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5 09:13
(来源:抢鲜壹号)
2025年初,京东高调宣布进军外卖市场,以“品质堂食餐厅+全年免佣金+骑手社保”的组合拳掀起新一轮补贴大战。这一动作被外界视为“搅局者”的突然闯入,实则是外卖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在特定节点的爆发。
01
美团&饿了么的防御与突围
京东的强势入局,本质上是美团与饿了么多年拉锯战的延续与升级。2024年,外卖市场已呈现“美团领跑、饿了么追赶、抖音等新势力试探”的格局。美团凭借700万骑手、千万级商家资源和“高频带低频”的生态优势,构建了难以撼动的壁垒;饿了么则依托阿里生态,通过“淘宝闪购”整合天猫商家资源,试图以“即时零售+本地生活”的协同效应实现弯道超车。
1
美团的守擂战略
面对京东的挑战,美团选择“以攻为守”:一方面,通过“美团闪购”加速布局即时零售,将配送时效压缩至30分钟,覆盖3C数码、生鲜等高毛利品类;另一方面,升级骑手福利体系,试点取消超时扣款,推出“神会员”体系绑定商家与用户。美团的算盘清晰:通过巩固现有用户基础,提升单用户价值,抵消京东补贴带来的冲击。
美团的底气在于其成熟的商业模型。外卖业务虽利润率微薄,但作为高频流量入口,为到店、酒旅等低频高毛利业务提供了精准导流。2024年财报显示,美团核心本地商业营收中,外卖贡献超50%的流量入口,这种“高频带低频”的生态协同,是饿了么和京东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
2
饿了么的突围困境
与美团的从容不同,饿了么的处境更为尴尬。背靠阿里生态的饿了么,本应拥有流量、技术、供应链的全方位支持,但2024年双十一期间,当美团联合名创优品推出“30分钟送达爆品专区”时,饿了么仍在重复“满减”的陈旧套路。
饿了么的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位的模糊与组织架构的冗余。并入阿里后,饿了么既要承接支付宝流量,又要协同高德地图、飞猪旅行,最终演变成“四不像”。2023年阿里分拆后,饿了么被划入“生活服务板块”,但高德专注出行、飞猪深耕旅游,最需要流量灌溉的外卖业务反而要为其他板块导流。这种资源争夺的怪圈,导致饿了么在商家资源、用户粘性、配送效率等核心指标上全面落后于美团。
02
美团&饿了么补贴与效率之争
一、2018-2020:补贴战的“最后狂欢”
2018年,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后,外卖市场进入“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的三国杀阶段。为快速整合市场,阿里对饿了么发起“夏季战役”,投入30亿元补贴,试图通过价格战夺回份额。
美团则凭借更高效的运营效率,在补贴力度小于饿了么的情况下,实现了单城盈利。例如,在杭州等核心城市,美团通过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骑手单均收入,将单城亏损从20%压缩至5%,而饿了么因补贴效率低下,单城亏损仍高达15%。
这场补贴战的结局是百度外卖被饿了么收购,市场重回“双雄争霸”格局。但美团的胜利并非依靠资金优势,而是通过“分城拉锯+高密度补贴”的策略,在关键城市建立规模效应后,再通过盈利城市的现金流反哺新战场。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为后续与饿了么的长期竞争奠定了基础。
二、2020-2023:效率战的“精细化运营”
补贴战结束后,外卖市场的竞争进入“效率制胜”阶段。美团通过“防疲劳机制”优化骑手调度,将骑手日均配送单量从25单提升至35单;通过“品牌卫星店”计划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单店盈利能力。饿了么则依托阿里技术中台,推出“蜂鸟即配”智能调度系统,试图在配送效率上追赶美团。
然而,饿了么的效率提升始终未能转化为市场份额的增长。核心原因在于其战略定位的摇摆:一方面,饿了么试图通过“1+2”战略(到家餐饮+即时零售+即时物流)实现多元化,但资源分散导致每个赛道都未能建立优势;
另一方面,饿了么的商家资源仍以中小餐饮为主,难以满足用户对品质外卖的需求,而美团通过“美团买菜”“小象超市”等业务,已构建起从餐饮到生鲜的全品类即时零售体系。
外卖大战的“终局猜想”?
回顾美团与饿了么的多年拉锯战,其本质是商业模型效率的竞争:美团通过“高频带低频”的生态协同,构建起难以撼动的壁垒;饿了么则因战略定位模糊、资源分散,始终未能突破美团的防线。京东的入场,虽为外卖市场注入新变量,但短期内难以改变“美团领跑、饿了么追赶”的格局。
未来,外卖市场的竞争将聚焦于三大维度:
一是履约效率,即如何通过智能调度、无人配送等技术降低配送成本;
二是商家生态,即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商家运营效率;
三是用户粘性,即如何通过会员体系、内容营销等手段提升用户复购率。在这场长跑中,唯有兼顾效率与体验的玩家,才能最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