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6 18:41
来源:财经五月花
作者:张英杰 左嫣然 石骏佳 倪学媛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绿色金融政策持续深化、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各类银行纷纷加快绿色金融布局,形成了覆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发行与投资的全链条发展格局。A股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已进入“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新阶段
距离“双碳”目标(2030年碳中和、2060年碳达峰)提出届满五周年,绿色金融已经成长为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
在目标指引下,绿色金融政策持续深化、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各类银行纷纷加快绿色金融布局,形成了覆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发行与投资的全链条发展格局。
本文聚焦42家A股上市银行,以其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持有余额及债券发行规模为观察样本,旨在呈现银行业的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业务发展成果,为理解绿色金融实践进展提供有价值的观察窗口。其中,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阶段性指标,故采取2022年-2024年累计数据以强化统计结果代表性,这期间共23家A股上市银行公开发行绿债;截至2024年末,仅29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绿色债券持有数据,故该部分统计范围为这29家上市银行。
近年来,绿色贷款规模连续攀升。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超过27万亿元。其中,国有大行贡献近八成余额,成为绿色贷款领域绝对的主力军;股份行增速迅猛,稳稳占据第二梯队;中小银行增速亦是不俗,同时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绿色债券一级市场飞速扩容,头部大行依然领跑,股份行和城商行紧跟,多层次市场格局日趋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城商行入围发行前十强。
绿色债券投资方面,大行持稳、中小行快进,资金配置更均衡。
总体来看,A股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已进入“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新阶段,呈现出体系逐步完善、层次愈发清晰、动能持续增强的特征。可以明确:绿色金融不仅已成为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将在未来继续为“双碳”战略和经济绿色转型注入坚实动力。
绿色贷款:
余额超27万亿元,增速约20%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已成为国内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银行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绿色贷款是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工具,不仅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
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绿色贷款规模持续扩张,结构特征日益清晰,市场逐渐形成“国有大行稳规模、股份制银行强活力、区域银行快增长”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国有大行凭借其战略定位保障绿色信贷的总体供给与稳定,股份制银行依托市场化机制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拓展新兴领域,而中小银行则依托地方优势和灵活机制实现“弯道超车”。各类银行协同发展,使绿色金融资源能够在国家战略性项目和区域特色产业之间实现互补与流动。
国有大行稳居贷款规模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居行业首位;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97万亿元、4.70万亿元和4.07万亿元,形成了万亿级别的庞大阵营。国有六大行合计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1万亿元,约占全部A股上市银行绿色信贷总规模的八成。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覆盖全国的信贷网络,国有大行在支持能源结构转型、重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贷款增速分别达到31.03%、22.90%和22.55%,在体量庞大的同时仍保持较快增长,展现了国有大行在绿色金融战略中的稳健推进。
股份制银行规模与增速并重,构成了市场的“第二方阵”。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9679亿元,延续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耕优势;浦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6256亿元,展现出稳健扩张态势。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6006亿元、442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30.84%和41.01%,基数较小,呈现出显著的“高成长”特性,反映其清晰的战略布局和积极的业务拓展。总体来看,股份制银行在规模积累的同时,普遍保持了较高增速,显示出其对绿色贷款的战略重视和业务潜力,成为推动绿色贷款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城商行与农商行虽然整体规模不及全国性银行,但增长迅猛、区域特色鲜明。江苏银行以3635亿元的余额稳居城商行首位,展现了其在长三角绿色产业集群中的突出地位。南京银行以2216亿元的余额和北京银行以2104亿元的余额位于2000亿级梯队,其中北京银行增速高达43.11%,表现尤为亮眼。农商行中,沪农商行以843亿元处于领先位置。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方性银行的跨越式扩张,西安银行、瑞丰银行和郑州银行的绿色贷款增速分别达到202.75%、144.63%和123.73%,成为带动整体市场活力的重要引擎。整体来看,城商行与农商行正通过“规模积累”与“质量提升”并举,日益成为地方绿色项目融资的关键参与者,展现出在绿色金融版图中的独特潜力。
