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工博会直击:从硬核核电到AI智能,上海电气驱动工业进化“双引擎”

2025-09-24 21:13

转自:新华财经

9月23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在沪开幕。在这场被誉为“全球工业风向标”的盛会上,上海电气首次系统展示了从能源系统重构到工业智能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完整路径——一场围绕“极智、极绿、极精”的工业进化实验,正在这里真实上演。

这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对“工业如何进化”的深度解码——在上海电气搭建的“七巧板”生态拼图中,能源、工业、驱动、基础件、医疗、环保、冷暖七大板块彼此咬合,共同拼出一幅未来工业图景。

能源进化:从“煤燃核”基石到“氢氨醇”延伸的系统重构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系统集成能力正成为决胜关键。上海电气以“源网荷储控”一体化思维,构建出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路径:以“煤燃核”为稳定基石,以“风光储”为绿色主力,以“输配电”为智能链接,并以“氢氨醇”为战略延伸,“仪控表”为支撑,形成覆盖全链条的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

这一系统思维,在核电展区体现得尤为硬核。作为国内目前唯一具备高温气冷堆核岛主设备成套供货能力的企业,上海电气带来的“全家桶”式核电装备,从“国和一号”主泵到“华龙一号”冷却剂泵,再到四代高温气冷堆压力容器,不仅是关键设备的集中亮相,更是中国核电产业链自主化能力的整体宣誓。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核聚变领域的深度布局——聚变主机真空室、冷屏、杜瓦等核心设备实物展出,展现了中国在终极能源探索上的扎实脚步。

而在绿色能源前沿,上海电气以沙盘形式生动还原了吉林洮南市的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作为国内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项目,它不仅是技术集成示范——融合纯氧气化、富CO2合成、弱联网制氢等关键技术,更通过了欧盟ISCC全流程认证,为中国绿色能源产品出海树立了新标杆。

工业智变:从“大制造”到“大城市”的生态协同

如果说能源进化是“底盘升级”,那么工业板块的展示则体现了上海电气如何将智能注入制造全过程。本次展陈以“大制造—大工业—大城市”为逻辑主线,呈现出智造能力的无界延伸。

在“大制造”板块,智能机器人战队成为焦点。从“灵螣”特种机器人到“灵航”巡检机器人,再到“灵柯”双臂协作机器人与“衡榫”手术机器人,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享关键零部件与技术平台,体现了上海电气依托多产业协同实现的“从零件到整机、从单机到系统”的全链布局能力。

“灵柯”双臂机器人尤为值得关注,它构建了一套“数据-模型-部署”的闭环学习系统,能在真实任务中不断优化技能,实现从“执行命令”到“进化技能”的跨越。这种“自我成长”的智能,正是柔性制造的核心诉求。

工业母机是另一个硬核展区。高精度磨削中心可达纳米级精度,既能服务航空发动机叶片,也能加工机器人关节,体现了高端装备的通用性与精度极限。而展会首日举办的“工业母机+”产需对接活动,更是上海电气以链主身份,推动产业链协同共创的务实行动。

百年传动:从“首台制造”到“首台创造”的新质进化

工业进化,并非凭空而来。在上海电气特设的“百年传动”展区,1955年的中压锅炉模型、新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的测量仪器等老物件,无声诉说着中国电力装备自主化的起点。这些承载着“自力更生”精神的历史实物,与展区前沿的核电主泵、人形机器人形成鲜明对照,勾勒出一条从“制造自主”到“智造引领”的清晰演进线。

历史,不仅是记忆,更是基因。上海电气将百年积淀的工业实力与对真实场景的深刻理解,注入新一代技术与产品研发中,使其在推进智能化时多了一份“老法师”的沉稳与精准。

未来,上海电气将继续以能源与工业为“双擎”,在不断淬炼硬科技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与生态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共振,为中国新型工业化注入持续而深厚的进化动能。(邓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