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深圳,何以成为「中国硅谷」?

2025-09-26 15:48

原标题:深圳,何以成为「中国硅谷」?

这里是深圳,中国半导体增长潜力最 大的城市之一。

1980年代,这里还只是一个毗邻香港的边陲小镇,当时没人能料到,40年后,从华强北的元器件店铺到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厂到中芯国际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这片土地会成长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不可忽视的一极。

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硅谷”时,深圳已当之无愧。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集成电路企业727家,2024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营收为2839.6亿元,增长32.9%。如今的深圳半导体领域,已跑出50家上市企业、14家独角兽,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超200家,放眼全国已是顶 尖。

行至当下,并非一路坦途,草莽拼杀、时运转换、集结号吹响,与这座城市在不同阶段乘风破浪相伴的,是一场充满智慧与胆识的突围。

再砸50亿,强链半导体

就在最近,天眼查更新一例工商信息。

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赛米产业私募基金」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岗区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深圳市重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红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

简言之,该基金背景雄厚,身后是深创投深重投两大深圳国资,首期规模就达50亿元。

这些资金将主要投资于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重点项目,以及细分龙头企业及其他对完善深圳市半导体产业链有重大作用的项目。重点围绕深圳集成电路重大制造项目集群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为深圳本地化产业链供应链切实赋能。

提到深圳半导体,最绕不开的便是深创投、深重投两大集团。

细细追溯其投资脉络可以发现,2025年,深创投在半导体设备、人形机器人关节、核级石墨等近百个余个硬科技项目中密集落子,超70%资金投向“卡脖子”领域。半导体领域已出手氮化镓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制造商「飓芯科技」、TSN交换芯片研发商「昆高新芯」、MicroLED芯片企业「烟山科技」等数十个项目。

通过积极参与企业不同阶段的股权布局,并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早期介入和长期的陪伴支持,深创投已经为国有资本服务科技创新的路径上蹚出一条新路子,为这座城市戴上“中国创投策源地”的桂冠。

深重投是深圳市另一重要的产业投资平台,其下属的「重投资本」产业投资经验丰富。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重投资本已出手投包括第三代半导体企业「方正微电子」、碳化硅材料生产商「重投天科」、晶圆制造厂「中芯深圳」、半导体设施设备制造商「辰卓科技」、碳化硅芯片研发设计商「至信微电子」等多家重点企业。

2025年的绝 对黑马「新凯来」便是由深重投全资控股,2025年Semicon China展会上,新凯来发布外延沉积设备EPI(峨眉山)、原子层沉积设备ALD(阿里山)、物理气相沉积设备PVD(普陀山)、刻蚀设备ETCH(武夷山)、薄膜沉积设备CVD(长白山)等31款半导体设备,涵盖刻蚀、沉积、量测等领域,部分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并进入中芯国际产线验证,为国产替代进程推进扎实一步。

通过投资矩阵搭建,深重投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如在平湖片区就聚集了鹏芯微、新凯来、平湖实验室等众多企业与机构,这里不但成为全国首 个半导体产业全生态链街道,还吸引超20万名芯片工程师入驻,让研发-制造-应用的协同创新生态形成闭环。

如今的深圳,已搭建起涵盖上游支撑性行业(EDA、IP、材料、设备)- 中游生产(晶圆制造、封装测试)- 下游应用场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AIoT)的全产业链体系,且深圳各大区域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南山聚焦芯片设计和 EDA 工具,宝安侧重半导体设备,坪山布局晶圆制造,从人才激励到技术攻关,从资金补贴到空间保障,为半导体产业补链强链注入动力。

从点状投资,到链式产业投资闭环,深圳将技术底层路径不断深挖、夯实,并引导之与产业、政策、资本融合共生。深创投总裁刘苏华曾在采访中总结:企业找深创投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得懂项目,还能把行业串起来,他们需要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可能就在我们投的某家企业里。

