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3 18:16
2025年半年报基本全部发布,本次纳入深溪咨询(和君咨询生态环保事业部)观察对象的一共有220家上市公司,其中有4家港股上市公司因财年或者其他原因未能披露半年业绩,实际统计企业216家。
01
2025年上半年生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整体表现情况
首先来看整体数据情况,2025年上半年,生态环保上市公司的平均营收为13.1亿,同比下降3%,平均净利润1.3亿,同比上升0.6%,行业平均净利润率9.9%。从基本数据面来看,2025年上半年,生态环保行业发展平稳,行业进入稳定运营期。
102家企业营收增长,占47.2%,114家企业营收下滑,占52.8%;115家企业净利润增长,占53.2%,101家企业净利润下滑,占46.8%。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上升与下滑的企业基本都是对半开。其中,营收、净利润双增的企业(剔除亏损企业)有64家,占比29.6%。
145家企业盈利,占67.1%,71家企业亏损,占32.9%,也就是说,大约三分之一的环保上市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其中,盈利企业中,67家企业的净利润下滑,占46.2%,这部分企业尽管仍在盈利,但盈利能力开始下滑。而亏损企业中,24家企业同比减亏,占33.8%,22家企业亏损额度增大,占31%,25家企业“业绩变脸”,2025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净利润由正转负,占本期亏损企业总数的35.2%。此外,有13家去年同期亏损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02
从半年报看生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业务多元化总体情况
近年来,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处于典型的瓶颈期,从数据面来看,即使是最优质的环保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不少环保企业开始探索转型与升级。除去常规的提升运营、管理、科技等核心能力,向其他领域拓展,尝试多元化业务发展也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那么数年过去,生态环保企业究竟做了哪些尝试?效果又如何?2025年半年报发布后,我们特意做了一轮细致的盘点,在此跟大家聊聊生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多元业务发展情况。
首先声明,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多元化业务,不包括生态环保业务本身范畴的多元化,例如垃圾焚烧企业拓展了水务业务,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智慧环保等业务,本质上还是聚焦于环保业务范畴。常规的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业务,我们均视为传统生态环保大产业范畴,不视为多元化业务发展。
在此前提下,通过对216家上市环保企业半年报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有意思的数据和结论。
有106家企业实施了环保以外的多元化业务拓展,占比49%,换句话说,接近一半的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尝试环保以外的业务。其中,34家尝试多元化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占总亏损企业的48%,近半数亏损企业尝试通过环保以外的业务实现突破。从数据面来看,这些企业中有13家企业实现了减亏,其中相当一部分确实依托于多元化业务的发展。例如东方园林(维权),全面出清环保资产,通过并购赤壁威世达分布式光伏项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亏损144万,相比于去年同期的12亿巨额亏损,已经让大家看到了涅槃重生的希望。
并非是所有的亏损企业多元化业务获得了成功,7家多元化亏损企业2025年上半年亏损额度反而在扩大。典型的例如节能铁汉,2025年上半年亏损6.1亿,去年同期为4.3亿,根据其半年报,节能铁汉正在原有生态、园林等典型生态环保业务基础上,努力拓展双碳咨询等新兴业务,但目前看来收效甚微——毕竟在巨额亏损面前,小体量的双碳轻资产类业务实在是杯水车薪。
那么,生态环保企业具体在往哪些领域拓展?哪些领域获得了生态环保行业更多的青睐?根据我们的统计,2025年半年报中生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提及的非环保领域业务可归纳为以下24个领域,具体热度情况可参考下图(数字为开展对应业务的企业数量):
从总体情况来看,生态环保企业拓展的领域五花八门,既有关联度很高的新能源、能源、双碳领域,也有农业、电子、消费、游戏等弱关联甚至无关联领域。
03
生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业务多元化细分领域情况
从企业选择的数量角度来看,新能源排名第一,共有43家生态环保企业选择向新能源领域拓展。能源行业(包含传统电力、供热等)排名第二,成为27家企业的选择方向。双碳领域(包含双碳咨询、CCUS等)排名第三,共有11家企业选择。此外,矿业(盐湖提锂、采矿等)、化工、农业等领域也有不少企业涉足。
其中,新能源领域内,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发电业务获得的投入最多,储能与氢能业务紧随其后,然后是新能源正负极材料等业务。需要说明的是,新能源工程实际开展的企业数量应该远远超过半年报中作为单项业务之一提及的数量。总体来看,具有重资产投资、稳定运营的发电业务,最符合生态环保企业的原有业务特性,受到的关注程度最高。
