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超越人口红利:VietnamPlas 2025揭示越南塑料产业转型的焦虑与渴望

2025-09-25 17:42

(来源:聚风塑料)

市场基本面:

需求增长的确定性与结构升级的迫切性

1. 人口红利仍是基本盘,但廉价劳动力时代渐行渐远

“越南人口红利尚在,还能继续吃上多年。”常驻胡志明市的伊之密精密机械(越南)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虞耘梓(下图右二者)在接受聚风记者采访时直言。数据显示,越南当前人口约1亿,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60%,且平均年龄仅32.5岁(联合国2023年数据)。这种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叠加制造业平均工资仅为中国的1/3-1/2(越南塑料行业工人月薪约250-350美元,中国珠三角约600-800美元),使其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但人口红利的吃法必须变了!”虞经理的这一观点精准概括了市场的微妙变化: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综合成本的持续上升,越南制造业正从纯粹依赖人力成本优势,转向寻求“效率提升+成本控制”的平衡。越南塑料加工协会(VPA)秘书长阮文禄在展会期间表示:“过去10年,越南塑料行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实现年均10%的增长,但最近3年,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8%-10%,部分北部工业区甚至达到了15%。企业主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人力堆砌的模式不可持续。”

2.下游需求多点开花,包装与电子配套成核心驱动力

越南塑料制品的主要下游市场集中在包装(占比约45%)、电子电器(20%)、建筑(15%)及消费品(10%)。其中,包装行业因电商渗透率提升(越南电商市场规模2023年达200亿美元,年增速25%)和食品加工业扩张(越南是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国、第三大腰果出口国),对高阻隔性薄膜、轻量化注塑容器的需求持续增长;电子电器领域则受益于三星、英特尔等跨国企业在越设厂(三星越南工厂贡献其全球手机产能的50%以上),带动精密塑料配件、连接器外壳等高端产品的订单激增。

另外,中国车企在越南的布局正在重塑当地塑料需求结构。奇瑞与Geleximco的合资工厂投产后,带动年需改性塑料1.2万吨;长安汽车越南基地更明确要求关键部件轻量化率提升25%。这让具备汽车级认证的中国改性塑料企业迎来机遇。

展会观察:

中国智造的技术下沉与越南市场的认知迭代性

1. 中国展商的集体转向:从卖设备到卖方案

与前些年主打性价比不同,本届VietnamPlas 2025上的中国技术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AI视觉检测、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MES)、全电动精密注塑机等高端智造产品的展示比例显著增加。这恰好切中了越南塑料加工业升级的痛点:从能做,到做好、做精、做赚的迫切需求。佛山市宝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负责海外市场的副总经理刘培川举例:“我们带了一台JT系列的全电动注塑机,现场演示生产奶茶杯时,越南客户围着问‘能不能根据订单量自动调整参数’,‘废品率能降多少’,而不是像往年只问‘价格比同行低多少’。”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从“材料/设备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多家中国展商推出“设备+培训+售后”的打包方案。“越南企业需要的不只是设备,更是能帮他们提升效率的整体方案。”广东巴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研发的邵总(见下图)表示。而伊之密在北越河内和南越胡志明市两地设立的技术服务中心,能实现24小时响应,这比单纯降价更有竞争力。

中越合作正呈现“技术下沉+产能共建”的新特征,中国不仅带来了设备,更带来了技术、经验与服务,这成为了展览现场众多采购商的共识。

2. 越南企业的矛盾心态:渴望升级却困于认知局限

展会现场,越南塑料加工企业的关注点呈现两极分化,有中国展商向记者透露了其观察到的矛盾现象:如一些来自当地外资企业的人员积极询问化学回收技术、生物基材料的应用,甚至主动与中国展商探讨联合研发;但中小型企业则对新技术仍停留在看表面的阶段,比如更关注机器的外观和即时报价,而对影响长期稳定生产的核心部件、工艺支持和售后服务等内功重视不足。

这种“只看表面不重内里”的心态,折射出越南塑料行业转型的深层挑战 - 技术认知与人才储备的不足。

中越合作新范式:

从产业链转移到技术共生

1. 互补性合作:中国智造填补越南技术缺口

越南塑料行业的转型痛点,恰恰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中国在自动化设备、数字化管理、绿色材料等领域积累了20余年经验,且具备完整的供应链成本优势。例如,中国生产的标准型注塑机价格仅为欧洲品牌的1/3-1/2,但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AI视觉检测系统的误检率控制在0.1%以内,可帮助越南企业减少人工质检成本50%以上。

中国不是简单地输出设备,而是带着技术+经验+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进入越南。这种合作模式更符合越南当前既要降低成本又要提升质量的实际需求。

2. 未来机遇:聚焦三大合作方向

• 自动化与智能制造:越南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中国成熟的注塑自动化方案(如机械手取件、AGV物料搬运)有望快速落地。

• 绿色材料与循环经济:越南政府计划2030年前将塑料回收率提升至55%(目前约20%),生物降解塑料、化学回收技术将成为新增长点。

• 本地化配套:有中国企业在越南的工业园区设立维修服务中心。

3.机遇背后的三重挑战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中国企业仍需应对多重考验。首先是技术适配性问题,越南电网稳定性较差,部分高端设备需额外配置稳压系统;其次是政策风险,越南对本土产业链保护力度加大,要求2026年汽车用塑料本土化率达到 30%;最后是竞争加剧,日本企业正以技术授权模式渗透高端市场,韩国企业则聚焦电子级精密注塑领域。

越南塑料产业的“黄金窗口期”  

越南塑料工业正处于人口红利与政策红利(越南政府将塑料列为优先发展的10大制造业之一)叠加的机遇期,与技术短板、认知差距带来的挑战并存。而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到价值共建的转变,不仅为自身开辟了新增长曲线,更在东南亚制造业升级浪潮中,勾勒出产业链合作的新范本。正如一位越南观众在展会现场所言:“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设备,更是能陪我们一起成长的伙伴。”中国塑料产业链的企业,若能深度参与越南的工业化进程,不仅将赢得市场,更将共同塑造东南亚制造业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聚风传媒展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