深圳半导体创投生态的密码,也正在于此。

政策与资本合力,滋养产业沃土

深圳半导体产业的起源,可追溯至1980年代电子制造业的崛起。

以招商局、华强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通过“三来一补”模式积累了第 一桶金,也为深圳带来了最初的电子工业基础。这一阶段,深圳虽以低端制造为主,但形成了电子产业集聚效应,为后续半导体设计、制造环节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和产业链支撑。

1991年,华为成立ASIC设计中心(海思前身),成为深圳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第 一个关键转折点。这家当时并不起眼的通信设备厂商,开始尝试自研芯片以降低对进口器件的依赖,这不但开创了深圳系统厂商自研芯片的先河,也为日后海思的崛起埋下伏笔。

进入21世纪,深圳市政府开展前瞻性产业布局。

2000年,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成立,这是华南地区首 个国家级IC设计基地。通过提供EDA工具、IP核、流片补贴等公共服务,基地不但降低了中小设计企业的创业门槛,还培育了汇顶科技、芯原微电子等一批优秀企业。

2003年,中芯国际落户深圳,建立8英寸晶圆厂,填补了珠三角地区芯片制造能力的空白。这一项目背后,是深圳市政府通过土地、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吸引重大产业项目的决心。与此同时,深圳本土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开始关注半导体产业。

2004年,深创投投资中兴微电子,成为国内最早布局半导体领域的创投机构之一,业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资本市场开始认识到半导体产业的价值。

中芯国际的入驻,使深圳形成了设计+制造的初步产业链布局,而深创投的投资,则开创了国有资本布局半导体产业的先河。

2010年,华为海思发布首 款手机芯片K3V2,标志着深圳企业正式进军移动处理器领域。随后的麒麟系列芯片逐步成熟,这家企业也最终成为全球高端手机芯片市场的重要玩家。

这一时期,深圳的风险投资机构在半导体领域频频出手。深创投在2011年领投了汇顶科技的B轮融资,后者后来成为全球指纹识别芯片龙头;2016年,深重投参与中芯国际深圳厂扩产项目,支持其建设12英寸生产线。

2017年,深圳半导体领域最 大单笔投资纪录诞生——深创投联合国家大基金投资中兴微电子,单笔投资额超10亿元,这笔投资帮助中兴微电子在5G基站芯片领域快速突破,并成长为全球领 先的通信芯片供应商。

接下来的几年里,国产半导体力量遭遇挑战,但前行使命愈加坚定。2020年后,深圳半导体产业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这其中最 具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便是中芯国际深圳厂扩产项目的顺利推进,预计可实现月产4万片12英寸晶圆。12英寸晶圆生产线是当前半导体制造的主流,技术难度和投资规模巨大,单条产线投资就超百亿元,中芯国际深圳项目的推进,将极大提升深圳在制造环节的话语权。

“市场牵引+资本助力+政策支持”,深圳已摸索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半导体发展模式。

在下一个十年,深圳有望引领珠三角半导体产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并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东莞的封装测试、广州的芯片设计、珠海的功率器件等形成产业互补,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集群。

结语

深圳造芯40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范本的生动注脚。

它并非遵循传统的“技术驱动”路径,而是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市场-资本-创新”闭环模式:以终端应用的庞大需求为绝 对牵引,以深创投、深重投等本土“聪明资本”为关键催化剂,以前瞻性的产业政策为坚实底座。

这一模式的价值已在过去得到验证。从深创投早期重仓汇顶科技、中兴微电子,到深重投大手笔押注中芯国际、华润微制造产能,这些标杆性案例不仅是财务投资,更是对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战略性补齐,展现了深圳资本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和长周期陪跑耐力。

展望未来十年,深圳引领珠三角半导体产业的底气,正源于这一模式的持续进化与放大。下一个增长逻辑,将从“填补空白”转向“引领前沿”。深圳造芯,已从跟随者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塑造者,它的下一步,值得每一个关注中国硬科技投资的人拭目以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