能源领域内,利用有机质制生物柴油和供热业务获得的投入最多,然后是合同能源管理、装备等业务。本部分业务与节能环保传统业务关联紧密,生物柴油业务范畴与资源循环利用、有机垃圾处置很难分割,垃圾焚烧产业热电联产供热也属于常见场景。
备受关注的双碳领域,除去从源头降碳的新能源领域拥有明确的商业模式以及体量以外,狭义范围的双碳领域仍然存在着商业模式、体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尽管不少环保企业一直关注双碳业务,但实质性开展业务的环保企业目前只有11家,远少于新能源及能源领域。生态环保企业在双碳领域内主要探索方向,一方面是咨询设计计量等轻资产业务,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尝试的CCUS,两大类业务短期来看都难以带来一定体量的增量。
除去上述热度较高的领域,从单项来看,文旅、材料、盐湖提锂、机器人等热门领域也获得了不少行业内企业的青睐和投入。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房地产、建材、家具等传统领域内尝试开拓新天地。
04
典型企业拓展情况
尽管开展多元化的企业数量众多,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下我们通过部分成绩显著的企业多元化业务拓展分析,为行业内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案例一:汇绿生态与光模块业务
汇绿生态(001267),一家位于武汉的传统生态园林企业,2021年上市,集规划设计、环境修复为一体,专注绿色环保、水生态及环境治理服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园林、修复为主的生态领域近年来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汇绿生态受到对应影响,业绩自2020年以来,呈现持续下滑趋势,营收从8亿左右下滑到2024年的近6亿,净利润从近9000万,下滑到低点时不足6000万。
2024年6月,汇绿生态以1.95亿元收购武汉钧恒30%的股权。武汉钧恒主业为光模块,主要产品为光通信产品,覆盖10G至800G速率,广泛应用于AI(人工智能)、HPC(高性能计算)、IDC(数据中心)、光纤通信等领域,位于全球光模块领域TOP20。
首轮收购后,2024年10月,汇绿生态向武汉钧恒进行增发注资,以5000万元获得了5%的股权比例,持股比例上升至35%。2025年2月,汇绿生态以现金2.46亿元向武汉钧恒再次增资,持股比例增至51%,实现控股。2025年7月21日,汇绿生态公告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武汉钧恒剩余49%股权,实现对武汉钧恒的100%控股。
收购前,2022年,武汉钧恒收入2.5亿,利润为亏损6618万。2023年,武汉钧恒收入4.35亿,利润2729万。首轮收购后的2024年,武汉钧恒收入6.7亿,利润6967万。
2025年上半年,汇绿生态收入7亿,同比增长159%,净利润6989万,同比增长434%,半年业绩,已经远超2024年全年业绩。其中,武汉钧恒贡献5.5亿收入和超过1亿的毛利——汇绿生态已经成功的从一家园林生态企业,转型为一家高科技光通信企业。
得益于上述收购,汇绿生态的市值从2024年4月的不足30亿,一跃升至近期的140亿,涨了4倍有余。
案例二:龙净环保向新能源突破
龙净环保(600388),大气治理龙头企业,2000年12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是大家熟知的环保产业的领军企业。龙净环保早年以除尘、脱硫脱硝、催化剂等典型大气治理业务为核心。随着大气十条的逐步实施落地,大气治理高峰过后,脱硫脱硝工程等项目开始逐步降低且趋向于低位稳定。作为百亿级别环保企业,龙净环保开始尝试业务外拓,从2018年开始,陆续开拓了水务、垃圾焚烧、危废处置、土壤修复等诸多相关业务。期间,龙净环保收购了以水务设备为主的新大陆环保、以危废为主的弘德环保、以垃圾焚烧为主的德长环保等等。
尽管龙净环保在此期间多番尝试,但数据显示,在大气以外的环保相关多元化业务并没有实现对公司业绩的有力支撑,各项业务贡献的业绩非常有限,且很难看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具体数据可以参考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即使是当初寄予厚望的水务设备(新大陆环保),营收规模始终在3亿左右徘徊,近年来更是下滑至2亿出头。而危废业务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只能逐步收缩。相对于百亿营收的龙净环保,找到一个能支撑企业大跨步发展、实现第二增长极的业务确实不易。
2022年,紫金矿业入主龙净环保,新的大股东为龙净环保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资源,龙净环保随即开始尝试新能源业务,包括利用紫金矿业的矿山资源建立风光基地、筹备储能业务的发展等等。2023年2月,龙净电池5GW生产线在上杭新材料科创谷开工建设,并与蜂巢能源、亿纬锂能(维权)等龙头企业持续展开合作。在已有紫金矿业矿山光伏基础上,近期龙净环保更是拟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麻米乡境内,投资约23.91亿元建设麻米措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站项目,在刚果(金)上洛马米省的Lualaba河上拟投资3.99亿美元建设140MW水电站项目,打造“风光储充装”新能源全链条。
短短两年半时间,大力投入新能源赛道的龙净环保收获颇丰,为企业赢得了数十亿的增量空间,新能源业务2025年上半年就贡献了接近12亿的收入。
新能源业务为企业注入新的增长空间,龙净环保的市值也由2022年初的100亿,增长到近期的超过170亿,增幅70%,对于一家老牌环保企业属实不易。
05
如何有效的实施多元化?
