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5 07:37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婉君 本报记者 杜肖锦 朱艳霞
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亮眼成绩,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出现突破,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赛道和战略必争领域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金融是链接科技和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具。5年来,在监管引领下,金融业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革新自身业务逻辑,加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效,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积极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制度筑基 政策赋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从原银保监会到金融监管总局,监管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筑牢制度基底,引导金融资源朝着科技领域奔流涌动,支持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脱离资金紧张的困境,提升企业发展质效。
特别在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挂牌成立后,一系列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举措密集面世,通过明确科技企业认定标准、授信流程、风险容忍度等政策细节,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初创、轻资产企业的贷款顾虑,推动信贷资源向核心技术、关键赛道集聚。
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设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工作机制运行近一年后,监管层进一步明确金融资源要向科技领域倾斜对接帮扶资源,并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在绩效考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尽职免责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要求。
2025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等3部委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产品体系、专业能力和风控能力建设出发,提出七方面20条措施。5月,金融监管总局等7部委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支持科技创新,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健全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以及完善科技金融生态等七方面内容,凝练了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这些制度首先从顶层设计层面为科技金融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导向和行为规范,消除市场主体的不确定性,增强各类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合规性。制度强化了对高风险领域的审慎监管,平衡了创新与风险,使得科技金融生态更加健康有序。”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我国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水精准“奔流”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位于荆州市石首市经济开发区金平工业园区的湖北大叶光学制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健站在生产线前露出欣慰的笑容。据介绍,这家省级专精特新、科技型瞪羚企业拥有多项实用型专利,发展前景良好,却由于账期周转时间长,现金流出现紧张情况。
转机来自邮储银行荆州市分行开展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项行动。该分行了解到企业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对接。针对该企业“有专利、有订单、缺流动资金”的特点,通过绿色审批通道,为企业及时发放560万元“科创信用贷”,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利率优惠、放款迅速,为我们推进研发和扩产提供了坚实保障。”王健笑着说。
从“看抵押”到“看技术”,从“看不动产”到“看知产”,“十四五”期间,金融机构转变传统信贷思维方式,优化业务流程,通过构建“数据画像”替代传统抵押,依托纳税数据、知识产权等核心指标开发信用产品,配合绿色审批通道实现快速放款,落实好对科技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一大批像大叶光学这样的企业跨越资金坎,将创新潜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2020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从‘输血式’信贷升级为‘投贷联动+保险保障’,数字化风控让审批效率提升50%,实现了从‘救急’到“育苗”的质变,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
在9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披露,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重点领域投放精准有力。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
耐心支持创新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破解科技企业短期资金缺口,更需解决长期研发投入所带来的资金成本难题。这一过程中,具有长期属性、抗周期能力强的耐心资本成为关键支撑,而保险资金凭借其规模大、期限长、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优势,正成为培育耐心资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
5年来,保险机构通过股权投资、债权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多元金融工具,精准滴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核心技术产业。
例如,2021年,中国人保设立“人保资产-先进制造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计划”,通过投资先进制造产业基金,加大对科技金融领域的投资力度,基金投资与解决“卡脖子”问题直接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49个,52家被投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国人寿发起并参与面向科技企业的投资基金,以及服务国家科技战略专项基金,落地实施了一大批特色项目,旗下资产公司发起设立50亿元“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
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逾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这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长期稳定资金,有助于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促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对接,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表示。
曾刚建议,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产融结合,推动金融、科技、产业、政府多方协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链条,提升创新生态的整体效率;持续完善政策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企业的内外部成本,鼓励金融创新、包容失败,为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提供更有力、更精准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