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下足“绣花”功夫 改善人居环境

2025-09-24 09:24

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合肥市蜀山区肥西路两侧的栾树相继迎来盛花期,彩色的秋装“点靓”了城市面貌。近年来,蜀山区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改良绿化树种、注重科学养护,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皆景”。陈三虎 摄

“以前路边摊占道经营,人车混行,拥堵不堪。现在路宽了,开车安心、安全多了。”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育才苑居民张峰道出家门口的变化。此前,育才苑门口摊贩为抢“好市口”见缝插针,道路常寸步难行,投诉不断。

跳出“取缔—反弹”的管理怪圈。岗集镇以“便民利民、疏堵结合”为核心,今年通过划定集中摊点、发动全民参与、推进基建升级等精细化举措,在守护城市烟火气的同时,实现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双赢。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下足“绣花功夫”,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省各地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将举措落到城市每个“神经末梢”,让城市更美好,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民生为本

巧解摊点管理难题

摊点之问,始终关乎民生;摊点之困,考验城市管理智慧。针对此前乱象,长丰县岗集镇综合执法部门联合社区、物业多次实地调研后,将育才苑一期南门闲置区域划定为60个摊位的集中点,柔性疏导摊贩“搬家”,从源头避免环境卫生问题反弹。如今,这里已成知名“美食一条街”,下塘烧饼、广东肠粉、小笼包等各地美食、小吃荟萃,摊主经营红火,居民畅享美食。

潮汐摊点,是指在城市小区、街心公园周边划定区域,允许流动摊贩经营,实行定时、定点管理,确保摊贩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经营活动,时间一到立即收摊。

作为马鞍山市花山区老百姓熟悉的老市场,黄梅巷、金字塘路市场是随着周边居民的生活规律自发形成的“市场”,虽然方便了居民日常采购,但堵塞交通、噪声扰民、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周边住户。

花山区城管局和花山区各街道深入调研后,在前期黄梅巷潮汐摊点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跃进路、三普大厦北侧等10余处点位探索推广潮汐摊点,明确经营范围、经营时段与卫生环境等要求,落实摊前“三包”,以“不影响通行,不噪音扰民,保证人走地净”的标准进行规范管理。同时,通过错时清理潮汐摊点及周边垃圾,增设监控、垃圾容器和隔离带,划定非机动车停车位等多项措施,保证潮汐摊点有序经营,实现“退路入点、规范有序、还路于民”,“老大难”问题得到缓解。

精准治理

人居环境换新颜

“以前这里桥下空荡荡的,大家都不愿意来。现在可大变样了!”正在二环路游园内赏景的张阿姨高兴地说。

近日,在合肥市蜀山区合作化路与南二环路交口高架桥下,一片曾经被忽视的“边角料”空间,蝶变为生机盎然的二环路游园,成了附近居民每天遛弯的“心头好”。

初秋时节,蜀山区的园林工人正忙碌着花草补植。此轮补植补栽的品种包含矮牵牛、五色梅、彩叶草、孔雀草、太阳花等,共计补植补栽约5000平方米,涉及祁门路与怀宁路交口、潜山路与休宁路交口、怀宁路与休宁路交口等处。

利用城市“金角银边”打造的开放式街头绿地,不断打造新场景为市民提供绿色福利,高标准的精细化管养模式,也成为蜀山区提升城区环境品质的一个缩影。

盘活高架桥下“边角料”,不仅能新建让人心旷神怡的花园绿地,还能新增停车位缓解居民停车难。记者走访发现,合肥市包河区银屏巷与马鞍山路交口向北约100米路东侧高架桥下停车区域,已有大量非机动车整齐停放,一些外卖骑手在此停驻休憩。

“桥下这里近400平方米,我们平整路面摊铺沥青后施划了停车线,并在两侧安装了护栏。另一处在芜湖路与马鞍山路交口向南路中心桥下,占地102平方米。”包河区城管局道路设施管理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这两处“边角料”作为首批改造试点,共提供近百个非机动车车位,以满足骑行市民的停车需求。据悉,包河区城管局今年充分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和地铁口周边闲置空地进行改造,9月新建成5处非机动车规范停放区,为市民提供120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

