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6 14:03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王国平
编辑/娜娜
今年以来,美团、京东入局折扣店,一下子又把折扣店给炒火了。虽然它们没开几家店,但起势很猛,来了一波互联网实体折扣店热。
前两年“折扣MAMA”事件后,软折扣的声量基本被打掉,势能急转而下,毕竟号称有32%的毛利,哪个厂家还会给这些渠道低价供货。伴随着奥乐齐、盒马等重新崛起,一批硬折扣如日中天。沃尔玛等巨头也直接进入社区战场,纷纷打出自有品牌占比多少多少的概念。这年头,不搞自有品牌似乎都入不了商超主流阵营了。
以前低价市场都是拼多多的主战场,一方面是消费市场有明显的需求;另一方面阿里、京东等对低价市场“看不起”、“看不懂”,后来连中产客群都被拼多多给捕捉了很大一块市场。直到去年5月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过阿里,各大互联网主力开启保卫战,新一轮厮杀涉及到消费战场的转移。
近来,拼多多四大板块纷纷受挫:
首先,国内电商板块以白牌为主,没有阿里、京东国补受益,价格优势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其次,海外TUME遭遇关税事件冲击;
第三,社区团购买菜业务突然没什么人玩了,美团优选都关停了;
最后,即时零售拼多多无力参与,消费需求和注意力却快速转向分钟达,这种消费场景的迁移伴随着消费者消费预算的转移。拼多多打下的市场开始被美团、京东等反向蚕食。
目前拼多多在发力西部市场,想进一步下沉渗透之际,美团把折扣店开向一二线城市捕捉价格敏感度高的用户,京东在三四线开大店攫取下沉客户,盒马超盒算也在加速下沉。
一场消费分层的再度适配正在上演。
实体超市方面,沃尔玛开出社区店迎战,把卖场和社区店进行重新定义。高频商品由社区店承接,贴近居民做便捷市场,通过配送实现消费者足不出户即时达。中低频SKU放入大卖场,打造慢生活场景的随机购,凸显逛的属性。自有品牌、共创品牌一方面积极适配目标用户,另一方面把价格进一步下探实现真平价。
很多商超也通过自有品牌开出小店,彻底一些的会有声量;有的虽然开出不少店,但声量日渐萎缩。差异很大程度在供应链上。
供应链的改革,除了采买外,代工定制方面:
一种是工厂主导型。传统商超的做法是直接下单给工厂代工,贴牌。甚至所谓的研发,也是工厂研发,然后由商超选择要上哪些。先进点的做法是,商超自己设计个外包装,稍微好看一些。
另一种是类强制型。工厂产品想进超市,要主动阐释产品能够解决超市目标受众什么痛点,如场景、技术突破或对比同业产品有了哪些改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做到全链路可追溯,最好超欧盟标准;产能能不能适应节假日大促的柔性需求;物流配送能不能跟得上等等。
工厂不再是做泛客群生意,而是抓住几个核心客户,成为其核心链条,做定向生意,并以此优化成本,进一步实现同品质价格最优。
当把代工做到极致,也许就是下一个富士康了。不过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做品牌,特别是在超市纷纷做自有品牌的情况下,会有更多工厂品牌被挤出货架。就算是强势品牌,也有不少企业需要妥协,不代工就做共创品牌,避免市场份额急剧下滑而被资本市场抛弃。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机会给人代工,像胖东来早期只能找宝丰酒业代工,现在开始找三线品牌酒鬼酒,接下来可能直接找一二线品牌代工了。这几年很多企业产能闲置、业绩下滑,都在寻找出路。
工厂主导型只是简单地去品牌溢价,但产品没有品牌力会面临动销问题。简单给个堆头,是可以促进一些随机购,量能却始终上不来,需要花钱给产品注入更多流量解决动销。当流量付费价格叠加上去,商品价格同样也会叠加上去。过去多年,商超自有品牌量能上不去。
要是想反向控厂,自身的组织结构、人力板凳等都要跟着转型,这是国内商超一直没有去探索的地方。企业快速发展时,都只盯着规模化。等增速上不去了,没心思关心产品力,到现在的变革期,又没有财力支撑。这是行业普遍问题。
互联网企业的折扣店基本就是要声量,要流量。
美团快乐猴只有几家门店,还分散在南北方,要规模没规模,要量能没量能,供应链就不是其优势。美团的优势是在地具有强大配送力量。
京东折扣超市同样只有几家门店,分布在不同省份。优势在于自采和物流。
互联网企业这轮做折扣店能够把价格打下来,核心优势就在于烧钱。接入即时配送,成本只高不低。
互联网企业愿意做折扣店,本质在打样本,利用消费场景转场,接入即时零售主战场,实现把商超管道化的功能。与上一轮互联网企业大规模入股实体超市为支付场景打开通道类似。当时支付两大权重腾讯阿里都直接下场,这轮竞争只是把腾讯的角色换成美团京东而已。阿里刚好手握盒马,盒马在阿里的生态位也重新崛起。
前段时间,即时零售三国杀,超级补贴基本把商超自有平台给打崩了。很多商超挤满了红的(京东)、黄的(美团)、蓝的(饿了么),就自己的配送员没业务。如果不是被叫停,很多商超自有平台基本就废了。但这只是暂时的,即时零售大战战事已起,通过互联网企业自己亲自入场社区折扣店打板,烧钱的程度和持续性都会很猛。
消费转场,互联网企业驱动的折扣店热与实体商超折扣店热并行时,这把火会越烧越旺。这非常考验供应链改革的彻底度,在战火交织中,很多商超的钱注定是“白烧”。如果不烧,选择接受其它企业帮扶也是一条出路,采用供应链外包模式。虽然会丧失一定的主动权,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