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CIO Letter | 长寿时代,幸福养老需要积累多少才足够?

2025-09-26 17:50

长寿时代,幸福养老需要积累多少才足够?

2025年9月刊

人类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是现代社会最潜移默化又影响深远的巨变。自19世纪后半叶起,全球人均预期寿命从不足50岁增至2020年代的80岁以上,大约每过4年就增长一岁。

2024年中国内地人均寿命已近79岁,即将步入“80+”长寿时代,香港更已超过85岁。预计到2050年,全球人均寿命有望突破90岁,“百岁人生”渐行渐近。

长寿是福,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和认知保障,来应对更加漫长的生命阶段。本期Letter我们将分享一些应对的看法。

1

社会养老体系可能迎来深刻变革

伴随着长寿化和少子化趋势,在未来,越来越少的工作人群将供养越来越多的退休人群,这对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体系将构成挑战。

当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约36%,与世界银行建议的70–80%舒适退休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按照估计,我国居民持有的养老金类金融产品占居民总财富比例仅6%、401k账户(雇主与个人共缴的养老金积累账户),以及中国香港的“强积金+个人补充积累年金”模式。

数据来源:Haver,Wind,中金财富整理;数据截至2025年H1

数据来源:Haver,Wind,中金财富整理;数据截至2025年H1

2

个人养老金,积累多少才足够

随着养老责任更多转向个人,“自我负责”成为关键。每个家庭、个人都要尽可能形成规划意识,尽早规划、合理规划。

那么要实现幸福养老,个人要积累多少?如何开展资产配置、应对市场波动?退休后又如何设计支取方案?

  • 积累阶段:要攒多少才足够?

“20年法则”和“10年法则”:如果完全没有公共养老金,个人积累可能需要满足20年规则,即相当于20年收入的储蓄;如果有职工养老金,则适用于“10年规则”,即个人积累要达到10年收入水平。

此处的积累包括且不限于个人养老金账户、保险和年金产品,存款和理财、投资性房地产等多种形式都应计算在内。

  • 提取阶段:怎么平衡“人活着、钱没了”和“人没了,钱没花完”

可采用“4%法则”:即退休后每年提取养老金规模的4%,并根据市场波动灵活调整,以实现账户长久的可持续性。当然,随着长寿时代和低利率时代叠加,适当更加审慎一些可能更为稳妥,比如3%-4%的提取率,可能会使得积累组合持续更长时间不被耗尽。

不过,上面两个方法简单的参考。要解好“幸福养老”这道因人而异、千人千面的题并不容易,不妨在专业的财富规划机构下辅助来完成,及早做好规划。

3

普通人如何应对

养老金转型导致资产配置持续转变。

从时间期限看,养老资金属长期资金,理应更多配置于权益资产。美国养老金资产中权益比例从不到10%逐步提升至70%以上,背后是养老金制度从DB(待遇确定型,Defined Benefit)向DC(Defined Contribution,缴费确定型)账户转型,推动资金从“偏债配置”转向“偏股配置”。

中国居民资产目前仍以房产、存款为主,权益类配置偏低。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扩容和低利率环境延续,增加金融资产、提升权益比例将成为大势所趋。

在长寿化、少子化、养老体系变迁、财富再配置需求交叠的当下,我们给出以下三点应对建议:

早做规划:对这些问题有长期的思考和选择,比如明确退休时间、在何地生活、维持何种生活水平、是否有公共养老金、退休前需要补充积累多少养老资金、按照什么计划提取资金、潜在剩余财富如何传承?在必要时不妨寻求专业的财富规划机构协助;

优化配置:优化大类资产配置,根据自身的实际期限设定资产配置方式。尤其是可以考虑适当提升权益资产比例,建立与养老期限相匹配的资产结构;

保持健康:有一种说法叫做“新的70岁可能相当于过去的50岁”。延长健康工作年限,通过兼职、义务工作等方式平滑过渡退休阶段,兼顾财务压力与心理适应。保持健康,投资于人,为退休后的岁月带来更多质量和意义。

本微信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所述证券或产品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交易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微信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由您自行承担,中金财富和中金公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微信中所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但中金财富和中金公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变更或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中金财富和中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上述信息、观点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产品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相关服务。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