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定位》:占据用户心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成为第一。如果无法成为第一,那就创造一个新品类,成为第一。

2025-09-26 05:00

(来源:金科之家网)

一、本书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艾·里斯(Al Ries),他是全球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被《商业周刊》评为“历史十大商业大师”。

他与杰克·特劳特合著的《定位》自1981年出版以来,风靡全球40余年,被誉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这本书的核心,其实不是讲“如何做产品”,而是讲“如何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位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心智是有限的,谁能率先在用户心中“占个坑”,谁就能赢得竞争。

无论是企业品牌、产品,还是个人发展,“定位”都是绕不开的底层逻辑。

(图:艾·里斯) (图:艾·里斯

二、主要内容

1. 心智是战场,而非产品

书中提出,现代商业竞争的战场不在工厂,不在市场,而在“潜在顾客的心智”。

用户的心智就像一个有限的“阶梯”,每个品类最多能容纳7个品牌,而排名第一的品牌往往能获得40%以上的市场份额。

比如提到可乐,你首先想到可口可乐;提到安全,想到沃尔沃——这就是“心智定位”的力量。

2. 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

如何在心智中占据位置?最有效的方式是“成为第一”。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却很难记住第二个。

如果无法成为第一,那就“创造一个新品类,成为第一”。

比如七喜,它不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抢“可乐”品类,而是定位“非可乐”,成为柠檬汽水品类的第一,成功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3. 差异化是定位的核心

如果品类中已有强大的第一,怎么办?答案是“差异化”。定位的本质是“在用户心中建立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这种差异化可以是“特性”(比如宝马强调“驾驶乐趣”)、“使用者”(比如万宝龙定位“高端商务人士的笔”)、“场景”(比如红牛定位“能量不足时的饮料”),甚至是“对抗第一”(比如安飞士对抗赫兹:“我们是第二,所以我们更努力”)。

4. 聚焦,放弃不必要的“贪多”

很多人犯的错误是“想满足所有人”,结果导致定位模糊。书中强调:“定位需要牺牲,你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

”比如沃尔沃放弃“速度”“豪华”,聚焦“安全”;肯德基放弃“健康”,聚焦“炸鸡”——聚焦才能让用户记住你最核心的价值。

5. 名字是定位的“钩子”

一个好名字能帮品牌快速进入心智。书中说:“名字是品牌最重要的资产,甚至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比如“谷歌”(Google)源于“googol”(10的100次方),暗示“海量信息”;“微信”直接点出“微小的信件”,简洁易记。相反,模糊、难记的名字会增加传播成本,阻碍定位。

(图:杰克·特劳特) (图:杰克·特劳特

三、原文摘录

1.“定位不是改变产品,而是改变潜在顾客的心智。”

这是全书的“题眼”。很多人以为定位是优化产品、提升功能,但里斯强调:产品本身只是“载体”,真正的战场在用户心里。

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产品差异极小,但在用户心智中,一个代表“经典”,一个代表“年轻”,这就是定位的力量。

2.“心智是战场,而非产品。进入心智的捷径,是成为第一。”

用户的心智有“先入为主”的特性——第一个进入心智的品牌,往往会被当作“标准”。

比如提到“搜索引擎”,很多人默认是谷歌(即使有百度);提到“智能手机”,默认是iPhone(即使有华为)。成为第一,就是占据“标准”的位置。

3.“如果你想成为第二,你的战略就取决于第一。”

跟随者不能模仿领导者,而要“找到领导者强势中的弱点,并与之对立”。

比如安飞士对抗赫兹:赫兹是“租车行业老大”,安飞士就承认“我们是第二”,但强调“所以我们更努力”(更干净的车、更快的服务),反而赢得用户好感。

4.“名字是品牌最重要的资产,一个好的名字能让你在心智中占据先机。”

名字是品牌的“第一印象”。

比如“宝洁”(P&G)原名“Procter & Gamble”,太长难记,后来简化为“宝洁”,朗朗上口;“娃哈哈”直接用儿童笑声的拟声词,瞬间关联“儿童饮料”。

相反,如果名字拗口或与品类无关(比如“狗不理”包子,非中文用户可能难理解),会增加传播阻力。

5.“传播过载的社会里,简化信息是关键。你必须用极其简单的信息,穿透心智的防御。”

