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理性看待中商飞的重大调整

2025-09-24 21:12

来源:民航一枝花

  据彭博社消息,中国商飞已将旗舰机型C919的交付目标,削减了三分之二。知情人士称,中国商飞计划2025年交付约25架单通道客机,大幅低于之前预期的75架,主要原因是供应链关键环节出现了瓶颈,阻碍了稳定生产飞机的能力。

  不少人看到这消息可能心里一咯噔:国产大飞机还行不行?有没有前途啊?

  甚至有些长期不看好国产飞机的人别提多开心了,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国产飞机项目赶紧黄了算了。

  所以,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商飞关于C919交付目标的调整?

  先说彭博社这篇报道的本身,个人认为这个报道有个大问题:中商飞2025年75架的交付目标是从何而来呢?

  2025年1月20日,上海市人大代表、商飞副总经理沈波在上海两会期间明确表示:“2025年C919产能将达到50架,预计下线量达到30架”。

  3月在西安召开的商飞供应商大会上,商飞宣布将C919年产能目标从50架提升至75架,并计划在2029年实现年产能200架。

  注意,这里一直说的是产能目标,没有说交付目标。

  如果交付目标是75架,交付给谁呢?

  现在C919都是交付给国东南三大航,根据三大航2025年C919的引进计划——国航10架、东航10架、南航12架,三大航2025年总共计划引进32架C919。

  如果交付目标是75架,除了给三大航交付32架外,剩下的43架交付给哪些航司呢?

  所以,彭博社报道的75架交付目标,准确来说应该是产能目标。因为飞机不是生产了就能交付的,从生产到交付,还有测试、试飞、取证、验收等多个环节。

  原计划生产75架的,现在供应链有问题,只能生产25架。

  生产25架或许有可能,但有一说一,我个人看法,从交付节奏上看,今年能生产并交付15架就不错了。毕竟今年截止目前就交付了五六架吧?!今年还剩三个月了...

  不过,花希望更多的小伙伴以更理性、更客观的角度去看中商飞C919产能的大幅调整。

  首先,得想明白,造大飞机可不是搭积木,供应链这东西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咱们国家航空工业基础本来就比波音、空客薄弱,人家波音从攒飞机到玩转全球供应链花了快一百年,空客A320刚量产时头五年也才年产30架,商飞从零起步才十几年,想一步追上量产速度本就不现实。

  大飞机的生产制造,背后是遍布全球的复杂供应链。一个螺丝、一段线缆供货跟不上,整个生产线都可能放缓。就像做一道大菜,食材缺了哪样,火候都得调整。

  C919 主要供应商

  资料来源:中泰证券。备注说明:1)文本突出颜色:灰色-机体结构;黄色-机载产品;绿色全集成推进系统;2)字体颜色:红色-中资;黑色-资;蓝色-中外合资。

  这次交付目标下调,根子确实在供应链“卡脖子”。不光是发动机,航电系统、飞控设备这些关键部件也依赖进口,国际形势稍微有波动,交货期就没个准头。

  但这真不是商飞没本事,而是高端制造业的通病——谁先把核心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谁才有话语权。咱们现在就是在补这堂课,从“靠别人”到“自己造”,这过程必然要花时间。

  航空制造业本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业体系之一,C919作为中国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飞机,从首飞到量产才几年?

  遇到供应链波动,其实是成长路上必然要交的学费。

  但我们也要看到,从这两年的运营数据来看,C919这个飞机本身没啥大问题,只是“量产节奏”没跟上。东航的C919商业运营两年,已承运旅客超157万人次,客座率快到80%,旅客主动选国产大飞机的越来越多。

  反过来看,这样的“挫折”多一点,其实是倒逼自主化的催化剂。

  以前咱们可能还想着“先借外力起步,再慢慢换国产”,现在外部供应一不稳,国产替代只能快马加鞭的提速了。

  供应链暴露出来的问题,短期看是挫折,长期看是助力、是动力。

  再说了,又不是完全停产,还是能交付十多二十架。慢慢来呗

  也是提醒我们,打破波音、空客近百年的垄断,没那么容易实现的,得踏踏实实地把供应链的每一环都攥在自己手里。只要能彻底搞定供应链,未来吊打波音和空客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遇到的瓶颈,本质上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能造”向“能造好、造得多”转型的必经之路。

  千万不要因为短暂的受挫就气馁、就认为自己不行。

  1938年抗战初期,北平、上海等重镇沦陷,“亡国论”(投降派)与“速胜论”(依赖外援)盛行,民众对抗战前途迷茫。教员写出了《论持久战》,指明“胜利必然但需时间”的方向。

  我们国产大飞机的突破一定会胜利,但也需要时间,更需要胜利的决心和毅力。

  中国的大飞机梦,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你怎么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