随着“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和绿色产业链持续完善,中国绿色贷款市场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国有大行而言,应在稳步扩大总量的同时,提升贷款结构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发挥其在支持重大绿色项目和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压舱石”功能。股份制银行则应进一步发挥市场化机制优势,推进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加强对新兴产业和跨区域项目的金融支持。对于中小银行,关键是在高增长背景下提升风险管理和项目投研能力,将绿色贷款打造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债券发行:
23家银行三年规模达5435亿元
绿色债券作为核心的融资工具,其发行规模直接反映了银行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力度。2022年-2024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23家上市银行发行了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达5435亿元。从发行银行构成来看,当前市场呈现出“头部集中、梯队分明、积极参与”的显著特征。
绿色债券发行市场由国有大行绝对主导,头部效应极其明显。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以1000亿元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并列榜首;其次为交通银行,三年累计发行绿色债券650亿元。前述三家银行合计发行绿色债券规模占全部A股上市银行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48.76%,彰显了其庞大的资产体量、深厚的客户基础以及在落实国家绿色战略中承担的“头雁”角色,凸显了大型银行在绿色金融中的“压舱石”作用。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头部城商行构成了规模可观的第二梯队,是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以兴业银行发行绿色债500亿元、中信银行发行绿色债400亿元为代表,发行规模均达数百亿级别,表现活跃,充分体现了其长期深耕绿色金融领域的战略定力和专业优势。江苏银行发行绿色债200亿元和北京银行发行绿色债190亿元,则代表了地方性银行中的佼佼者,其所在区域绿色项目密集、政策支持力度大,可借助区域资源和政策优势。城商行积极利用绿色债券工具服务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成为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此外,众多中小银行积极参与,市场参与主体日益丰富。包括青岛银行、贵阳银行及多家上市城商行、农商行(沪农商行)在内的机构,虽然单家发行规模多在100亿元以内,但中小银行的广泛参与标志着绿色金融理念已深入人心,从全国性银行到地方性银行均已行动起来,将资金投向本地绿色项目,助力绿色金融资源精准滴灌至更广泛的基层和细分领域。
总体而言,近三年A股上市银行绿债发行既是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体现。随着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以及区域绿色项目的持续挖掘,未来中小银行有望在差异化领域实现突破,推动中国绿债发行市场从“集中化”向“广覆盖”演进,为“双碳”目标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支撑。
债券持有:
总量约1.2万亿元,增速分化显著
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共29家披露了绿色债券持有规模数据,合计持有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的持有规模反映了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战略重视程度和资产配置倾向。总体来看,市场呈现出“总量集中、增速分化、中小银行活力迸发”的特点。
在已披露的29家银行中,从投资余额来看,国有大行占据半壁江山。工商银行以2909亿元的绿色债券持仓规模遥遥领先,建设银行绿色债券持仓规模超2000亿元,农业银行绿色债券持仓规模1656亿元,分列二、三位。上述三家银行与绿色债券持仓规模超1000亿元的中国银行,共同构成千亿级持仓阵营。这四家国有大行绿色债券投资总规模超过7500亿元,占比达64.88%,体现了大型银行在绿色资产配置方面的绝对主导地位,也反映了其践行国家战略、优化资产结构的系统性布局。
此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绿债投资余额最大,达882.98亿元;城商行中,北京银行余额最大,达207.86亿元;农商行中,沪农商行余额最大,为175.46亿元。
从持仓增速来看,中小银行成为增长引擎。农商行表现最为亮眼,苏农银行以79.49%的增速领跑;青农商行增速为66.38%,沪农商行增速为28.19%,均保持双位数增长;城商行中,南京银行增速为44.86%,齐鲁银行增速为41.30%,二者增速均超40%,体现区域银行对绿色资产的加速布局,这同时也与城商行/农商行“基数低、政策响应积极”的特点密切相关。中小银行正将绿色金融作为差异化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并积极加大投资力度。
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增速最高,达37.55%,邮储银行增速为17.12%,农业银行增速为14.80%,也均保持了两位数的不错增长,体现了其在绿色投资上稳健持续的步伐。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增速最高,达59.41%,其次浙商银行增速为44.51%,增速也在40%以上,处于较高水平。
综合规模与增速来看,A股上市银行的绿色债券投资呈现出双重逻辑:对于大型银行而言,是维持巨量资产组合绿色转型的“稳定性”任务;对于众多中小银行而言,则是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成长性”选择。
展望未来,随着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和品种进一步丰富,银行业的配置策略或将更趋精细化和专业化。规模领先的大行需持续管理好存量巨额头寸,而增速迅猛的中小银行则需警惕市场风险,提升投研能力,将绿色债券投资转化为其特色化经营和稳健盈利的新支柱。
总体来看,上市银行绿色金融正从规模扩张迈向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随着绿色标准持续完善与市场深度开放,银行业需进一步强化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能力,共同构建高水平、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