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6 11:21
(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9月17日,全球首艘采用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的大型汽车滚装船“港荣”轮在南通交付,这是招商轮船2023年订造的2艘9300CEU甲醇双燃料动力滚装船和4艘7800CEU甲醇双燃料动力滚装船中的第1艘,该动力系统可实现传统燃油与甲醇两种燃料模式灵活切换,满足目前国际海事组织Tier Ⅲ最高排放标准,使用绿色甲醇时可减少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的核心支柱——航运业,正加速融入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式通过全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提出2050年左右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宏伟目标;今年4月,该组织海上环境保护会第83届会议进一步批准全球航运业净零框架,若10月正式生效,必将深刻重塑国际航运业的未来发展格局。
政策助推:为航运脱碳筑牢支撑体系
航运业是全球经济运转的“大动脉”,但也是碳排放的来源之一。航运业的脱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国际社会对该领域的减排要求也不断收紧。
我国已在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为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核心指引,部委层面强化配套资金支持以注入关键动力,地方政府层面则积极探索差异化示范措施,为政策落地保驾护航。
2023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加快构建绿色船舶谱系化供给能力,优化升级大型远洋船舶LNG动力船型,加速甲醇、氨动力船型研发,探索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船型,打造系列化绿色船型品牌产品。
2024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推动交通运输绿色智慧转型升级,要求完善交通运输装备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动中重型卡车、船舶等运输工具应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
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能力:加快突破绿色燃料生产技术瓶颈,逐步提高制备效率;推动建设一批绿色燃料生产基地,提升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醇、绿氨、氢能、生物航油等供给规模;鼓励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结合实际场景开展清洁能源制氢。
地方层面同样积极行动,《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国际航运脱碳转型提供了地方层面的有力支持。
当前,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节奏持续加快,应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已成为行业最核心的技术发展方向。
路径探索:多元化技术路线破解转型难题
尽管航运业已就减排目标达成共识,但从“共识”到“实践”的落地过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找到高效可行的船舶绿色化路径,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主席张宝晨表示,实现船舶绿色化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通过强化运营管理推动绿色化,二是通过调整动力系统结构实现绿色化。据了解,在船舶动力替代燃料领域,LNG、绿色甲醇、绿氨是当前行业关注的重点方向,这三种燃料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不同的局限。
克拉克森数据显示,目前LNG燃料在船舶手持订单中的占比最高,接近40%;甲醇燃料紧随其后,占比约9%,且新签订单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基础设施配套来看,在所有替代燃料中,LNG的全球加注网络最完善,目前已有近200个港口可提供LNG加注服务,另有近80个港口计划开展此项服务。而甲醇加注设施相对滞后,目前仅监测到15个港口可提供甲醇加注。
从应用现状来看,LNG是短期内满足减排合规要求的经济选择,其在航运业的应用技术已相对成熟。但LNG仍属于化石燃料,尽管比传统燃料更清洁,却并非可再生能源,减排效果也存在局限,因此被行业普遍视为航运业从传统燃料向可再生零碳燃料过渡的“桥梁燃料”。
绿色甲醇的优势在于性质稳定,仓储与运输过程更便捷、安全。不过,当前绿色甲醇面临两大核心问题:一是价格偏高,二是可获得性较低,且港口层面的加注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支撑大规模应用。
绿氨则因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被业界视为极具潜力的零碳燃料。但航运业对绿氨的应用仍有顾虑,核心在于安全性。氨燃料对人体具有毒性,对部分金属存在腐蚀性,燃烧过程中会伴随氮氧化物排放,因此在运输、储存、燃烧控制等环节均面临安全挑战。“绿氨燃料的规模化应用,不仅需要突破技术层面的制约,还需完善生产、运输、燃烧等全链条的标准规范体系。”业内人士表示。
实践落地:企业主动作为引领行业转型
在政策引导与技术探索的双重推动下,国内航运企业正积极投身低碳实践,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方式,为全球航运业脱碳提供“中国方案”。
7月15日,中远海运集团旗下中国船燃在大连港成功为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加注500吨国产保税绿色甲醇。此次加注所用的绿色甲醇,一部分由内蒙古易高煤化科技有限公司以废弃轮胎中的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另一部分由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发酵产生的生物质天然气制成,两类产品均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 认证)。
此次加注的成功实施,不仅推动东北地区绿色甲醇“生产—运输—仓储—加注”全产业链闭环的完善,更助力将国内可再生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充分彰显了我国在船用绿色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
“当前我国已从全球绿色低碳领域的‘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机遇期。”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林戟表示,未来将深化绿色港航技术协同创新,联合国内外船舶制造、能源企业,加快绿色甲醇、氨燃料、氢燃料等新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同时推广智慧绿色港口解决方案,推动沿线港口开展岸电设施改造,持续提升港口运营的低碳水平。
近年来,中远海运集团以绿色船舶研发为突破口,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打造了一支引领行业的低碳船队。2024年,该集团新造船订单及新增运力中,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占比超过30%,并投资建造了一批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油轮,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也已开始批量交付。此外,中远海运还联合上港集团等国内企业,开展绿色甲醇生产、运输、加注与认证的全产业链合作,为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树立了行业标杆。
招商局集团同样在积极探索航运脱碳路径。“目前各国在碳税政策、数据确权、跨境物流规则等方面仍存在分歧,技术层面也面临绿色燃料技术路线不明确、可获得性与供应可持续性不足、不同平台数据流通壁垒高企等挑战。”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冯波鸣坦言。
面对这些挑战,招商局一方面加快落实涵盖低碳航运、低碳港口、绿色制造的“双碳”行动方案,打造集团统一的数字技术底座,推进“AI+”专项行动,以技术创新驱动自身转型;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与IMO等国际组织,以及行业龙头企业、船级社、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汇聚全球智慧破解发展难题。
招商局旗下招商轮船推出“船奇碳智平台”,以“碳监察、碳AI、碳资产”为核心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船舶碳排放的全方位采集、高精度评估与智能决策支持。此外,招商轮船还牵头成立“绿色船舶创新联合体”,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通“产、学、研、造、投”各环节,构建绿色智能船舶及储能技术自主科技创新产业链。在关键技术与核心领域,该联合体充分利用应用场景与产业场景倒逼研发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与效率,推动形成绿色船舶技术的中国标准与中国方案,为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航运业的脱碳转型,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际政策框架的逐步完善,到多元化技术路线的持续探索,再到企业层面的积极实践,全球航运业正以“政策为纲、技术为核、企业为基”的协同模式,稳步迈向净零排放目标。
中国在航运脱碳领域的实践,不仅为国内航运业转型注入动力,更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与国际合作,为全球航运脱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绿色燃料技术的突破、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全球协同机制的深化,航运业必将突破转型瓶颈,在守护蓝色星球的同时,继续支撑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转,书写“绿色航运”与“全球共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