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始祖鸟“炸山”再爆猛料,全网震怒!

2025-09-24 18:30

来源:电商天下

作者 I 陈泽

“炸山”的始祖鸟,把自己的口碑玩“炸”了。

“升龙”炸山,始祖鸟翻车

被全网怒喷了三天的始祖鸟,大概知道错了。

时间回到9月19日傍晚,一段名为《升龙》的雪山烟花视频,把始祖鸟送上了热搜

这场由高端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艺术家蔡国强共同发起的跨界创作,

打着“探索高山文化”致敬自然”的旗号,在喜马拉雅山点燃一条升腾入云的“东方巨龙”。

图源:视频截图

然而,火光未熄,舆论已炸——社交平台上,网友的质问铺天盖地

“谁给的勇气,在喜马拉雅山炸烟花?”“敬畏自然的方式就是炸了高原冰川?”

9月21日凌晨,官方成立专项调查组宣布严肃对待此事。

很快始祖鸟与蔡国强也删除了活动视频,并相继发布道歉信与声明。

中文版道歉信中,始祖鸟表态称:接受所有的批评和建议请第三方进行环保评估,配合日喀则市调查组的核查行动。

图源:始祖鸟

但在外网发布的声明中,却直接承认此次行为背离了“品牌一直以来坚持的环保价值观”;

“正与相关艺术家和中国团队沟通,调整工作方式避免类似情况”。

英文版本中的这一微妙差异,指出始祖鸟有意将责任甩锅给中国团队

而蔡国强团队发布的“说明”更是全文未出现道歉字眼,进一步加剧舆论危机。

而且,即便主办方一度回应称,活动在“科学评估和严格指导下进行”、使用的是“生物可降解材料”、事后也制定了“全链条生态保护方案”,事实情况却并不乐观。

图源:央视新闻

据媒体报道,央视记者在昨日(9月22日)探访烟花燃放地时发现,虽然已过去3天,但在现场还能看到活动留下的痕迹。

毫无疑问,这一次,始祖鸟在喜马拉雅上空炸响的,不只是烟花,更是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口碑。

中产信仰崩塌,始祖鸟神话破裂

过去几年的爆火让如今的始祖鸟已经不只是一个品牌,而是中产身份的某种象征。

在小红书,“始祖鸟”相关话题浏览量高达15.4亿,从“穿搭指南”到“吊牌收藏”,它早已脱离专业户外品牌的定位,变成一种城市中产的身份象征——

穿与不穿的分界线,不是爬不爬山,而是有没有置身“品位阶层”。

电商平台官方店铺显示,始祖鸟冲锋衣价格大多在4500元到8000元之间

图源:淘宝

二手平台,名为“鸟卡”的始祖鸟吊牌一度炒到300元,2024年龙年限定款甚至被黄牛炒至1.2万元。

高单价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坚持“高端专业”的品牌价值观,造就了“始祖鸟神话”;

但如今,这只“敬畏自然”的高端鸟,在高原上炸出了信仰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炸山事件发酵不仅始祖鸟官方账号被网友围攻,其母公司安踏集团也跟着遭了殃:

官方微博评论区被要求回应的网友攻陷以至于不得不开启防护模式,就连抖音账号也删除了不少高评视频。

资本市场的反馈也很真实:9月22日,港股安踏体育跳空低开,一度跌超5%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亚玛芬体育在美股盘前大跌,一度跌超11%一夜之间总市值蒸发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3亿元)。

从“高原升龙”到“股价跳水”,这场危机几乎是始祖鸟品牌过度神化、自我消费的真实写照。

它曾骑在风口上,风一停,就自己摔了下来。

烟花散尽之后,品牌该做减法了

回顾始祖鸟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运营路线,电商参考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它从“专业户外”逐渐滑向“精致消费”,品牌越来越像是“奢侈品”,而非“装备”。

这条路确实带来了增长。

数据显示,在2023年,始祖鸟已经成为安踏集团最赚钱的单一品牌之一,其收入同比增长约30%,对整个高端市场的号召力显著提升。

而本次雪山烟花秀,显然也是试图通过“自然神圣+艺术视觉”制造爆点,继续延续品牌的高冷调性和市场高溢价。

图源:视频截图

从喜马拉雅到资本市场,从爆炸现场到社交评论区,始祖鸟这场“炸山”危机,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

一件衣服再贵,买单的最终不是功能,而是信任;一次活动再艺术,打动人的不是烟火,而是态度。

在电商参考看来,始祖鸟此次翻车,不是因为不懂环保,而是太自信于自己的文化包装力。

它误以为高原是舞台,误以为消费者会买账“自然对话”的辞藻,误以为“致敬”两个字可以抵消破坏的声音。

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对于始祖鸟这次“炸山事件”的愤怒,远远超出了烟花爆破本身。

本应代表自然与环保精神的品牌,反倒在用高调营销“背刺”环保主义无疑是一次赤裸裸的品牌价值崩塌。

图源:网友评论

这一次,始祖鸟从山巅跌落,并非因为一次活动“策划不周”,

而是它在长期经营中逐渐脱离了与消费者的价值连接,忘记了品牌的底色——不是定义崇高,而是敬畏脚下。

始祖鸟的这场危机,无疑值得所有品牌警醒:别把环保当幌子,也别把公众当傻子。

未来,始祖鸟想要止跌止损,不只是补发道歉信、设置评论权限那么简单,而是真正要去做“减法”:

减少虚浮叙事,减少文化堆砌,减少象征符号的堆叠,把更多注意力,放回产品、责任与真实的尊重上。

真正的“敬畏自然”,不是写在吊牌上、印在广告里,而是刻在品牌行动的边界与底线上。

自然可以包容人类,但不该被当作消费的舞台。

品牌若真心热爱自然,就请闭嘴做事,而不是点火作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