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3 22:2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今年,慕尼黑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的舞台上,一股来自中国的“智驾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声势,改写着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叙事格局。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行业盛会上,中国智驾企业集体亮相,充分彰显着全球化野心。轻舟智航正式启动全球化战略,与芯片巨头高通Qualcomm达成深度合作,同时敲定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的关键布局。Momenta宣布将与优步携手,于2026年在德国慕尼黑联合启动Robotaxi运营服务。地平线宣布成立欧洲区总部,携手全球顶级Tier-1及合资、外资品牌客户共同推进智能驾驶技术的全球落地进程。卓驭科技也宣布正式面向全球发布欧洲战略。
从技术研发的“闭门造车”到全球化生态的“开门共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出海”路径正变得愈发清晰。过去,中国企业更多是在国内市场打磨技术、积累数据;如今,它们主动走出舒适区,带着经过本土市场验证的算法、硬件与解决方案,在全球舞台上寻找合作伙伴,拓展应用场景,也为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加速落地注入“中国动能”。
全球化:锁定长期生存权的必然选择
中国智驾企业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并非单纯的市场扩张,而是在行业特性与国内竞争格局双重驱动下的战略必然,核心逻辑围绕“规避单一风险、抢占客户资源、突破发展瓶颈”三大维度展开,与车企“出海”“以销量换规模”的路径有着本质区别。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分析,从商业模式来看,智驾企业作为技术供应商,对客户的“路径依赖”与“客户单一性风险”远超车企。车企“出海”的核心目标是销售车辆、扩大产能与降低成本,而智驾技术的合作具有强绑定属性,一旦某家车企选择了特定供应商的方案,后续的系统适配、算法迭代、数据积累都会围绕该供应商展开,切换合作方不仅需要承担巨额的技术改造成本,还面临研发延误与安全风险。
这种特性决定了智驾企业若仅依赖单一客户,极易陷入“被拿捏”的被动局面,而拓展全球客户能有效破解这一困境:一方面,拿下奔驰、丰田等跨国车企,相当于同步覆盖其全球多个市场的车型需求,客户价值远高于单一国家的本土车企;另一方面,当这些跨国车企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更倾向于沿用已验证成熟的智驾方案,形成“一次合作、全球复用”的长期收益,为企业带来远超“卖一辆车赚一份钱”的稳定性。
国内市场的竞争瓶颈,则进一步倒逼智驾企业将目光转向海外。当前国内智驾市场已呈现明显的“头部集中”态势:合资车企多倾向与Momenta合作,国企、央企则以华为方案为主流,留给中小智驾企业的市场空间愈发狭窄。以某智驾企业为例,其技术能力已得到验证,但因早期聚焦L4级自动驾驶研发,错失了L2级辅助驾驶的市场窗口期,待转向量产市场时,国内核心客户已被头部企业抢占,在国内客户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出海”成为“找出路”的关键选择。此外,部分企业虽在技术上具备竞争力,甚至已切入大众等车企的核心车型供应链,但面对国内市场的存量竞争,仍需通过全球化布局挖掘增量,避免陷入“国内客户饱和、增长陷入停滞”的困境。
张抗抗进一步强调,更关键的是,智驾行业的“窗口期属性”,让全球化成为企业的“生死竞速”。与车企“后发仍有机会”不同,智驾技术供应商的竞争具有“一次性圈地”特征,每一轮新技术迭代都会催生新的市场格局,一旦错过客户抢占期,后续再想突破难如登天。这种残酷性还体现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上,车企即便销量不佳,仍可通过收缩业务维持独立运营,而智驾企业若客户量持续减少,不仅会丧失谈判话语权,还可能陷入“订单减少-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客户流失”的螺旋下降中,最终面临被收购甚至淘汰的命运。因此,全球化布局对智驾企业而言,既是突破国内竞争困局的手段,更是锁定长期生存权、避免被行业淘汰的战略必需。
技术生态输出成“硬核通行证”
诚然,当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时,其“出海”逻辑从根源上便与整车企业形成了分野:整车企业可依托单一车型的产品力打开海外销路,而自动驾驶技术作为嵌入汽车产业的“智能大脑”,其价值实现高度依赖全链条的协同支撑。这种属性的差异,不仅决定了自动驾驶企业无法像车企那样以“单品输出”模式立足海外,更推动其从“出海”之初就将“完整技术生态输出”作为核心战略。
从必要性来看,自动驾驶涵盖了感知、决策、执行等多个层面的技术,还涉及与车辆硬件的深度融合以及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协同。例如,在车路协同领域,仅仅提供车辆端的技术,而没有配套的道路端设施改造与技术支持,车路协同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只有输出完整的技术生态,包括车辆自动驾驶系统、相关硬件设备、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以及与当地交通环境适配的解决方案等,才能在海外市场真正落地生根,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再者,构建完整的技术生态有助于提升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通过输出完整技术生态,企业可以打造差异化优势,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以文远知行与雷诺集团在法国推出的无人小巴服务为例,文远知行不仅提供了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还与雷诺在车辆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协同,构建了从车辆生产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体系,提升了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从而在法国市场站稳脚跟。
