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格林美、金晟新能接连赴港上市,抢滩锂电“退役潮”

2025-09-23 18:13

倒计时56

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

暨十五周年庆典&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主办单位:高工锂电、高工产研(GGII)

协办单位:卡洛维德

 总冠名:海目星激光

年会特别赞助:大族锂电

专场冠名:英联复合集流体、逸飞激光、华视集团、欧科工业空调

金球奖全程特约赞助:思客琦

时间&地点:2025年11月18-20日 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

会议合作:陈女士 13560731836(微信同号)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两家代表性企业——格林美与金晟新能,正同时推进在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计划。

作为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格林美近期正式提交了“A+H”两地上市的申请文件。

与此同时,由广东李氏五兄弟创办的金晟新能也再度更新其招股书,继续其港股上市进程。

两家公司在同一时间节点寻求国际资本,背后是行业进入规模化前夜的共同判断。

然而,它们迥异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和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示了在这个高增长潜力市场中并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与扩张逻辑。

一体化产业链 vs 专业化技术服务

格林美与金晟新能的商业模式代表了行业内的两种主要路径,其战略分野根植于创始团队的背景。

格林美的创始人许开华教授是金属资源再利用领域的科学家,这使得公司从基因上就倾向于技术驱动的全产业链布局。

而金晟新能的李氏兄弟从有色金属贸易起家,敏锐地捕捉到锂电回收的风口,更侧重于在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建立商业优势。

格林美构建的是一个“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的一体化产业闭环。其业务不仅覆盖前端的电池及汽车回收,还将回收的金属资源进行深度加工。

根据招股书,其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新能源材料、关键金属资源、锂离子电池及报废汽车回收。

新能源材料是其收入支柱,但占比正发生变化,从2022年的74.2%降至2024年的60.0%。

与此同时,得益于印尼Morowali生产基地的产能释放,关键金属资源业务的收入占比从16.9%显著提升至30.4%。

这种纵向一体化布局,使其能够通过下游高附加值材料的销售,来部分对冲上游回收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

此外,公司客户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43.6%降至2025上半年的23.1%,显示其客户基础在不断扩大。

金晟新能则定位为一家第三方专业回收商。

其核心业务是将回收的退役电池和产线废料,通过其宣称的“全元素回收”化学工艺,提炼成电池级的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等化学品。

公司并不制造终端的电池材料,而是向产业链中游的材料厂或电池厂输出高纯度的再生原料。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技术专注,但也使其业绩直接暴露在少数几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之下。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报告,按2024年产量计,金晟新能在全球锂电池回收再生市场的产能与产量均排名第二,是最大的第三方回收企业。

财务表现与资本需求的差异

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环境,直接导致了两家公司截然不同的财务表现和资本需求。

格林美的财务数据显示出规模企业的稳定性与周期性并存的特点。其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294亿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332亿元。

净利润则存在波动,2023年因钴金属价格下跌导致存货减值增加、以及产品毛利率下滑等因素,净利润同比下降12.79%至11.6亿元;2024年,随着各业务板块毛利率回升,净利润同比增长14.32%至13.3亿元。

尽管盈利,格林美同样面临挑战,其总债务水平持续攀升,从2022年末的160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38亿元。对于格林美,赴港上市更多是出于全球化战略考量,为海外项目扩张和品牌国际化获取资金。

金晟新能的财务状况则更清晰地反映了近年来锂盐市场的剧烈动荡。

在2022年市场高点时,公司实现净利润1.51亿元。但随着碳酸锂价格从高位断崖式下跌,公司迅速陷入经营困境。

招股书显示,产品价格的下跌不仅侵蚀了收入(从2022年的29亿元降至2024年的21.6亿元),更导致了大量的存货减值损失。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净亏损达9.59亿元。

其现金流状况也相对严峻,截至2025年6月末,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61万元,而一年内到期的借款高达18.1亿元。

公司的估值也经历了剧烈波动,据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其估值从2024年的120亿元降至2025年的73亿元,这也为其IPO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在2024年8月终止A股上市辅导后,转向港股寻求上市,其核心动机是获取资金以缓解流动性压力、推进赣州新生产基地的建设,并优化其债务结构。

锂电回收进入资本密集的扩张与整合期

尽管处境不同,两家公司的上市行动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行业趋势:

锂电池回收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资本正成为抓住这个机遇窗口的关键入场券。

一方面,市场增长的确定性很高。据行业预测,伴随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全面爆发,首批动力电池将在2025年开始进入大规模退役期。这是一个万亿级的潜在市场。

另一方面,赛道正变得日益拥挤和激烈。除了格林美、金晟新能这类先行者,电池巨头的布局已构成强大竞争力。

例如,宁德时代旗下的邦普循环,截至2024年末已具备27万吨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其规模和全链条整合能力给第三方回收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寻求全球扩张的格林美,还是力图穿越周期的金晟新能,通过上市来获得更充裕的资本储备,都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

它们的IPO进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资本运作,也预示着锂电回收行业将告别早期的野蛮生长,进入一个更加考验技术、规模、资本和商业模式韧性的整合与发展新阶段。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