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黄海到湄公河,书写合作新故事!东盟连续五年稳居青岛最大贸易伙伴

2025-09-27 06:37

从黄海到湄公河,书写合作新故事

东盟连续五年稳居青岛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正迈向产业链深度融合新阶段,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上探索共进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正式投产,这是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

同日,也是在泰国春武里,海信HHA智能制造工业园开工仪式举行,这是海信在海外的最大工业园区。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正式投产。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正式投产。

眼下,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青岛龙头企业,正加大对东南亚的投入。在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失序的当下,以发展共赢为轴、民心相通为桥,青岛与东盟的合作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从黄海之滨到湄公河畔,资本、技术与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顺畅。

青企“出海”新叙事

刚刚投产的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年规划产能600万套,覆盖多品类空调产品。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表示:“这个园区不仅是一座先进的智能工厂,更是全球领先的家电产业集群。我们携手110家供应商在此布局,就是要打造东南亚家电产业链的‘灯塔’。”

事实上,泰国市场很早就进入了海尔的全球化视野。2002年,海尔以自主品牌进入泰国时,是最早在此布局的中国品牌,于2007年率先建立工业园。20多年来,海尔通过科技创新,在本土化之路上精耕细作,不仅搭建起完善的白电全品类体系,还持续根据当地用户需求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社会责任践行方面,海尔以洪灾援助、“海尔杯”等体育赛事推动、医疗及数字化公益互动等多元举措,与泰国社会同频共振,传递品牌温度。如今,海尔在泰国已成长为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其中空调连续4年销量第一。

海信HHA智能制造工业园坐落于泰国安美德春武里工业园,将分为三期规划,对标全球顶尖的灯塔工厂,引入AI质检、数字孪生等技术,以绿色低碳为标准,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的园区。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表示:“海信将以HHA智能制造工业园为支点,与泰国各界携手,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以本土化运营深化文化融合,以共赢合作推动中泰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2016年,是海信深耕泰国市场的原点。此后,海信不仅带来了全品类产品,建设了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还通过开展体育比赛及教育、医疗捐赠等公益活动,用行动践行“企业公民”责任。

两家青岛龙头企业在泰国的布局颇具“默契”。

上述两个园区距离仅30分钟车程,均位于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核心,毗邻廉差邦深水港与国际机场,能快速响应东盟需求,是驶入全球市场的“快车道”。

“依托泰国区位优势,具备直供北美、欧洲、日韩市场的能力,这成为海尔空调全球产能与出口枢纽。”

“这是海信深耕泰国、辐射东盟、面向全球的关键布局。”

泰国是中国在东盟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两家企业均把泰国当作布局全球的重要“锚地”。

东南亚的“青岛藤蔓”

目前,东盟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在青岛企业全球化版图中的定位,正发生显著变化。不仅是规避贸易风险的跳板,更是海外业务的新增长点。

从青岛的优势产业来看,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

智能家电产业方面,目前,海尔智家在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共布局了11个工厂、5个工业园,构建起涵盖各大核心品类的本土化制造网络。海信的研发中心扎根东盟国家,澳柯玛也将这里作为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的重要支点。

橡胶轮胎产业方面,面对东南亚这一全球天然橡胶的主产区,赛轮、双星、森麒麟等一批青岛企业多点布局。比如在柬埔寨,3家已投产运营的外国轮胎制造企业中,两家来自青岛,分别是位于柴桢省巴域市的赛轮轮胎,以及桔井省的双星轮胎。今年5月,赛轮在东南亚国家布局的第四座海外生产基地在印尼投产。

纺织服装产业方面,东南亚已成为青岛企业“出海”必选项,当地全产业链因此正加快迭代升级。以即发集团为例,在柬埔寨和越南布局了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均配置了高端化、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实现对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和实时监控,不仅拥有织布、染色、成衣能力,还能够完成印花、刺绣、水洗等一条龙的配套服务,雇佣当地员工达到近万人。

轨道交通产业方面,“青岛造”列车已成为“国家名片”。在印尼,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为雅万高铁量身定制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是中国高铁列车出海“第一单”;在老挝,为共建“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老铁路设计制造的“澜沧号”动车组已安全运营超过500万公里;在新加坡,已累计赢得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实现我国地铁车辆出口发达国家的突破。

对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走出去还需“抱团取暖”。中启控股集团正扮演着“组局”角色。在柬埔寨,中启控股已投资建设桔井省经济特区、蒙多基里省生态农业开发区、西哈努克省海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特别将桔井省经济特区作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的重要载体,整体规划工业加工制造、农产品加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橡胶轮胎制品、服装印染、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园区,可容纳企业近百家,有力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

青岛企业的“藤蔓”在此不断扩展延伸,青岛与东盟国家合作正迈向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上探索共进。

跳出青岛发展青岛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也是青岛扩大开放“双向奔赴”的重要方向。

东盟连续五年稳居青岛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青岛对东盟进出口额为1543.3亿元,占全市外贸总量的六分之一。

青岛与东盟双向投资活跃,双向投资项目达到1400多个,投资额超过145亿美元。

双方文旅交流日益广泛,2024年,东盟成为青岛入境游增长最快的客源市场之一,增速超过30%。

双方地方交往更加密切,青岛与东盟国家的7座城市结为友城、15所学校成功开展了联合办学。

这些沉甸甸的成果,是双方经济共振、交往同频的生动注脚。

当今世界,有人筑墙,有人搭桥。在全球经济深刻调整、新兴技术加快演进的背景下,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增强区域经济韧性,青岛要继续加强与东盟合作。

互联互通是双方发展按下“快进键”的基础。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至东盟区域集装箱直达航线近50条,实现了港口间“天天班”直达航线服务。

RCEP是青岛与东盟深化合作的时代机遇,截至2024年底,青岛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31.3万份,数量居全国首位。

青岛已连续两年举办中国(青岛)-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活动。在今年活动中发布的“青岛倡议”,通过加强协同发展、强化产业对接、增进友城交往、深化教育合作、共拓旅游市场等五项举措,持续助力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于青岛而言,在全球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和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要志在构筑“中心节点”“战略链接”,面对世界之变,躬身其中,以自己的方式来直面、求解、应答。

今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15周年,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开篇之年。3.0版不仅将进一步扩大贸易投资开放力度,还首次纳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大新兴领域,强调规则互认、标准对接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在领域拓展、规则深化、效率提升、包容发展等方面全面升级。

这是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的全新起点,青岛要持续增强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在制度型开放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探索创新,助力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风自海上来,潮涌向南方。当新的意愿在青岛萌发,新的合作在东盟延伸,双方携手前行将开拓出无限可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青岛日报2025年9月27日2版

青岛日报2025年9月27日2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