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12万吨到“三个1亿吨”——中国石油七十五载书写奋进答卷

2025-09-25 17:30

转自:新华财经

在9月25日召开的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老领导、老同志代表、“两院”代表、劳模代表、先进代表等共同回顾中国石油成立75年来走过的奋进历程。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表示:“75年前的今天,中国石油正式成立,翻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

75年前,我国石油工业正式从分散走向集中,石油人肩负起为新中国工业“输血”的历史使命;现如今,中国石油成功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排名前二,连续15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前6位,在国际化工公司排名提升至2024年的第2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石油工业发展道路。

回望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原油年产量仅12万吨,对“工业血液”石油的需求尤为迫切。1950年,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管理机构——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成立,形成了全国天然石油统一管理的规范格局。

为国找油,成为一代代石油人最坚定的使命。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先后发现了克拉玛依、大庆、辽河等一批大油田,炼油与化工等业务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一举跻身世界第八大产油国。

改革开放为中国石油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从早期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到1993年率先“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一批批中国石油人远赴他国,写下了同世界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中国石油的保供能力持续攀升,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实“顶梁柱”。油气业务形成“三个1亿吨”格局并持续巩固,国内油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约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广东石化、塔里木和长庆乙烷制乙烯等一批标志性炼化项目建成投产,乙烯产能历史性突破1000万吨/年,炼油能力保持全球第2;建成覆盖全球的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跨国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国际油气运营中心,成为我国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

面对全球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中国石油果断跃入绿色转型大潮,全力构建多能互补、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松嫩平原,中国石油的风光发电机组与采油机并肩矗立;在东部沿海,集加油、加氢、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正成为新风景……中国石油的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已占公司国内能源供应比例的7%,绿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地热等技术走在行业前沿,并开始瞄准可控核聚变技术,着力打造继传统油气之后的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川南地区钻井作业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川南地区钻井作业现场

科技自立自强始终是中国石油的硬核底气。从打破“陆相贫油”论的地质理论突破,到如今“两宽一高”技术引领全球物探革命……中国石油围绕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新材料新产品开发等领域深挖技术潜能、突破瓶颈制约,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创造“中国标准”“中国纪录”。

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井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钻井现场

与此同时,一场数字化、智能化革命正如火如荼展开。拥有3000亿参数的“昆仑大模型”如同“行业大脑”,首套国产工业级油气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守护安全生产,不断重塑能源行业的未来图景。

中国石油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成果发布会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300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成果发布会现场

中国石油将继续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