破题解难

共享车位温暖民心

今年9月,随着“潮汐车位”共享机制在合肥经开区临湖中心中德合作创新园正式落地运行,家住滨湖前城小区的居民王先生终于告别了每天“绕圈找车位”的烦恼,当晚,他顺利将车辆停入园区指定区域。

至此,这项由临湖中心组织协调、始信社区牵头实施的停车资源共享新模式迈出关键一步。为破解“停车困局”,今年7月以来,在临湖中心的组织下,始信社区多方联手,创新提出“潮汐车位”共享方案——即利用园区与居民区在停车时间上的“潮汐”差异,将园区在夜间(晚18:00至次日8:00)及法定节假日全天的闲置车位,以错时共享方式向周边小区居民开放。“我们首批提供30个车位作为试点,由始信社区进行合理分配,实行提前登记、备案管理、智能识别进出。”园区负责人介绍,居民通过社区和物业审核登记后,可享受每月50元的低价停车,既盘活了资源,也优化了园区社会服务功能。

“附近市民需要多少停车位?周边企业能腾出多少资源?”带着这些问题,合肥高新区城管大队展开实地调研,逐户走访辖区企业,在保障企业自身停车需求的前提下,统计可共享车位数量,推敲“共享”方案细节。

日前,合肥高新区新增合肥市口腔医院、高新区彩虹实验中学、玉兰大道3号等3处共280个共享车位。在此之前,合肥高新区今年已经提供了220个共享车位,进一步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

数智赋能

精细化管理更高效

“无人机巡查发现广乐邻里中心有2处占道经营摊点,请立即派人处理!”近日,合肥市瑶海区大兴镇综合执法队的无人机操作员通过实时画面发现违规情况后,迅速通过对讲机向执法队员通报。不到10分钟,执法队员便赶到现场劝离摊贩,快速恢复了道路畅通。

为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瑶海区积极探索引入无人机低空飞航巡查模式,实现“机防+人防”的高效联动,巡查效率大幅提升。大兴镇综合执法队队员王上官介绍,无人机巡查不仅节省人力和时间,还能对违法行为进行取证,让精细化管理变得更高效。

市民反映包河花园广场舞活动噪声扰民,包河区骆岗街道城管中队联合包河区生态环境分局,携带专业设备现场多点监测,数据显示高峰时段部分音响设备噪声值达73.8分贝,远超居民区昼间55分贝的国家标准。执法人员向超标方清晰指证违法事实,宣讲法规条款,责令立行立改。同时,指导社区加强文明劝导,规范活动时间和区域。目前,广场舞活动音量稳定控制在法定标准内,实现了“活力”与“宁静”的和谐共存。

在桐城市龙腾街道,当地加大力度推广智慧消防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的安装和应用,强化火灾风险监测预警。“这套智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捕捉火灾隐患苗头,并自动发出预警信号,能让我们快速响应、及时处置。”龙腾街道分管负责人王昌兴表示。今年以来,该系统安装工作精准覆盖全街32处关键点位,实现了对政务、民生、养老、企业等场景的全面覆盖,有效推动消防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

精细精致

基层治理久久为功

城市精细化管理并非新概念,早在2019年,省人民政府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全省各地持续推进,解难题,谋创新,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径。

阜阳市太和县依托“智慧城管”系统,创新开发“门前三包”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视频监控、网格化巡查等功能,实时抓拍占道经营、垃圾堆放等问题,并通过平台派单给辖区执法人员,实现“问题发现—整改反馈—验收销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非一蹴而就,不止一朝一夕,更需久久为功。据悉,合肥市新近出台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方案,未来将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牵引性抓手,聚焦文明有序、绿色生态、安全韧性、科技赋能和体制机制五大领域,推动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功能品质、安全韧性、文明素质五个大提升,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深化公开促规范 “阳光民政”惠民生

滁州市天长市民政局始终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紧紧围绕民政主责主业,积极运用政务新媒体传播党和政府声音,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服务、以公开促落实,不断提升民政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天长市民政局成立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将政务公开纳入全局年度工作要点,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紧紧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组织、殡葬服务等群众关切领域,天长市民政局严格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及时准确发布政策文件、办事指南、资金使用等信息。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三审”制度,确保公开内容合法、准确、权威。定期梳理更新,杜绝信息滞后、错漏等问题。

