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揭秘“十五五”央企重组重点

2025-09-24 16:02

(来源:企观国资)

“十五五”时期,国资委将大力推动国资央企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

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在9月1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释放了上述信号。

2015年—2024年间,我国国有企业在数量、产业分布、区域分布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总量上看,通过市场化手段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组建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中国铁塔、国家管网集团等一大批国有企业。

同时,一批“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长江电力中航成飞等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2021—2024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持续改善市场表现,截至目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了近50%,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业界预计,“十五五“期间,央企投资将大量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下一阶段的央企重组整合,将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更高层次目标展开。

01

央企重组整合三条主线

从国资委发布的内容看,“十四五”期间,央企重组整合遵循三条主线:

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快推进重组整合。例如着眼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组建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加快推进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的有效整合等。

二是围绕增强产业协同实施重组整合。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推进解决重复投资、资源分散等问题。例如,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形成了“南宝武、北鞍钢”的发展格局;整合中央企业在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的“精兵强将”,推动组建了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为做好能源电力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围绕优化公共服务实施重组整合。2024年组建成立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推进通用技术集团等中央企业医药医疗资源的整合等。

李镇表示,下一阶段,国资委将着眼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谋划、创新性举措,大力推动中央企业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效率,放大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张玉卓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中央企业积极拥抱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40%,营业收入占比接近30%。下一步将指导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有序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国资委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央企设立的创投基金总规模已接近千亿元。

我国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呈现出“梯次拓展、合力并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据此业界认为,“十五五“期间,央企投资将大量集中在工业母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工业机器人、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下一阶段的央企重组整合,将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目标,如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科技创新及数字化转型等。未来央企将加速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02

地方国资重组整合新风向

地方国资也在不断加大重组整合力度。

2025年以来,多地出台文件,强调国企并购重组服务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例如,安徽省国资委、安徽证监局4月8日印发《关于加强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其中提到鼓励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并购重组,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3月印发《南京市关于支持企业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大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运行效率,激发创新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地方国资正在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加速推进国企重组整合。

3月25日,上海市国资委发布了总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新组建的国资并购基金矩阵主要由上海市属国有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平台公司发起,涉及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

此外,近一年来,江苏、四川、安徽、广东、河南、福建、浙江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推动设立国资并购基金。

例如,4月2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新时期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国有企业与“链主”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合作设立天使基金和并购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早期孵化和战略重组。

6月27日,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汇创金石并购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30亿元。后期,该母基金将通过“子基金投资+项目直投”方式,锚定盐城“5+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图谱,重点筛选具有稳定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成长期、成熟期优质项目开展并购,更好地服务全市产业发展。

7月15日,天津金融管理局、天津证监局等7部门印发《天津市支持并购重组若干措施》,提出要支持培育集聚并购基金。支持海河产业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与各类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深度合作,设立并购母基金,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助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各类私募投资基金集聚,加速培育形成并购基金集群。

7月25日,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标规模为50亿元的福建省新质生产力并购系列基金。

业界认为,在国资委大力推动国资央企重组整合的背景下,地方国资并购基金已从“资金供给者”升级为“产业整合者”,成为地方产业强链补链的“压舱石”。既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又实现了国资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

03

仍需解决的问题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范欣提出,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一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下一阶段国资央企大力推动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的重要前提。

“十四五”期间,国资委通过市场化手段推进专业化整合与战略性重组来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逐步实现了国有企业整体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目标。商业类国有企业进一步聚焦核心主业、强化战略功能,致力于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公益类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履行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命,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完成阶段性整合重组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国有资本加速布局基础保障领域和战新产业、未来产业。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这种跨周期、跨产业的全面性战略布局调整,筑牢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盘,充分展现了国有企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作用。    

但在范欣看来,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产业布局在四大区域的效果差异较大。截至202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保有量分别为21.16万户、18.13万户、12.70万户和5.91万户,区域间分布深度差异仍然较大。同时,我国四大区域三次产业发展非均衡性明显。虽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第一、第二产业国有企业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占比分别为38.08%、34.52%),第三产业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占比37.10%)的分布格局,但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企业数量仅次于中部地区,占比高达34.14%,第二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目标并未充分实现,导致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范欣提出,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下一阶段的重组整合中做好统筹规划,推动不同区域的国有企业根据资源禀赋、产业链上下游特点加强合作,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整合。通过构建四大区域国有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和功能协同,有效降低区域间同质化竞争,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从而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

另外,范欣提出,2023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应交税费出现了下滑趋势,2023年、2024年分别同比下降0.5%、0.7%。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应交税费的下降将直接削弱财政收入的稳定性。这种下降趋势若持续,可能加剧地方财政压力。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收入的减少将限制政府实施逆周期调控的能力,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可持续性。因此,国有企业应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和深化改革,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增强整体价值创造能力。”范欣表示。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