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交三航局实施的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主体完工

2025-09-23 17:38

(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9月22日,由中交三航局实施的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939个光伏平台主体顺利完工,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奠定基础。

该项目是全球率先实现并网的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也是国内首个吉瓦级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拟安装2934个光伏平台,光伏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部海域,规划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工程采用“四桩基础+光伏平台”结构设计模式,单个光伏平台由近3000个钢构件组拼而成,桁架上弦布置780块光伏组件。中交三航局负责的施工内容包括3964根钢管桩制作及基础施工、939个光伏平台制作及吊装、85.3千米海底电缆敷设等。

面对行业可借鉴经验匮乏、施工环境复杂、工期紧张等多重挑战,中交三航局项目团队坚持“海陆并举、精益管控、向新求质”理念,为全国海上光伏规模化开发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交方案。

海上光伏平台结构复杂、加工制作周期长,快速形成标准化的拼装作业流程,是项目整体高效推进的关键所在。项目团队深化精细化管理,深入调研分析周边大型出货码头,结合厂家产能、光伏平台总拼和出运条件、运输距离等,科学合理设置10条产线和60个胎位的组拼场地。创新设计“一体成型360模块车转运”和“轨道小车流水线”两种工艺,单个厂区单日制作发运平台数量提升至6台。同时,研制超宽钢桁架平台运输技术,实行单航次单套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确保了防腐涂层完好率100%。

项目位于平均水深1至4米的浅海区域,近海作业潮位低,适配船机与专用机具稀缺,施工要求高、技术难度大。项目团队创新研发适用于浅海区的稳桩平台,总结出“海上光伏浮式稳桩平台钢管桩沉桩施工技术”。技术攻关小组基于20万组水文数据分析,配套研发“智能无人定位系统”和“成套钢管桩标高测量方法”,一次定位后可以施工4根桩,桩基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3%以内,突破行业标准,避免了传统打桩船频繁移船作业对底栖生物栖息地的反复破坏‌‌。

同时,由于光伏平台间距仅1.5米,海上吊装作业一旦平面扭角超过3度便会发生碰撞,项目团队研发“智能揽风绳调节装置”,通过北斗定位与张力传感技术,最终实现毫米级安装精度控制。

施工期间,项目团队深度运用BIM技术,建立了光伏场电子沙盘动态模拟生产总体部署,实现项目建设全周期管控。平台拼装、沉桩、平台安装等关键工序施工方案可视化交底,确保了12个关键节点精准把控,创造单日完成9个平台安装的记录,工效提升20%。

此次主体完工,充分展现了中交三航局坚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责任担当,有力彰显其在“全绿色”业务上的综合实力与领先水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交光伏”品牌建设中的标杆工程。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0.3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34.47万吨。

未来,中交三航局将全面融入中交集团“五全四大五型”中交业务布局,在培育新的增长极和“第二增长曲线”中主动作为,为书写新时期中交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