该局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公开体系。线上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及时发布政策解读、办事流程、公示公告等信息。线下利用政务服务大厅民政服务窗口、社区公示栏、宣传手册等方式拓展公开渠道。定期开展“政策宣讲进社区”等活动,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提升政策知晓率。

下一步,天长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体系,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创新公开方式方法,强化政策解读与政民互动,推动民政政务公开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打造“阳光民政”、暖心民政。

(王菁菁)

中医药文化夜市点亮“健康之夜”

“这个针灸真是神奇!我肩颈疼了好几个月,扎了一次针灸,感觉轻松不少。”9月12日晚,在铜陵市枞阳县旗山公园广场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夜市上,年过六旬的张奶奶兴奋地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枞阳县旗山公园广场被袅袅药香氤氲着。由枞阳县中医院精心打造的“传承中医智慧,守护全民健康”——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正在这里热闹开场。

在中医推拿、针灸、拔罐等理疗体验区,前来体验的市民络绎不绝。68岁的张奶奶正在针灸理疗区接受肩颈治疗:“刚扎完针,感觉后脖子像被暖风吹过,僵了半年的肩膀居然能抬起来了!”她的老伴李大爷则在推拿区接受腰椎调理,诊台前围满了好奇的市民。

“养生茶品鉴区”秒变年轻人打卡点。县中医院医生拎壶手冲“桑菊夏凉茶”,薄荷味瞬间炸开:“金银花清目、决明子降压,这道茶专为久坐办公室人群设计。”“90后”上班族陈女士认真了解后感慨:“曾以为中医是泛黄日历,今晚才知它是酿了千年的养生特调。”

此外,专家们还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教学的方式,向市民们传授了一些简单易学的中医养生知识和技能,如穴位按摩、养生保健操等,让市民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受益。

两个半小时的夜市,累计服务市民超千人,发放养生茶包800份,体验针灸推拿300余人次。家住附近的周先生直言:“以前看病进医院,现在散步就能调理,中医真接地气!”

“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的开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到优质服务。”枞阳县中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逛夜市的方式,居民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的魅力,还有助于在全县营造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娜 通讯员 王章志)

产业数字化升级 “智”变驱动质变

近年来,滁州市全椒县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大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当地的金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创新精神,不断探索科技前沿,实现门窗生产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这是我们自主设计的一款‘微高软件’,开启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金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全椒基地总经理徐永宝介绍,该系统通过门窗图库的智能识别,能够快速生成关键数据,错误率大幅降低,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金鹏节能的智能化转型,是全椒县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一家家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积极探索,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范例,展现出科技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强大动力。

全椒县通过完善产业集群布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智能家电“老三样”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登云”企业发展到532家。支持全柴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强基础、建平台、延链条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全柴基于5G技术的在线运行监测平台获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应用,海螺5G工厂项目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全柴动力成功入选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椒县在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方面的持续发力。该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该县完成工业投资96.2亿元,其中技术改造累计投资75亿元,增长67.2%。全县383家规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410.1亿元、增长6.3%;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增长7.9%。

“智”变驱动,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质变显现,使得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在科技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全椒县以数字化转型为关键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企业则借助数字化技术,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包增光 周磊)

走访慰问送关怀 集体经济谋新篇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凝聚驻村帮扶力量,近日,凤台县岳张集镇组织开展慰问活动,对该镇金沟村驻村工作队开展关怀慰问,并与驻村工作队共同探讨金沟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为村级经济发展擘画新蓝图。

慰问活动中,双方围绕金沟村近期工作重点展开座谈交流。驻村第一书记汇报了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产业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结合村情实际,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与需求。

座谈会明确,深化产业培育,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基础,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强化基层治理,优化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夯实乡村振兴组织根基;聚焦民生改善,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提升与公共服务优化,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此次慰问传递了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下一步,岳张集镇与驻村工作队将携手并进,以务实举措推动规划落地,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村民谋福祉、为发展开新局。(袁瑾)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