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3 16:56
(来源:源媒汇)
作者 | 王言
海天味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维度的综合管理能力正受到国际机构的广泛认可。
近日,摩根士丹利(MSCI)宣布,将海天味业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级上调至A级。MSCI ESG评级作为全球主流投资风向标,此次评分等级的提升,意味着海天味业已拿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新入场券”。
这也是海天味业“长期主义”布局的必然结果。当前的调味品行业,正在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平衡。在不少企业选择减产、降价和收缩时,海天味业却一直能在稳规模、优结构、强研发的赛道上稳步前行。
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海天味业实现营业收入152.30亿元,同比增长7.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14亿元,同比增长13.35%,双双实现增长。
横向看,近几年,其实整个调味品品类市场景气度并不高。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2024年酱油行业增速仅3.1%,创十年新低。而在2025年上半年,行业当中亦有不少公司业绩出现下滑。
当市场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整合的关键转变,海天味业的表现不仅远超行业大盘,更揭示出当下的市场机会开始向具备品牌、渠道与产品创新力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聚集的趋势。
而翻开海天味业当下所做的事情,在通过经销商调整、线上深耕等举措实现渠道平稳过渡后,其并未止步于短期经营的稳固,而是选择进一步更新愿景。无论是产品多元化,还是出海,它们选择在“打明牌”中寻找增量。
这一切,都让海天味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具备更清晰的方向,也使其拥有了更值得期待的前景。
逆势增长的背后
眼下,调味品行业竞争走向新态势——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健康化趋势,部分技术陈旧的产品逐渐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同时,健康化、中高端产品热度持续攀升,成为各厂商争夺的焦点。
在此情况下,每个厂商都面临的严峻挑战。甚至对于很多品牌而言,其寄希望于等待周期反转和需求回暖。但在这样的调整期中,海天味业走出了一条完全相反的增长曲线。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单一品类的增长,而是全品类的多点开花。
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酱油、蚝油、调味酱均实现增长。其中,酱油作为核心业务同比增长9.14%至79.28亿元,蚝油同比增长7.74%至25.02亿元,调味酱同比增长12.01%至16.26亿元。
核心业务外,包括料酒、醋等在内的其他品类则呈现出了更强劲的增长潜力。今年上半年,该品类实现营收25.06亿,同比增长17.21%。并且该业务的营收贡献比例也不断增加,今年上半年,其他业务营收占比达到16.3%,已超过第二大品类蚝油。
作为对比,同赛道其他选手仍处在业绩调整期。
虽然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行等因素,千禾上半年毛利率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至36.6%,中炬高新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0%,但在产品销售以及去库压力下,其营收、利润均出现下滑。
今年上半年,千禾味业在实现营业收入13.18亿元,同比下降17.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30.81%。细分看,其酱油产品实现收入8.39亿元,同比下降16.09%;食醋产品收入1.59亿元,同比下降21.51%。
中炬高新的表现同样不算乐观。上半年,中炬高新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32亿元,同比下降18.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7亿元,同比下降26.56%。其酱油、鸡精鸡粉、食用油以及其他调味品营收分别为13亿元、2.6亿元、1.1亿元和3.3亿元,均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下,其中食用油下滑接近50%。
行业调整期中的逆势增长,也让海天味业成为行业高质量增长样本。
这份成绩的背后并非偶然,离不开海天味业在产品端的不断革新,基于消费者需求陆续推出健康、稳固且不断多元的产品,同时将有机等健康化产品作为常态化产品。
此外,随着国内调味品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渠道也变得更为精细化和多元化。过去几年,海天味业开始精简和调整渠道布局。
一方面,它们推动渠道商的去库存进程,同时稳定大盘价格,不进行压货。另一方面,其持续优化经销商体系,淘汰部分将能力弱与理念不和的经销商,同时推动经销体系的数字化变革,加大线上新零售、会员商超等渠道布局,提升终端覆盖率。
这一渠道变革如今已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在线下渠道的收入同比增长9.07%至137.20亿元;线上渠道收入同比增长38.97%至8.42亿元。同时,其毛利率、现金流、应收账款等各项数据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仍有增长空间
在实现产品品类和渠道的均衡之外,海天味业还要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均衡发展。
