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不止于保险!险企布局健康管理,已是“必选项”

2025-09-25 16:50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报道 记者 冯超男】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批复:同意人保健康运用自有资金2亿元人民币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而此事映射出健康险赛道当下的变革趋势:险企已突破传统“卖保单”的单一业务框架,深入拓展健康管理领域,助力消费者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理念转变。

(图/东方IC)

(图/东方IC)

打出“健康险 + 健康管理”组合拳

险企大力布局健康管理行业,如今已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现象。

除人保健康外,天眼查显示,国寿(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注册资本约3.23亿元人民币。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国人寿旗下北京国寿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全资持股。无独有偶,太保寿险旗下有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太保健康管理(三亚)有限公司;阳光人寿间接投资设立海南纵横欣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海南阳光融和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险企之所以如此做,核心在于打出“健康险 + 健康管理”组合拳。更直白地讲,险企加大健康险配套的服务力度,让消费者买到的不只是一份保障,还能享受到与健康相关的服务。

同样以险企具体实践来看,中国平安2025年上半年财报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平安近2.47亿的个人客户中,有63%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2025年上半年,超1300万平安寿险的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

为了洞悉长寿时代趋势,泰康将保险支付与医养服务深度融合,在国内推出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幸福有约”,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康宁无缝对接服务体系。再者,今年8月,大童保险服务发布健康管理大项目,推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三大场景的整合式健康服务,与保险服务相互补充,打造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

剖析背后的深层动因

深入剖析,这股热潮背后是健康险市场正在壮大。DRG与DIP医保改革,构建基础医保托底、商保分层供给的立体化健康保障新格局,给商业健康险带来诸多产品创新机遇。不仅如此,在今年,商业健康险创新药品目录的制定,为医疗险发展增添了动能。

方正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利率持续走低,寿险业务利差损压力提升,健康险业务或成为未来险企重点布局的业务:一是当前政策环境持续刺激居民对健康险的需求,健康险在2023年重回快速增长通道,未来重疾险新单或持续低位徘徊,但医疗险保费增长动力强劲。二是健康险业务质量优于寿险业务。

此外,从政策环境层面分析,2024年发布的保险业第三份“国十条”明确,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而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更是将“健康管理服务与合作”单独列为一章,并提到,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

对于企业而言,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险企布局健康管理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主动干预降低健康风险,从而减少理赔支出,提升盈利水平。同时,健康管理服务能增强客户黏性,差异化产品竞争力,并顺应监管推动保险从“事后赔付”转向“事前预防”的趋势。

进一步来讲,险企涉足健康管理领域,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细观产品端变革,个性化趋势愈发凸显,依据健康数据设计差异化保费或保障范围;强化预防性服务理念,融入体检、咨询等增值服务;或推出动态定价模型,按照客户健康行为调整费率,激励健康生活方式。”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称。

从全球化视野审视,在国际成熟市场之中,健康管理已深度融入保险体系,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此,林先平认为,国内险企需从三点进行突破:一是强化数据整合能力,打通医疗、健身等多源数据实现精准风控;二是推进服务闭环建设,参考国际联合健康模式,从支付方转向“保险+服务”一体化;三是深化科技应用,利用AI、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健康干预效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