现代人每天接触数千条信息,大脑会自动过滤复杂内容。

所以定位信息必须“简单到像钉子”,一锤就能敲进用户心里。

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直接关联“场景+解决方案”);“农夫山泉有点甜”(用“甜”这个单一特性,暗示“天然”)。

6.“重新定位竞争对手:不要试图做得更好,要做得不同。”

如果无法直接超越对手,就“改变用户对对手的认知”。

比如李施德林是漱口水老大,定位“杀菌,味道辛辣”;斯科特就推出“温和漱口水”,重新定位李施德林“太刺激”,吸引怕辣的用户。

这不是攻击对手产品,而是改变用户对对手的“心智认知”。

7.“聚焦是定位的利器。放弃无关的业务,集中资源在一个点上,才能形成强大认知。”

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比如早期的诺基亚,产品线覆盖低端到高端、手机到平板,定位模糊;苹果聚焦“高端智能手机”,用“极致简约”的设计和体验,占据心智。

书中说:“牺牲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更强大的成功。”

8.“行业领导者的定位:不断强化第一的认知,用‘正宗’‘经典’等词汇巩固地位。”

行业领导者最该做的是“维护第一的身份”。

比如可口可乐强调“经典可乐”(暗示“正宗”),可口可乐的包装、配方几十年不变,就是在强化“第一=正宗”的认知。

领导者不能轻易改变定位,否则会让用户觉得“它不再是第一了”。

9.“成功的定位需要长期坚持,不要轻易改变。心智一旦形成,就很难被颠覆。”

定位不是“短期营销”,而是“长期投资”。

比如沃尔沃从1944年就强调“安全”,70多年坚持安全带、安全气囊等技术创新,现在提到“安全汽车”,用户第一个想到沃尔沃。

如果今天定位“安全”,明天定位“豪华”,用户心智会混乱,最终失去信任。

10.“定位的本质是差异化,在顾客心智中建立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这句话是对“定位”最本质的总结。差异化不是“不同”,而是“有价值的不同”。

比如“与众不同”可能是“奇怪”,但“差异化”是“用户需要的、别人没有的”。

比如戴森吸尘器,差异化是“无刷电机+强吸力”,这是用户“清洁痛点”需要的价值,所以能占据高端心智。

四、读书启示

1. 明确“个人定位”: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

在职场中,你也是一个“品牌”。你的定位不是“努力成为全能的人”,而是“找到别人记住你的那个点”。

比如你是团队里“最会做PPT的人”“最擅长处理数据的人”“最懂客户需求的人”——聚焦一个核心优势,持续强化,才能在他人心智中占据“这个事就该找他”的位置。

2. 从“用户需求”出发,而非“自我感动”

很多人做产品、做服务,习惯“我觉得用户需要什么”,但定位的核心是“用户心智中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

比如你想做知识付费,不能只说“我的课很专业”,而要想“用户心智中已有的知识付费课是什么?我的课能提供什么不同的价值?”(比如“专为职场新人写的职场沟通课”,比“通用沟通课”更容易被记住)。

3. 学会“重新定位”:在竞争中找到突破口

如果赛道已饱和,不要硬碰硬,而是“重新定位对手,创造自己的空间”。

比如你做咖啡,星巴克是“第三空间”,你可以定位“外带咖啡”(像瑞幸早期),强调“更快、更方便”;或者定位“精品手冲”,强调“更专业”——不是比星巴克“更好”,而是比它“不同”。

4. 拒绝“贪多求全”:聚焦才能放大优势

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企业战略,“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

比如你想做自媒体,又想做美食、又想做美妆、又想做职场,结果每个领域都不精,用户记不住你。

不如聚焦一个细分领域(比如“专为上班族做的快手减脂餐”),把内容做深,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第一”。

5. 坚持“长期主义”:定位需要时间沉淀

心智的形成需要反复触达,不要期待“一蹴而就”。

比如你定位“职场成长博主”,不能发3篇内容没人看就放弃,而是要持续输出职场干货、案例、工具,让用户每次想到“职场问题”就能想到你。

就像书中说的:“定位不是一场闪电战,而是一场持久战。”

五、本书评价

《定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商业竞争的本质规律——“得心智者得市场”。

它不仅是一本营销书,更是一本“认知书”:教你如何理解他人的心智,如何让自己的价值被他人记住。

书中案例丰富(从可口可乐到安飞士,从苹果到沃尔沃),理论落地,无论你是创业者、营销人,还是职场人、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被记住”比“做得好”更重要,而定位,就是让你“被记住”的第一步。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