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3 16:51
(来源:中化新网)
原创技术,国际领先
中化新网讯 9月20日,由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简称“衢化院”)、北京化工大学、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和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固体材料耦合反应脱水变革性技术”科技成果,在北京通过了中国化工学会组织的专家评价。
会上,项目负责人冯俊婷教授做了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查新报告、第三方评价报告和知识产权分析报告,基于原创思想提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体系构建到工程化进展,从全链条创新阐述了技术研发路径与核心成果。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谢在库、徐春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剑,中国化工学会副秘书长、正高级工程师胡杰,中石化催化剂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梁维军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杜国山等9名权威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过质询和讨论,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具有原创性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据介绍,本次评价的成果主要针对固体材料传统热脱水深度不足、副反应控制难、能耗高等行业共性难题和实际需求展开系统研究。项目团队基于段雪院士的“耦合反应脱水”原创思想,将固体材料结构中的水分子做为反应底物、与引入的气相小分子进行耦合反应,构建物质和能量协同驱动的低能耗脱水创新技术体系,突破传统技术依赖高能量驱动的局限。
项目主要创新成果,一是针对青海察尔汗盐湖镁资源利用难题,开发了水氯镁石耦合反应脱水新技术,显著降低脱水温度和减少杂质,变革了高温强腐蚀性HCl气体保护脱水的传统工艺;目前已完成实验室研究和工程化创新概念验证,获盐湖集团攻关项目支持并圆满结题,成果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评价,经竞争入围“中国好技术”评选;目前正在推进产业化前期研究。
二是针对分子筛、氯化钙等主流干燥剂脱水再生能耗高的问题,发展了耦合反应脱水再生技术,选用WGS反应和酯水解反应,提高了固体材料的结构保留度,同时提升脱水速率与降低能耗,为工业干燥剂节能再生提供了新路径;目前已完成工程化创新概念验证和年产吨级放大,在衢化院和中石化催化剂公司支持下正在开展分子筛脱水工程化研究,在衢化院和巨化公司支持下开展无水氯化钙工程化攻关。
三是针对我国氧化铝产业“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现状,创制了拟薄水铝石耦合反应脱水制备“活性氧化铝”载体新技术,实现了活性金属原子级均匀有序分散与取向负载,对多个重要催化反应过程具有优异催化性能;已完成工程化创新概念验证和年产吨级放大,正在衢化院和七化建支持下开展中试研究,将为高端催化材料国产化提供高端载体材料。
四是在工程化落地与经济性方面,团队针对性研发了新型反应器,实现从实验室克级到年产吨级的等效放大;同时构建了具有良好技术经济性的全流程低碳工艺,实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尾气回用,目前已在衢化院衢江一分院建成吨级制备装置,更大规模的全流程工艺装置在衢化院和七化建的支持下正在建设中。
据了解,围绕本次成果评价,项目团队已构建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完成科技成果查新与第三方检测评价,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申报发明专利18件(6件已授权并布局国际专利),为成果产业化提供坚实保障。
冯俊婷表示,项目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不仅是对“从理论创新到工程落地”研究范式的实践验证,更将加速推动固体材料脱水领域的技术变革。下一步,项目团队将按照专家建议,推动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实际应用,推动技术向产业化迈进,为盐湖资源利用、高端材料制备、工业节能等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化工产业高质量升级。
该成果的基础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工程化研究得到盐湖集团、中国化学七化建和中石化等企业的支持,后续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衢化院和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加快技术转化与市场推广,以变革性技术解决行业发展需求,创造社会与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和衢化院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郝小明、衢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郑志成和党委委员侯俊、中国化工学会秘书长助理兼科技服务部主任张瑜和科技服务部助理杜一萌、衢化院陈伟副院长和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了评价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