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5 06:07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今年秋季,贵州轻工职业大学迎来建校以来首批400名本科新生。
今年6月,教育部批准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办学性质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首批开设食品工程技术、工艺美术、大数据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5个职业本科专业。
从1.0到3.0:校区变迁夯实升本基础
回望贵州轻工职业大学数十年的发展时间线上,有几个时间节点尤为关键。贵州轻工职业大学相关负责人将其概括为1.0、2.0和3.0时代。
1977年,贵州省第一轻工业学校成立,开启学校发展的1.0时代。1979年,贵州省第二轻工业学校应运而生。两校先后开设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专业,肩负着为全省轻工行业培养中坚技术人才的重任。2004年,两校合并组建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设龙洞堡和望城坡两个校区,实现从中职到高职的跨越。
2012年,学校迁入花溪大学城新校区,成为首批入驻的五所高校中唯一的高职院校,学校迈入2.0时代。
2023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安新区科技新城校区正式启用,学校步入崭新的3.0时代。
从龙洞堡、望城坡,到花溪大学城,再到贵安新区科技新城,校区的几度变迁不仅见证了学校“三级跳”的艰辛历程,更为其成功升本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次搬迁扩容,学校占地面积从2012年的1000亩增至如今的1800余亩,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职业本科设置标准。”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珂佳说。
从排名靠后到入选“双高”:前瞻布局赢得先机
2019年,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成为全省首批入选三所院校之一。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金字招牌”,“双高计划”被誉为职业教育的“双一流”。而在2012年以前,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强。
逆袭的背后,是精准的战略抉择。2015年,贵州提出发展大数据产业,学校率先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启动计算机(大数据方向)专业建设。
如果说布局大数据专业体现了对产业趋势的前瞻判断,那么,“双高计划”申报时的专业群选择则考验着学校的办学思维。
面临“双高计划”专业群申报时,学校经过审慎研判,最终放弃了传统优势的酿酒专业群,选择以新兴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申报。“尽管当时基础还相对薄弱,但专业必须紧跟产业。”王珂佳说,“培育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贵州数字经济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以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近5年,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培养区域紧缺人才12800人,其中大数据产业人才超过4000人,800余名毕业生具有国际化视野。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产教融合锻造人才
曾经,为求生存,学校专业一度多达47个,呈现“多而散”的局面。自2019年起,学校以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建设为契机,紧密对接新兴产业重构专业体系。
目前,学校已建成涵盖“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3大重点领域的5大专业群共25个专业,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走进贵州轻工职业大学贵安新区科技新城校区,产教融合的气息扑面而来:储能与工业互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师生正调试设备;与华为、贵州联通、世纪恒通等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规模已超千人。
师资建设上,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学校构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产业带头人“三带头”制度,鼓励教师既提升学术水平,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学时占比需达60%以上,课程体系中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致力于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