小马智行在与全球出行巨头优步的战略合作中,也充分展现了输出完整技术生态的能力。小马智行不仅拥有超450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里程积累,在复杂场景运营方面也经验丰富。其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系统,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涵盖固态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芯片等关键组件,具备10年60万公里的设计寿命,安全性极高。与优步合作时,依托自身技术,结合优步的全球出行网络、即时需求匹配及支付系统等生态资源,从技术到运营服务,打造了完整的自动驾驶出行技术生态,率先在中东市场落地,并逐步向全球扩展。
出海不“单干” 合作共建是主流路线
智驾企业的特性决定,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唯有携手各方,构建生态,才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因而,生态共建成为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在海外开疆拓土的关键策略。
智能驾驶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涉及传感器、算法、通信、数据处理等多个关键环节,且各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家企业很难在所有领域都具备绝对优势,这就需要通过生态共建,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以芯片与算法的协同为例,芯片提供算力基础,而算法决定了如何高效利用这些算力来实现精准的环境感知与决策。中国的一些智能驾驶企业在算法研发上处于世界前沿水平,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海量数据,但在芯片制造工艺等硬件方面可能存在短板。通过与拥有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的海外企业合作,双方就能共同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从市场拓展的角度来看,生态共建有助于企业快速融入当地市场。当地合作伙伴更熟悉本地的政策法规、消费习惯以及交通环境等,这些信息对于智能驾驶企业成功落地产品至关重要。以九识智能为例,其与阿联酋国家邮政集团签署合资协议,在阿联酋设立企业开展L4级自动驾驶城市物流服务。九识智能提供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研发技术,而阿联酋邮政则贡献本地物流网络资源。借助这种合作,九识智能不仅快速进入了中东市场,还精准对接了当地物流配送的实际需求,有效提升了末端配送的效率与品质。
在刚刚落幕的德国IAA车展上,生态共建的趋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卓驭科技携手德国汽车巨头大众亮相,双方自2018年合作以来,已共同打磨两代IQ.Pi‐lot产品。卓驭凭借对本土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技术创新力,成功打破“高阶智驾是电动车专属”的行业认知,在燃油车领域应用端到端网络技术。大众则利用自身在质量标准与整车集成方面的深厚底蕴,为产品提供可靠保障。
协同发力 携手整车厂打通全球路
把“完整技术生态输出”作为“出海”核心战略的背景下,与整车企业协同“出海”也成为智驾企业的共同选择。这并非偶然选择,而是对技术落地场景、市场准入门槛与商业价值放大的深度考量。毕竟,智能驾驶系统作为“智能大脑”,若脱离整车这一“躯体”,再完整的技术生态也难以转化为实际产品;而整车企业虽拥有成熟的生产与销售网络,却需先进智驾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这种互补性让协同“出海”成为双方共赢的最优解。
业内人士指出,首先,协同“出海”能解决智能驾驶技术的“场景落地”难题。智能驾驶系统需与车辆硬件如传感器安装位置、底盘控制逻辑深度适配,若单独“出海”寻找适配车型,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还可能因车型规格差异导致技术性能打折。而与整车企业协同,智驾企业可在车辆研发阶段就介入,将系统与整车设计同步推进,确保技术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车的无缝衔接。
其次,借助整车企业的全球资源,智驾企业能快速突破市场壁垒。海外市场对汽车安全认证、本地化法规要求严苛,整车企业常年深耕海外,熟悉认证流程与法规细节,可帮助智驾企业规避合规风险,节省市场准入时间。
最后,协同“出海”能实现“一次研发,全球复用”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当智驾系统与某整车企业的车型绑定后,该车型出口到多个国家时,智驾系统无需重复适配,只需根据当地路况微调算法,即可同步覆盖多区域市场,大幅降低边际成本。
