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3 17:13
(来源:老张投研)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近日,立讯精密接连抛出两条王炸消息:
一是,公司牵手边缘AI芯片明星公司PIMIC,二者将共同开发包括无线耳机、AI/VR眼镜以及AIoT设备等在内的新一代智能可穿戴产品。
二是,据Information报道立讯精密或将与OpenAI达成合作。
两条“王炸”消息背后,立讯精密在谋划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需求端。
目前看,AI技术的的确确已经拉动了消费电子产业增长。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镜迎来爆发式增长。
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幅高达110%,细分看2025年第二季度AI眼镜全球出货量达87万副,同比增幅达222%,预计2030年将突破8000万副,AI眼镜正成为消费电子新增量。
与此同时,产业链已有多家密集公布AI眼镜进展:
9月17日,星宸科技宣布公司有适配于AI眼镜的芯片并已经完成出货,世运电路表示其AI眼镜产品已经进入海外M客户供应链。
AI眼镜整机厂商Meta则在9月18日推出其首款内置显示屏消费级智能眼镜Ray-Ban Display,预计9月30日上市。
技术落地叠加需求空间成了众多企业布局AI眼镜的核心原因。但问题在于,智能眼镜是否真能为立讯精密带来新增量?
简言之,喜忧各有。
喜的是,立讯精密有技术、有客户、有产能。
9月10日,立讯精密联合东南大学推出业内首款VG光波导AR眼镜“云雀”,其可降低60%的制作成本,光效翻倍提升,解决了智能眼镜成本难题。
目前,在AI眼镜整机产品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市场品类由立讯精密提供,客户方面,公司与AI眼镜全球头部企业保持了深度业务接触。
产能方面,早在2025年2月立讯精密在昆山投资120亿元建设智能终端、智能头显、精密声学耳机等基地,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将达800亿元。
忧的是,分蛋糕的人太多。
蓝思科技成立全资子公司蓝思光电,主营光学仪器、虚拟现实装备以及新型光学材料等,同时公司已经拿下大客户Rokid。
9月13日,歌尔股份子公司歌尔光学通过增资扩股收购了上海奥来100%股权,进一步扩大了光学版图。
因此,立讯精密虽有望分得智能眼镜红利,但要独享这一赛道的成长空间恐怕有些难。
不过,从业绩看,立讯精密已率先领跑。
2024年公司营收达到2688亿元,逼近3000亿元,净利润达到133.7亿元,约是歌尔股份的5倍,蓝思科技的4倍。
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营收突破1200亿元,净利润达到66.44亿元,是三家中唯一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0%的企业,照此增速公司营收离3000亿不远了。
那么,立讯精密为何成了消费电子三巨头中最特殊的存在?其业绩是否可持续?
核心在于,立讯精密深知“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分业务看,消费电子依然是立讯精密的支柱,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实现营收977.99亿元,同比增长14.32%。
不过,立讯精密消费电子业务营收占比已从2023年的85.03%降到2025年上半年的78.55%。
与之对比的是,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通讯互联业务营收达110.98亿元,同比增长48.65%,营收占比跃升至8.91%,汽车互联营收达86.58亿元,同比增长82.07%,营收占比跃升至6.95%。
反观,蓝思科技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业务占比仍达85%以上,歌尔股份虽已布局智能声学、光学,但依然围绕着消费电子。
营收占比一增一减变化之间,立讯精密第二增长曲线已然清晰。
首先,通讯互联多环节覆盖。
现阶段,立讯精密可以提供从224G高速铜缆连接、高速背板连接器到800G光模块,再到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电源的“铜-光-电-热”一体化产品线,是三家中唯一布局通讯互联的企业。
这种“大而全”的业务布局非但没有分散资源,反而让立讯精密吃到了AI红利。
一方面,2025年是液冷爆发元年。
随着芯片功耗以及算力的攀升,液冷成了数据中心温控的必选项。
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规模或将以33%左右的年复合增速从2025年的28.4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211.4亿美元。
另一方面,国内外进入算力大比拼。
国内,2025年9月18日,华为推出超节点全光互联技术,与此同时其公布了昇腾芯片迭代路径,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推出昇腾950PR。
国外,据悉OpenAI预计2026年与博通合作生产自有AI芯片,并预计五年内向甲骨文购买约3000亿美元的算力。
可以预见,算力比拼将带来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这其中或将覆盖光铜连接、液冷、数据中心电源需求释放。
当下,立讯精密448G高速线缆产品进入客户预研阶段,1.6T光模块也进入客户验证,电源产品通过北美核心客户认证并进入量产。
产能方面,2025年3月公司精密高速互联基地开工,预计达产后产值可达200亿元。
其次,汽车互联成长快。
立讯精密汽车互联业务覆盖高低压线束、汽车连接器以及智能座舱等。
公司汽车业务营收占比虽尚不足10%,但2021年起该业务每年以近50%的增速扩张,至2024年营收已达137.6亿元,其增长势头显著高于蓝思科技。
部分原因在于立讯精密外延并购。
2012年收购源光电装切入汽车电子,2013年收购德国SKU切入汽车配件,2024年收购德国莱尼50.1%股权,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现有汽车线束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商誉为19.14亿元,与同期66.44亿元的净利润相比,减值风险可控。
至于业绩的持续性,立讯精密也给出了答案。
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8.9-113.44亿元,同比增长20%-25%。
总之,牵手巨头,立讯精密又一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这次立讯精密营收来到了3000亿的起点,其能否继续领跑,答案不再局限于消费电子的天花板能否被冲破,更在第二增长曲线能走多远、跳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