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4 10:01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近日,亚马逊云科技正式宣布在中国区域推出基于自研芯片Amazon Graviton4的EC2实例,包括C8g、M8g和R8g三类,分别面向计算密集型、通用型和内存密集型工作负载。这是Graviton处理器自2018年问世以来的第四代产品,也是其首次在中国市场全面提供服务。
从全球到中国,从概念到规模化应用,Graviton不仅代表亚马逊云科技在自研芯片领域的突破,也折射出云计算底层架构正在发生的行业改变。
技术、性能双向提升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总监张洋在采访中介绍,Graviton4相比前代Graviton3在多项核心指标上实现显著提升。“四代芯片的面积比三代大很多,核心数从64增加到96,提升了50%。内存带宽增加到5600MT/s,比三代提升75%。”他在采访中如此解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支持双路CPU配置,最高可提供192个物理核心,在云实例中已属顶级规格。
更重要的是,Graviton4延续了亚马逊云科技“云原生芯片”的设计理念。张洋指出:“客户的需求一般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想要越来越强的性能,同时价格要不断降低。”这种从真实客户工作负载出发,反向驱动芯片架构优化的方法,使得Graviton4在特定场景中表现尤为出色。例如,针对数据库类应用对二级缓存高度依赖的特点,Graviton4将每核二级缓存从1MB提升至2MB。“数据缓存延迟从0.4降低到0.1以内”,这种优化显著降低了数据存取延迟。
而在加密计算、内存带宽等方面的增强,也直接回应了企业在高性能、低延迟场景中的实际需求。张洋透露:“在传统机器学习和‘搜广推’上,Graviton3相比Graviton2提升显著,Graviton4相比Graviton3也提升明显。我们看到大量客户把搜索、广告、推荐相关的主流在线应用跑在Graviton上,获得了35%到50%的性能提升。”
自研芯片成云厂商竞争新高地
在全球云计算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主要云厂商纷纷加大自研芯片投入。这一趋势背后是数据发展的需求推动:随着摩尔定律放缓,通用处理器性能提升难以满足云计算多样化工作负载需求;同时,规模化云数据中心对能效比提出更高要求,定制化芯片成为优化TCO(总拥有成本)的关键手段。
分析师认为,ARM架构在能效比方面的先天优势,加上云厂商的深度定制,正在改变数据中心芯片的市场格局。
在这一背景下,Graviton4的中国发布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云计算市场,正经历数字化转型与AI应用爆发的双重浪潮,对高性能、低成本算力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在信创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基于ARM架构的Graviton处理器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除x86外的另一种选择。
中国市场进展超预期
尽管ARM架构在服务器领域的生态曾一度被视为挑战,但Graviton在中国市场的推进速度超出许多人预期。张洋在采访中介绍:“中国区客户大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全球客户在中国的部署;第二类是ISV,就是独立软件开发商;第三类是制造业等本地行业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客户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张洋观察到:“以前大家是拿着‘白名单’,问你这个能跑吗?那个能跑吗?总是盯着看哪些workload可以支持。现在更多是拿着‘黑名单’,只关心哪些暂时还不行。”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开源软件和基于C、Java等语言开发的应用已可顺畅运行于Graviton平台。
实际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张洋分享了一个典型例子:“我们最近还帮一家游戏厂商把他们的主平台服迁到了Graviton。它本质上就是一个数据库加三层架构,代码主要是C和C++,我们和他们一起重新编译,很快就跑了起来。”智能制造企业涂鸦智能也已成功将前端Nginx服务和后端MySQL数据库迁移至Graviton。类似案例正在快速增加,反映出市场对ARM架构的接受度正在迅速提升。
从“可选”到“必选”的算力路径
从全球数据来看,Graviton的普及程度令人瞩目。张洋透露:“在亚马逊云科技全球排名前100的客户中,100%在用Graviton;前200的客户里有95%在用;前1000的客户里也是95%在用。”更重要的是,在亚马逊云科技全球数据中心新上线的服务器中,“大于50%都采用了Graviton”。这一数据表明,Graviton已不再是一种“替代方案”,而成为许多企业核心业务的首选算力基础。
在AI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Graviton也在机器学习推理、向量检索等场景中展现潜力。张洋表示:“在AI推理场景下,像搜索推荐、广告这种传统机器学习workload,Graviton的性能提升普遍在35%到50%。”虽然目前大语言模型(LLM)训练仍以GPU为主,但在推理端,Graviton正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价值。
此外,越来越多ISV如TiDB、StarRocks等已完成Graviton适配,进一步丰富了其生态支持。张洋补充道:“现在总共有7万多家客户在使用Graviton。这和大家的直觉可能不一样,很多人觉得Arm生态早期,但其实已经很成熟了。”
亚马逊云科技通过Graviton系列展现了其全栈创新能力。从芯片、实例到托管服务,层层优化,持续降低客户成本并提升性能。这种行业内称为“吃自己的狗粮”的策略——将自身云服务大规模运行于Graviton之上——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也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心。张洋分享了一个细节:“在今年的Prime Day(亚马逊Prime会员日),我们有超过40%的workload跑在Graviton上。这说明我们内部在积极做Arm的改造。”
从更广阔的行业视角看,Graviton的落地标志着云计算竞争正进入更深层次的硬件自研阶段。头部云厂商通过定制芯片优化能效比、提升性能边界,从而在价格、性能和安全性上构建差异化优势。这种趋势或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效、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Amazon Graviton4在中国市场的推出,不仅是一项产品更新,更是亚马逊云科技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正如张洋所言:“我们的政策很明确:会持续投资中国区,根据本地客户的需求不断引入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