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4 17:20
9月23日至24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300070,证券简称:碧水源)在昆仑新水源河东污水处理厂接待了招商银行、中信证券等17家机构投资者的调研。公司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参与接待,并就公司在污水资源化、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盐湖资源化及生物医药膜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项目进展及未来规划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污水资源化:膜技术迭代与工艺创新双轮驱动
污水资源化作为碧水源核心业务领域,在膜技术迭代和工艺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MBR膜组器已更新至第五代,2021年开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落地规模化示范工程。2025年,公司开发节能型膜生物反应器组器,优化核心部件,解决高强度曝气高能耗问题。同时,公司向“未来水厂”方向探索,强化氨氮选择性分离等。梅溪湖(雷锋)水质净化厂为代表性项目,设计规模25万吨/天,采用半地下建设模式,地上布局太阳能光伏。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比肩国际 产能逐步释放
尽管此前海水淡化业务占比较小,但随着海经济兴起与技术研发,碧水源积极拓展该领域。目前海淡相关膜产品技术指标看齐国际龙头,处理成本下降、效能提升,实现国产化替代。技术上,拥有各系列反渗透膜等产品,“UF - RO”双膜集成技术反渗透膜脱盐率达99.8%,产能居世界前三,超纯水反渗透膜SC系列打破半导体膜国际垄断。产能方面,年产能300万平方米,极限产能700万平方米。重点推进“渤海新区黄骅市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涵盖多系统,未来实现“绿电制绿水”。
盐湖资源化:技术赋能新能源 项目多点开花
盐湖资源化是碧水源新兴重点领域,针对盐湖资源难题,创新开发6款专用吸附剂/膜产品和5项集成技术,吸附剂年产能达1万方。“吸附 + 膜”耦合提锂技术解决产业链问题,提供“一湖一策”方案。已在西藏、青海等地落地项目,如紫金矿业西藏阿里拉果错盐湖2万吨/年氢氧化锂项目、五矿盐湖有限公司1万吨/年碳酸锂纳滤膜项目,实现国产化替代。未来,公司将依托吸附产品技术,从盐湖领域向工业有价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方向拓展。
生物医药膜技术:起步虽晚 潜力初显
2023年,碧水源将膜技术拓展至生物医药领域,开发多种膜产品,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研发端组建30余人专业团队,突破中空纤维膜材料设计与制造工艺;转化端联合药企等共建应用验证平台;市场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有三大标杆应用落地,但医药膜业务刚起步,收入规模小,发展有待时间验证,投资者需注意风险。
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
点击查看公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