地平线与大众的合作堪称协同“出海”的典范。2023年,地平线与大众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大众不仅计划在旗下多款车型中搭载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及配套智驾系统,还将借助自身全球生产网络,让搭载地平线技术的车型出口至欧洲、北美等地。对地平线而言,无需单独开拓海外市场,只需针对大众车型的硬件参数优化算法,就能借助大众的品牌影响力与渠道,将智驾技术推向全球主流汽车市场;对大众来说,通过搭载中国先进的智驾系统,其车型在智能网联领域的竞争力显著提升,有效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冲击。
掌握话语权 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
值得欣喜的是,在全球智能驾驶产业格局中,中国智驾企业正加速摆脱“跟随者”标签,逐步成长为规则制定者,核心在于技术研发的深度突破与大规模场景实践的双重支撑。
以地平线为例,其征程系列芯片的研发历经多次迭代,不仅在算力上持续领先,如征程5芯片AI算力达128TOPS,可满足高等级自动驾驶对多传感器数据处理的需求,更在车规级认证上实现关键突破,通过ISO 26262 ASIL-B(D)功能安全认证与TV莱茵ISO/SAE 21434汽车网络安全认证,成为少数同时满足国际严苛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标准的芯片产品。这种对技术标准的严格遵循与突破,让地平线得以进入宝马、大众等国际顶尖车企的供应链。而车企对芯片性能、安全性的高要求,也倒逼地平线在研发中不断向国际最高标准看齐,进而具备参与甚至影响芯片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复杂多样的交通场景为智驾技术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土壤,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企业在国内数十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测试与商业化运营,积累了涵盖拥堵路况、恶劣天气、复杂路口等海量场景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优化了算法的泛化能力,更让中国智驾企业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种基于实践的经验总结,使其在参与制定自动驾驶数据安全、场景适配等相关规则时,能提出更具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在东盟地区牵头起草《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白皮书》,正是将国内数据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与东盟地区的数据监管要求相结合,形成了兼顾安全性与产业发展的规则方案。
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又为中国智驾企业“出海”赋能。当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或通过权威国际认证时,其产品相当于获得了“全球通行证”。如中国在东盟地区推动《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白皮书》落地,不仅让当地政府与企业认可中国在数据安全领域的管理理念,也让中国智驾企业在该地区的合作中掌握更多主动权。百度在与东盟国家开展自动驾驶项目合作时,可依据白皮书内容制定数据采集、存储与传输方案,减少因规则不明确导致的合作摩擦,同时还能吸引当地企业围绕中国主导的规则开展配套研发,形成以中国智驾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市场地位。
开疆不易 风险四伏如何突围
中国智驾企业“出海”虽在规则制定与技术输出上取得突破,但仍需直面多重风险与挑战,张抗抗认为,其中地缘政治风险堪称最大不确定性。
当前中欧关系虽处于相对平稳阶段,欧洲因本土智驾技术研发进度缓慢、成本高企,对中国智驾产品的“性价比”需求强烈,部分欧洲车企甚至通过股权合作、团队引入等方式深化与中国企业的绑定,然而,这种合作基础易受地缘关系波动冲击,若未来中欧关系出现摩擦,或将导致已进入供应链的企业面临合作中断风险。
更复杂的是,欧洲车企为兼顾美国市场,可能主动寻求“双供应商”策略:在采用中国智驾方案覆盖欧洲及其他地区市场的同时,另行寻找符合美国法规的本地或第三国供应商,这会直接削弱中国企业的供应商地位。
除地缘政治风险外,数据合规与安全审查也是中国智驾企业“出海”的重要挑战。尽管中国在东盟牵头制定《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白皮书》,但欧洲等地对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的法规更为严苛,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数据处理需获得用户明确授权,且核心数据需本地化存储。智驾系统运行中产生的实时路况数据、用户驾驶习惯数据若未符合当地法规,可能面临高额罚款与业务暂停风险。
此外,市场竞争加剧与本地化适配难题也不容忽视。随着全球智驾赛道玩家增多,欧洲本土企业如Mobileye与欧洲车企的深度绑定,美国科技公司如特斯拉、谷歌Waymo正加大对欧洲市场的投入,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需面对“性价比”之外的品牌认知与用户信任度竞争,因此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
同时,不同地区的交通场景、用户习惯差异要求技术进行深度本地化调整,如北欧的冰雪天气对传感器抗寒性能的要求,东南亚的复杂路况对算法适应性的考验等,若本地化改造不到位,可能导致技术落地效果不佳,影响市场口碑。
在全球智驾产业变革中,中国智驾企业走出了一条从技术输出、生态共建到协同“出海”、标准制定的特色路径。未来,中国智驾企业需在巩固技术与生态优势的同时,精准应对风险,持续深化全球合作,方能在全球智驾赛道上站稳脚跟。
来源:中国汽车报
作者: 郝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