《中国餐饮出海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开始,众多连锁品牌加快出海步伐。与此同时,上游供应链端也有不少企业出海拓展业务。截至报告统计时间,海外中国餐饮门店已经发展到近70万家,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
可以说,在餐饮出海的浪潮下,国内调味品企业出海正当时。今年6月,海天味业作为国内最大的调味企业成功在港股上市。据招股书,海天味业港股上市募集资金中的约17亿元,将被用于建立全球品牌形象、拓展销售渠道以及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
而实现“二次上市”的海天味业,近年来的重心之一,就在于推行全球化战略,其今年来频繁设立国际子公司,为公司突破天花板提供支持。
2024年4月,海天味业子公司海天国际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海天国际贸易;6 月,海天国际投资又设立全资子公司HADAY ID。另据天眼查,海天味业母公司海天集团于2018年成立了广东海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在招股书中,海天味业表示,将选择消费基础良好、调味品需求旺盛的海外市场,加快本土化渠道、本土化营销团队的建设。此外,公司计划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5%以上,目标3年内海外营收突破40亿元。
过去,中国调味品更多扎根本土市场发展,即便征战海外,也主要局限在东南亚等区域市场,而且以卖产品为主。
而海天味业的全球化,不只是单纯为了向海外出售产品,其野心在于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包括在海外建立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体系等,扎根当地市场。
半年报显示,2025年3月和4月,海天味业通过子公司分别与香港、美国以及印度尼西亚投资设立了子公司。
另据海天味业的规划,其将在东南亚、中东和美洲等地建立分销体系,比如印尼工厂将在今年实现投产,2028年完成欧洲供应链布局。
对于海天味业来说,要把中国调味品卖到海外,不仅产品要足够好,还要足够多。
目前,海天味业已经在海外打出产品“组合拳”,比如在东南亚,海天味业推出清真认证产品;欧美消费者对食品含盐量较为关注,海天味业则顺势开发低盐酱油。同时,在中餐出海大潮下,海天味业还在海外设立烹饪学院。
公开资料显示,海天味业有机酱油、有机黄豆酱,获中美欧三重认证。针对麸质过敏人群,打造无麸质酱油,获SGS无麸质全球标准认证。
可以说,海天味业正在为出海构建起“产品-渠道-供应链”的完整支撑体系,以实现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快的增长速度。
而随着公司国际化战略稳健推进,海天味业有望将自身经验向国际市场复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高成长性已成共识
如果说逆势增长是海天味业的表象,那深植于上下游的系统护城河就是其内核。
当调味品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步入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下半场,行业的竞争逻辑已彻底重构——从单一产品力的比拼,转变为产能、渠道、品牌、营销的全域较量。
当竞争对手还停留在当下,海天味业已跳出“存量厮杀”,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竞争力,成长为一个综合实力强劲的多边形选手。
在产业上游端,海天以“技术突破+供应链革新”双轮驱动,将规模优势推向新的高度,把行业门槛筑成难以逾越的壁垒。
在技术上,近年来,海天持续突破发酵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及配方优化等核心领域,以技术壁垒筑牢品质根基,这不仅让产品品质与稳定性始终领跑行业,更打破业务拓展的技术瓶颈,为品类创新、场景延伸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供应链方面,海天味业也在持续通过数字化转型重构效率天花板。2025年1月,海天高明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灯塔工厂”名单。这不仅是全球制造业对其智能化水平的认可,更标志着海天味业已实现从原料采购到生产交付的全链路高效运营。
这种“规模领先+技术驱动”的双重优势,既是海天味业不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价比产品的底气,更是其抵御行业波动、支撑长期增长的基石。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特征的优势。今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研发投入达到4.11亿元,同比增长8.23%,用真金白银夯实技术壁垒。在此情况下,其营业成本为91.20亿元,仅同比增长2.04%,远低于收入增速。
一增一减间,海天味业“技术降本、规模控本” 的双重功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费用结构变化,更能读懂当前海天味业的战略重点——一方面以规模效应压缩边际成本,另一方面依靠技术升级突破成本瓶颈。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能力搭建周期长,投入巨大,但一旦构建成系统性能力,便会形成强大的复利效应,既能抵御短期市场波动,又能不断打开长期发展空间。
眼下,海天味业存在着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参考开源证券发布研报,随着经营成本下降叠加规模效应释放,海天味业盈利能力稳步改善。同时,公司龙头优势尽显,长期稳健增长可期。
资本永远拥有最敏锐的嗅觉。眼下,中国调味品消费正完成“由量到质”转变,头部化效应愈加明显。随着海天味业在上下游布局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业务出海、产品多元化等利好逐步落地,投资者无疑会进一步加深对海天味业价值的认知。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