经过深度研究,我们对生态环保行业内企业的多元化业务拓展提供如下建议:
1、聚焦环保主业,在生态环保大行业中实施相关多元化,仍然是行业内企业的首选。
64家双增企业中,有41家实施了生态环保领域以外的多元化,比例高达64%,但实际绝大部分双增企业的增长动力来源均来自于原有环保业务的深度耕耘,以非相关多元化获得高速增长的企业尽管亮眼,但实际属于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例如上述案例中提到的汇绿生态、龙净环保。获得两位数左右双增的企业,例如城发环境、美埃科技、富春环保、蒙草生态等等,其增长动力均来自于主业的发力。
2、符合行业、企业基因及文化的多元化更容易获得成功。
生态环保行业本质上是依托于重资产投资、稳定运营盈利的低风险行业,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的基因也刻有浓厚的风险规避的影子。新能源、能源行业成为生态环保行业企业扎堆涌入的原因即在于此。本质上,新能源行业的风光发电、储能供电,包括热力能源等等,均属于与生态环保行业同质的重资产投资、稳定运营盈利的模式。生态环保行业企业切换到上述赛道,对商业模式、客户对象等等均相对熟悉,无需完全放弃过去积累,70家生态环保企业投入新能源及能源行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3、基于企业自身核心资源与优势的延展是多元化的另一个可能的方向,尽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例如工业水、膜工业企业,向盐湖提锂方向实施多元化,就是依托自身在膜分离等技术上的核心优势,凭借对工业水领域多年的积累,在高浓度盐水处理、结晶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向相关领域的拓展。即便是龙净环保,也是在新的大股东紫金矿业的全面支持下,利用大股东的矿山资源,成功实现转型。此外,基于客户资源的深度挖掘,满足客户更多需求也是选择之一,毕竟客户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良好的客户关系下,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价值服务,成功概率往往更高,行业内的典型企业例如盛剑科技,利用半导体客户资源,从简单的VOC处理转向循环利用后,向客户销售电子耗材。
4、对自身业务链条的自然延展是多元化的可行方向之一,但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运营能力。
生态环保企业在前端完成生态治理后,其后端仍有不少可自然延展的链条。典型的例如生活垃圾焚烧,过去的商业模式主要依靠电力上网和政府补贴,但在绿电直连政策下,企业拥有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生产力的可能性,因此向大客户直接供电、在厂区内为智算中心等提供基础服务等等就成为自然延展的可行业务,企业由过去向电网售电转向抛开“中间商”的直售模式,成为能源基础服务提供商。同理,生态修复企业、水环境企业在实施完生态治理后,文旅服务、生态开发,甚至农业都成为大家考虑的方向。无论后端资源如何延展,但这些选择基本都跨出了生态环保领域,而且往往都需要长周期的运营,需要企业具备相应资源的强大的运营能力,毕竟隔行如隔山,例如文旅项目看着热闹,但实际去年全国盈利景区不到六成。
5、把握时代脉搏,向未来最有前途的行业靠拢是多元化发展的可行方向之一,但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
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在这些赛道中,仍有不少的机遇存在,尤其是电子、储能、机器人等代表更新一代生产力的领域。生态环保行业内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在布局相关的产业,或向这些产业靠拢提供深度服务,或直接下场参与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例如隆华科技大力拓展靶材业务,上海洗霸进军以硫化物为突破口尝试固态电池材料,京源环保建设云计算中心提供算力服务等等。这些选择大多数与高科技产业紧密关联,一旦获得成功,企业转型必然大放异彩。但同样的,这些领域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高技术含量意味着投入的风险也非常的高,能否获得成功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
6、部分领域的发展需要时间和空间,需要企业能够看准时机,精确投入。
并不是所有热门领域,都能够为企业立即带来良好的增长及估值,而企业往往很容易“跟风”投入。例如双碳领域,最大的受益方目前看是新能源,而CCUS的商业模式存疑,双碳咨询等业务体量较小很难支撑企业大规模转型,目前大举投入的企业,均未能在这些方面获益。双碳毫无疑问在未来是前途光明的,对于企业而言,则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短期压力。同样的道理,氢能尽管作为未来能源之一,获得大量关注,但实际产业化进程仍需较长时间,在电网改造、绿电直连、固态电池等多重可能性之下,贸然投入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已有数家投入氢能的生态环保企业目前看都存在一定的投入产出不对等风险,这同样需要时间来消纳。
7、完全不相关的多元化,建议企业尽量谨慎,防止精力耗散、主业受损。
生态环保企业拓展的24个大赛道中,不乏有房地产、贸易、消费品等领域,这些领域与生态环保行业完全无关,与企业积累资源与能力完全无关,仅仅是一些“凑巧”的原因,或者历史原因,成为上市公司的业务之一。这部分业务,我们建议企业尽量谨慎对待,防止主业尚未稳定做好,辅业又耽误大量时间,得不偿失。
多元化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典型的“双刃剑”。我们建议生态环保行业内的企业,理性看待多元化,在自身资源能力匹配、战略思路清晰的情况下,对原有主业与新业务实施准确的定位,组织相关的资源,打造新的增长极,避免盲目多元化、跟风多元化,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来源:和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