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破局“方寸间”重载之困

2025-09-26 07:02

(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翔

  9月23日,在广西一家铜箔生产企业的车间内,一台扛着4吨重巨型铜箔卷的重载全向卷料搬运机器人,穿梭于仅容车身通过的窄巷。举升、对接、落料……精准停靠在生箔机前,仅用2分钟,它将巨型铜箔卷送入加工位,一气呵成。

  这是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力股份”)在PF30机型基础上自主研发的4吨级重载全向AGV(自动导向搬运车)“升级版”的“首秀”。此前,PF30机型已在国内多家龙头铜箔企业“上岗”,实现了我国在重型物料智能搬运领域从“无人区”到“领先区”的跨越。

  这一突破,源于5年前一个“被逼出来”的订单。

  “当时有客户找上门反映,国外现有的AGV只能做点对点搬运,解决不了上下料和精准对接的问题。”诺力股份移动机器人研发负责人梅亚泽回忆,客户几乎找遍了国内外的解决方案,都没能彻底破解难题。最终,客户找到了诺力股份。

  中国企业面临困境,让诺力股份下定决心自主研发一款能真正替代人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的重载搬运机器人,为中国制造“扛”起一片天。

  然而,研发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一卷铜箔重达3吨,传统作业依赖行车吊运加人工推车,不仅效率低、强度大,且极易因磕碰导致卷料损伤,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更关键的是,铜箔生产车间通道狭窄、机台密集,不少国外设备连通行都有难度。

  这就意味着,国产重载全向AGV必须攻克窄巷内灵活转向、载重量提升、精准对接等多道难关。

  机械研发部副经理陈小虎负责第1道攻关——转向。“在窄巷道内实现重载AGV的全向移动,传统单轴万向轮在换向时会出现车身扭动,极易碰撞机台。”他说,团队尝试了数十种轮组设计,最终创新提出“两段式转向技术”,通过双轴偏心结构,使万向轮在转向时呈“缩径”状态,极大减小了转动半径和车身抖动。“光是这个结构,我们就调试了半年,有时连续一周泡在车间,就为了那几毫米的优化。”

  对接精度是第2个“拦路虎”。AGV需将卷料轴精准插入机台卡槽。“就像穿针引线,但针是3吨重的‘铁疙瘩’。”电器研发部主管钱雨清形容。团队在常规导航定位基础上,开发了“二次对接机构”,通过系统微调X、Y、Z三轴位置,再结合三维点云视觉识别,实现毫米级纠偏。

  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最让人头疼的是称重问题。卷料在搬运过程中需实时称重,传统称重传感器在重载且安装空间极小的条件下根本无法稳定工作。“国外企业直接说做不了,国内几家合作方也连连摇头。”陈小虎说,攻关一度陷入僵局。

  寻找“外援”!困境中,团队与浙江一家企业联合攻关,重新设计受力结构和固定方式,经过上百次测试,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有一次测试到凌晨3时,突然数据稳定了,整个车间都沸腾了。”陈小虎说。

  2020年启动研发,2021年首台样机下线,2022年试运行……3年来,团队在实验室与客户车间之间不断往返,迭代方案、优化细节。“光是耐久测试就做了上万次,模拟各种极端工况,确保设备在客户实际运用时‘扛得住’。”软件研发部主管钱波说。

  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2023年,PF30重载全向卷料搬运机器人终于定型,并获得国内首台套认定。专家组鉴定评价认为,项目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重载车“两段式转向技术”和卷筒料二次定位上料方法处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该项目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7件,软件著作权9项。

  产品一经推出,迅速获得市场认可。甘肃某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率先应用,随后,该公司在兰州二期和印尼工厂再次与诺力股份合作,订单金额累计9000多万元。山东、南宁等地企业也相继引入该产品。截至目前,PF30已销售超30台,带动合同金额超1.3亿元。

  市场热烈的反馈,证明诺力股份的重载全向AGV研发之路走对了。经过2年的技术沉淀,聚焦载重量提升,该公司又推出了4吨级重载全向AGV。“新产品在PF30的基础上将载重能力提升了1吨,进一步巩固了国产重载AGV的技术优势。”钱波介绍,载重能力提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步升级了多项核心技术。团队开发了基于三维点云的卷料识别与位姿控制方法,提出了移动机器人AGV导航路径控制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自主学习和路径优化。“这使得新一代AGV在复杂工况下的适应性和精准度得到显著提升。”他说。

  “攻克重载全向AGV技术难题,我们生产的不只是一台台机器人,而是为中国制造提供一整套智能物流解决方案。”销售负责人徐成表示,目前诺力股份已经具备年产1000台(套)AGV的生产能力,未来将以年承接40个系统物流项目为目标,争取每年实现整体效益4亿元。

  以“智”取胜,诺力股份开发运用智能技术的路越走越宽。上月,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该公司推出的“诺宝II号”具身智能化工取样机器人首次亮相,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精准作业能力和“零风险触碰”的技术理念,引发行业关注。这款机器人出自诺力股份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共建的“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联合实验室”。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我们正力争将技术从物流向特种作业延伸。”陈小虎说,未来,将继续深化AI技术与物流装备的融合,进一步拓展推出在铜箔、化工等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制造从“无人搬运”迈向“自适应、自决策”的更高阶段。

  创业者说

  硬核创新没有捷径

  梅亚泽(诺力股份移动机器人研发负责人):回头来看,PF30的研发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可对标的产品,没有现成的技术,每一步都是摸索。最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中还能保持信心。

  记得有一次,称重问题连续3个月没进展,团队情绪低落。当时我鼓励大家,如果简单,早就有人做出来了。正因为难,才轮到我们。做硬核创新,就得肯下“笨功夫”——不怕试错,不信捷径。

  现在看到PF30在客户企业车间里稳定运行,甚至出口海外,那种自豪感难以言喻。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智造从追赶到引领的一个缩影。

  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细分行业,把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入物流装备中。中国制造要走向高质量,靠的不是规模,而是一个个啃下来的核心技术。我们愿意继续做那个“啃硬骨头”的人。

  专家点评

  为重载物流装上“智能双脚”

  姜伟(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轻型物流机器人领域已实现规模化发展,但在重载、高精度移动机器人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尤其在窄巷道、高节拍的生产场景中,长期依赖人工与传统机械协作,这已成为制约高端制造业全流程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载全向卷料搬运机器人PF30,突破了窄巷道环境下重载AGV全向移动、毫米级对接、动态称重等关键技术。其创新的“两段式转向技术”和“视觉—液压二次精定位系统”,实现了从“搬得动”到“放得准”的重要跨越,填补了国内铜箔、锂电等行业重型物料智能化搬运的空白。尤为可贵的是,诺力并未停留在单机设备层面,而是以AGV为核心,构建了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展现出从“设备供应商”向“系统赋能者”的战略转型。

  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秀案例,诺力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AGV从自动化向具身智能演进,“诺宝II号”正是这一合作的前瞻性成果。诺力的发展路径表明,只有将市场需求、工程实践与前沿研发深度融合,才能在高端装备领域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引领的跃升,为中国智能物流装备的自主化、高端化注入强劲动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