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6 08:31
本报记者 王冠/文 刘达齐/摄
生物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速现代产业体系重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尔滨市作为农业、生态和资源大市,在生物经济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为进一步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不断做强做大生物经济,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哈尔滨市政协紧密结合“十五五”发展规划的前瞻性谋划,将“深挖特色资源优势,促进生物经济发展”作为2025年度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充分发动民主党派、区县(市)政协和市政协经济等界别,联合九三学社哈尔滨市委会成立由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多次与相关市直部门召开调研工作对接会,深入30余户重点企业实地调研,并赴上海、长沙、深圳学习先进经验。历时数月,调研组全面梳理了我市生物经济发展现状、优势与挑战,最终形成了《深挖特色资源优势 促进生物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在9月25日召开的市政协十四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上,44位市政协委员分别代表相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界别作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为深挖特色资源优势、促进生物经济发展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生物经济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经济发展,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产业振兴领导小组及生物经济专班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生物经济工作。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生物经济初现规模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哈尔滨市自2008年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持续加快产业培育步伐。目前,全市生物经济法人单位6000余个。哈药集团、葵花药业、三联药业和康隆药业等5户企业为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拥有A股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展现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带动效应。
科研创新实力雄厚
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我市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哈工大联合建设DNA数据存储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凯程制药、北大荒垦丰种业等6个生物经济领域相关企业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能生物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哈兽研动物疫病防控、维科生物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
产业布局特色鲜明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一核、一谷、两区、八基地”空间布局。哈尔滨新区范围内集聚了生物经济“四上”企业123户,平房区集聚了生物经济“四上”企业70户,初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局面,推动生物经济呈现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22年黑龙江省授牌的首批10个生物经济新基地中,我市占4席。
政策保障支撑有力
为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哈尔滨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生物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围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支持特医食品和“三新”食品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多元化融资等方面提出15条支持政策。
哈尔滨市发展生物经济优势
通过深入调研,委员们认为,哈尔滨发展生物经济不仅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更拥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科教、资源、气候和区位4个方面,为我市在生物经济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科教资源丰富 为发展生物经济提供了科研保障
我市科教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48所,有生物经济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71个。特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兽研所、哈尔滨医科大学、垦丰种业、哈药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实力雄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等方面经验丰富,可以为发展生物经济提供科研保障和技术支撑。
自然资源富裕 为发展生物经济提供了充裕的原材料供应
我市生物资源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为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丰足富裕、品质优良的原材料。寒地黑土出产60余种道地药材,其中刺五加、人参、五味子、平贝、赤芍五种药材产量为中药产业提供丰富的药材供给。全市秸秆产量近千万吨,可用于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生产。
气候条件适宜 为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哈尔滨年均温度约0℃~11℃,冬季寒冷漫长,非常适合低温生物技术的应用,如冷链物流、低温酶制剂生产、冷冻干燥技术等。特别是某些微生物在低温下代谢特性独特,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空气相对干燥、湿度低,有利于发酵产业发展。季节性温差可应用于生物储存技术(如种子库、细胞库)或模拟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物过程研究。
区位优势明显 为发展生物经济创造了天然条件
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北部核心区,是连接东北亚与欧亚大陆的核心节点。作为国家确定的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哈尔滨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我市生物经济企业乃至全国的生物经济企业推动向北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
深挖特色资源优势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的建议
我市生物资源得天独厚、产业发展基础坚实、市场应用场景巨大,发展生物经济优势明显,应深挖特色资源优势,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做强生物医药、培育生物制造、壮大生物农业,并积极带动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助力我市生物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聚焦主攻方向 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哈药等重点企业,开发针对免疫性疾病、遗传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基因重组蛋白类药物、抗体药物等新型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在原料药领域,巩固提升国家重要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地位,创新研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神经类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打造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以种植基地为依托,发挥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中药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强化“粮头工尾”,推动生物制造实现突破性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玉米资源及绥化等周边地区玉米淀粉资源富集优势,营造有利于生物发酵龙头企业落地的产业生态,推动生物发酵产业实现大发展。以循环农业为牵动,培育壮大生物农业规模,充分发挥秸秆资源优势,引进头部企业,大力发展秸秆制糖、聚乳酸、黄腐酸、航油等项目,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发展。
坚持多措并举 积极构建生物经济良好的产业生态
注重精准施策 推动生物经济企业不断做强做大
抓好招商引资,打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深挖我市特有的资源优势,瞄准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三高”企业,聚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生物经济前沿技术转化应用,积极对接上海凯赛、上海复兴医药等生物经济头部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全市之力,加速这些企业在我市落地发展。加强产业培育,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建立生物经济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名录,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跨界融合、联合开发、市场推广,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旗舰大企业。注重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实施“生物+N”行动,加快实施生物技术广泛赋能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技术。加大服务力度,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应用空间,健全医疗器械优先审批政策,加快推进创新产品临床使用。积极推广应用创新医药产品,持续推动重点培育品种进入基本药物目录。
推动开放合作
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打造向北开放生物经济合作“桥头堡”,在哈尔滨新区或自贸片区,依托现有园区,共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深哈产业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与生物经济发达地区合作,探索建立“生物经济飞地”,合作共建生物经济产业试验区。引领省内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哈尔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联动省内其他地市,探索构建全省生物经济产业联盟,推动重大设备仪器实现开放共享,共建生物经济基地,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交流互通,加快构建形成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全省生物经济协同发展体系,共同提升全省生物经济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坚持积极稳妥
强化生物安全
强化“发展与安全并重”的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哈尔滨市生物经济与生物安全协同发展纲要》,将生物安全纳入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明确“发展”与“安全”的权责边界和红线,对全市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能力进行摸底与风险评估。构建“全链条、可追溯”的监管体系,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哈尔滨市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库和溯源系统。对重要生物资源的采集、保藏、利用、转让进行全过程数字化记录和监控,防止资源非法流失和误用。夯实“人、物、环”三位一体的安全基础,对实验室的废弃物进行强制性、无害化处理,并建立严格的交接、处置记录制度,严防泄漏。对科研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企业生产人员开展常态化、强制性的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并将生物安全认证作为从业门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