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6 06:04
(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光启在乐山搞的那个无人机基地。光启的这模式真的跟以前造无人机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以前的做法就像个流水线,你干一块我干一块,设计、造零件、组装、卖出去,全是分开的,这家公司做这段、那家公司接下一段,搞得研发和制造经常脱节,出了问题来回扯皮,效率低、成本还压不下来。
光启在乐山搞的不是简单把厂凑到一起,而是搞了个“生态圈”,我们暂时叫它“创新复合体”。最初拉来了五家产业链上的兄弟企业,后来又来三四家,包括天穹动力,从芯片、AI算法,到制造、发射平台,再到检测认证,全链条打通。最关键的是大家真的就在一块儿干活,物理距离近,沟通几乎没有成本,有啥问题现场就能协调,产品迭代速度飞快。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首先是协同效率极高。一个无人机的想法从设计到真正飞起来,在乐山几乎可以一站式搞定。他们的超材料黑科技能快速用到整机设计上,制造那边有啥需求也能直接反馈给研发,不像以前互相等等等。
再说测试,乐山那边有难得的空域条件,2000米以下随便飞,还有专用跑道、机库、雷达站,测试不再是产品做完了才去做,而是从一开始就融进研发和制造里,边做边验、快速优化——这对以后搞无人机“蜂群”这种复杂系统特别关键。
对于成本这块,光启也野心不小。靠超材料技术(比如让结构减重30%)、供应链高度整合(从材料源头开始管控),再加上他们规划月产能要上万架——规模一起来,成本肯定往下掉。他们的目标是把那种能飞一两千公里的高性能无人机,做得像手机一样又便宜又普及。
光启在这生态里是当“链主”的,不只是提供超材料,还得协调各方、定标准、管质量。这种模式如果能跑通,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一起升级,而不只是光启自己一家强。
但你说这模式有没有挑战?那肯定有。首先怎么把这么多不同性质的企业真正协同好,对光启的管理能力要求极高,不能光有技术不会带团队。不过,这个问题应该不大,毕竟光启就是全产业链运营,骨子里就有协同管理的基因。
再说这月产上万架的规划,市场能不能接得住?万一低空经济发展没那么快,或者订单没跟上,产能闲置了怎么办?还有就是空域管理这些政策层面的问题,无人机要大规模飞起来,审批、隐私、安全,都得有配套法规才行。
说实话,在无人机领域这么搞的还真不多。吉利他们的通航基地也是研发制造一体化,但光启这套更强调超材料技术驱动和生态整合。要知道,比亚迪是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标杆,足以证明这种模式的硬实力。但具体到无人机+超材料这条线,光启在乐山确实走得挺前的。
(吉利通航制造基地是吉利科技集团布局通用航空领域的核心项目,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及卫星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26.7万平方米,集研发、生产、装配、试验、交付于一体,是国内少有的全链条航空制造基地。该基地于2021年10月正式投产,拥有国内首条通航飞行器复合材料自动化生产线,相比传统手工产线可节约60%以上人工成本,设计产能为年产翼展4米以上的工业级无人机1000余架。)
其实往深了想,光启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多造几架无人机。他们是在摸索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怎么把超材料这种源头技术创新,快速转化成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他们没想挤在现有的无人机赛道里卷价格,而是想用技术重新定义无人机的天花板,干脆自己开一条新赛道做老大。
通过当“链主”,光启是想把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最终交付都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话产业话语权和利润空间肯定更大。乐山基地更像一个样板,如果这个模式成了,未来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领域去。他们不只想做一家技术公司,而是想成为能整合先进制造的生态型企业。
这一切说到底,都是在为低空经济时代做准备。他们不是在乐山单纯建厂生产,而是在提前搭一个创新和生产平台,等着未来智能飞行器需求爆发。
所以光启在乐山布的可不是一个子,而是一个局——生态的局。未来产业的竞争,尤其是低空经济这种复杂体系,绝对是整个生态的竞争。谁先把生态建起来、把规则定下来,谁才可能赢在未来。乐山,就是光启给出的答案。
不妨再琢磨琢磨,要是光启这个创新复合体模式成了,未来的无人机市场格局会不会被重塑?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光粉记得:点赞、分享、推荐、留言!
期待光启就此,开启2000亿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