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4 20:03
转自:新华财经
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桂江中游的松林峡谷出口处,一条近300米的拦河大坝宛如巨龙静卧于两山碧波之间,这里,便是广西能源股份所属昭平电厂。
1995年9月,昭平电厂全面投产发电。三十年来,这座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的水电站持续为八桂大地输送清洁电能,累计发电超6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超20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68万吨,在青山绿水间谱写了一曲绿色能源的壮丽诗篇。
廿载搁浅志未移 改革开放焕新生
桂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水力资源为工业、农业、旅游业服务,是桂江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便多次赴昭平勘察规划。1958年12月,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昭平水电站作为外援项目正式动工兴建。然而,受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缺乏大型水力发电站建设经验及国际环境影响,工程于1961年被迫停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唤来了昭平水电站重生之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昭平水电站项目被列为“八五”重点工程,重新启动。电站的新一轮规划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放弃了之前的大型电站方案,转而采取更符合桂江流域特点的中型水利枢纽设计,同时兼具发电、水利与航运功能。
险峡变平湖 树桂江电站标杆
昭平电厂于1989年12月动工建设,1995年9月,3号机组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昭平电厂全面投产。它是桂江梯级开发的首个中型枢纽工程,也是广西首个以股份制模式投资建设的地方水电项目,极大缓解了桂东地区电力紧缺状况,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退休老职工黄露回忆道:“1992年1月5日,1510m³/s流量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侵袭建设工地,当时我们500多名参与建设的人,没有一人退缩,大家不顾冬日的寒风刺骨,直接跳进没过膝盖的冰水里,喊着号子筑牢围堰。党员们更是冲锋在前,扛沙包、打木桩,以‘人在阵地在’的决心连续奋战12个小时,保住了导流明渠基坑工作面,守住了电厂建设的‘桥头堡’。”
昭平电厂的建成,不仅将险滩化为平湖,成就一派美景,更锤炼出一支敢打硬仗、甘于奉献的水电队伍,同时也为后续在桂江流域建设下福电站、京南电站、巴江口电站积累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安全从“规章”到“文化” 薪火相传
自建设期起,昭平电厂便将安全生产视作生命线,开创了广西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史上无因工重伤死亡与火灾事故,无重大设备事故的先例。
1996年大学毕业就到电厂工作的韦福善,如今已是电厂分管安全工作的负责人,他说:“这项记录绝不是运气及偶然,它源于第一代建设者的责任与坚守。他们对生产流程的恪守、对安全生产的执着,为电厂投运打下了坚实的‘安全基座’。我们将薪火相传,接过接力棒,以实干全力守护这条零事故的生命线。”
从宏伟的建设期到平稳的运行期,“安全”已从一项项规章制度,沉淀为电厂最深沉的肌体记忆和文化基因。电厂坚决贯彻“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安全理念,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因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昭平电厂获评“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改革深化提质效 集约管理结硕果
2023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拉开帷幕。2023年9月17日,广西能源股份成立水电管理中心,正式授权桂能公司为经营主体,对贺州片区六个水电单位进行统一职能管理,昭平电厂被纳入其中。水电管理中心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职责分工、完善配套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建立起“一厂管多厂”运维管理模式,实现贺州片区水电板块集约化、专业化管理。
昭平电厂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桂水丹心 七彩水电”党建品牌 构建“1375”党建工作体系》 入选第六届国企党建创新优秀成果(案例)和2025(首届)新时代企业党建优秀案例;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零伤亡”安全目标,所辖合面狮电厂顺利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并获得“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所辖水电站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机组升级改造,各厂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并以技术创新激发活力,累计获得专利证书29件,成功入选2025年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案例,荣获自治区“创新型中小企业”称号,成功探索出一条传统水电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新路径。
京南电站厂区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盘活闲置土地70亩,年平均上网电量532.98万千瓦时,成为传统水电企业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未来,昭平电厂将继续锚定绿色、安全、创新的方向,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 “双碳”目标注入磅礴之力,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贡献光和热。(韦慧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