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5 16:34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陈天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连日来,江淮平原稻浪翻滚,一座234米高的世界级冷却塔巍然耸立。在安徽淮南平圩电厂四期项目建设现场,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创新工作室,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电力建设篇章。
该项目冷却塔采用“两机一塔,高位收水”创新设计,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共用一个冷却塔,通过高效势能回收系统,实现系统能效比传统塔型提高15%的突破。这种创新设计优化了空间布局,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新方向,但带来的施工难度却与日俱增。
“我们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敢想敢干、勇于创新。”面对技术难题,安徽省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平圩电厂项目副经理陈威带领90后、00后年轻人组成青年创新工作室,不断创新工艺、优化细节。
项目所在的平圩镇地处淮河中游,南濒淮河,北临茨淮新河,水系较多,地质条件复杂。在环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青创团队实施“跳仓法”施工作业,1.7万立方米混凝土被分为18仓,队员们24小时轮班作业,先浇筑奇数仓,再浇筑偶数仓,再通过优化材料配比和一系列工艺,为塔体安全奠定坚实基础。“那段时间我们吃住在工地,看到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一切都值得。”00后基础设施技术员陈煜回忆。
面对近240米高混凝土输送难题,青创团队创新采用“双平桥+双高压地泵”组合系统,犹如为塔体安装了一条“垂直高速公路”。最令人振奋的是人字柱施工环节,面对每根重达95吨的“巨腿”,团队创新使用5毫米厚钢板做面板,研发定型钢模板分段安装工艺。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挑战,都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中化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应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烟塔施工专项管理平台,集成冷却塔进度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三大功能。“该平台就像给冷却塔装上了‘智慧大脑’。”项目总工宫贺介绍,“从模板排版到混凝土浇筑,从安全预警到质量验收,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我们运用BIM技术、高精度GPS定位和无人机航拍,甚至能够通过AI算法预测施工风险,提前采取防控措施。”
为解决传统测量方式受限于塔体高耸、曲面复杂且容易产生误差等问题。青创团队引入行业级航测无人机,大幅缩短测量时间、提升效率。团队还践行绿色施工理念,大量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太阳能光伏板、雨水回用系统设备、空气源热泵、LED高效节能灯具等绿色建材。队员们自发成立“环保志愿服务队”,定期在周边社区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让我来,我能行!”是平圩项目青年创新工作室最响亮的口号。这群青年用智慧和力量,在江淮大地突破技术难题、树立行业标杆。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