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共绘雪域高原新图景

2025-09-19 18:30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推动国资央企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中央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主动对接西藏发展需求。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个个惠及高原各项事业发展的项目,彰显了中央企业扎根西藏、支援西藏、建设西藏的坚定决心和丰硕成果近期,《国资报告》杂志第9期刊登了原创文章《共绘雪域高原新图景》,特此分享。

墨脱,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地处西藏东南部,雪山与峡谷造就了绝美的风景,也将它隔绝成一座“高原孤岛”。改变,始于通路。

2013年,中交集团参建的墨脱公路通车。紧随其后,2014年,中国华能重点援藏项目派墨农村公路开建,建设者们历时7年攻坚,打通一条发展线,将林芝市至墨脱县的车程从12小时缩至4小时。如今,墨脱的水、电、路、网通了,2024年,墨脱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91亿元,迅速成为西藏文旅的一张新名片。

墨脱的巨变,是中央对口支援西藏的生动实践之一。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推动国资央企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从“点亮一盏灯”到“编织一张网”,从“人背马扛”到“直播卖货”……中央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主动对接西藏发展需求,2021年以来在藏累计投资项目8833个,完成投资1457.86亿元,高质量建设了一批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隧道等项目,建成拉日高速公路、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重大工程。水电、风电、光伏一体化基地加快建设,青稞、牦牛、藏药材全链条开发,带动“西藏好水”走向全国。同时,中央企业选派1985名干部人才援藏,并在关键时刻全力支持西藏抗震救灾。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个个惠及高原各项事业发展的项目,彰显了中央企业扎根西藏、支援西藏、建设西藏的坚定决心和丰硕成果。

强基础:打通发展动脉

在游客眼中,去墨脱的路“十里不同天,一天经四季”,体验的是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立体气候,看的是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与雪山峡谷的绝美风光。但在当时墨脱干部和老百姓的眼里,这是一条艰难的“通天路”。

这里曾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物资靠人背马驮,水泥按斤卖、大米浸着马汗味。水、电、路、通信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出去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回来。“秘境”的背后是群众生活的困境。

通路是打破困局的第一步。不过,墨脱被喜马拉雅山环绕,旁边紧邻雅鲁藏布大峡谷,冬季大雪封山,山路狭窄,只有人和马队才能走过去。通往墨脱的路走着难,修着更难。

2013年,在各方共同奋战下终于有了转机,中交集团参与建设的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2014年,中国华能重点援藏项目——派墨农村公路开建,这条“天路”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直面雪崩、塌方、泥石流、蚂蟥、毒虫,克服沿途2892米的地势落差,全体建设者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经过7年攻坚,将林芝市至墨脱县的车程缩短至4小时。

中国华能援建并已投入使用的派墨农村公路

中国华能援建并已投入使用的派墨农村公路

这样的景象,不仅限于墨脱。在海拔4900米的藏东昌都市昂通雄牧场,有一段13.4公里陡峭险峻的“生死通道”,曾是周边6个村3000多名牧民出入的“拦路虎”。对口支援的中国中铁,投入815万元建设,全力将天堑变坦途,如今汽车可以平稳穿梭这条公路,此地彻底告别了“人背马扛”的历史。

西藏的发展变化,并非一城一地,而是全域基础建设的整体跃迁。

近年来,中央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主动对接西藏发展需求,高质量建设了一批项目:多家央企共同承建的拉林铁路,作为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结束了藏东南不通火车的历史;中交二公局参建的S5线拉萨至泽当快速公路,显著提升了拉萨山南一体化通行效率;中交集团深度参与国省干线改造,显著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实施拉萨北环西延线、日喀则樟木口岸等项目,优化城市交通系统……2021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在藏承接项目1.01万个,完成合同额1668.06亿元。

地上的路通了,“电力天路”同步在高原架设延伸。

中国华能从2004年来到西藏,21年来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西藏清洁能源发展。目前中国华能在藏清洁能源装机突破百万千瓦,切实发挥电力保供作用。国家电网先后建成青藏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等4条“电力天路”,推动西藏电网主网电压等级从110千伏、220千伏跨越升级至±400千伏、500千伏,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奇迹。

骨干电网不断建强的同时,电网“毛细血管”持续向更偏远艰苦的地区延伸。国家电网实施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改造、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以及“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为解决西藏农牧区用电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益于中央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建设,如今西藏电网已形成以水电为主,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建成了500千伏为主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电网。

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为数字新基建筑牢了根基。依托不断完善的电网,通信央企加速推进基站建设和网络覆盖延伸。以中国移动为例,该公司累计在西藏建设4G/5G基站上万个,不仅实现了5G-A网络覆盖珠峰,还建成了自治区首个水冷制冷方式的国标A级数据中心,在雪域高原上架起了一条畅通的“信息天路”。

2020年4月,中国移动在珠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开通了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40名铺设队员在冰川雪路上完成了5.8吨重的光缆铺设

有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和可靠的水、电、网设施,当地群众早已告别了“家家酥油灯”,“人背马扛”的生活。如今,手握一部手机连接世界,已成为高原群众的日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直播推销家乡特产,年逾半百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觉木隆藏戏传承人洛桑次仁的抖音账号,发布了几百个藏戏作品和学戏的教程。这些作品被广泛传播,观众或学或看,带动古老的艺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兴产业:构建内生动力

“卡若区作为藏东门户,区位优势突出、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清洁能源充沛,高原铁路建设更是为这片土地孕育了大量商机,欢迎大家到这片昌盛之都投资兴业……”中国中铁援藏工作队领队、昌都市政府副秘书长胡国伟在福建厦门“藏东明珠·魅力卡若”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上说。

西藏的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昌都市卡若区,地处横断山脉西北部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历来是昌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藏东门户”之称。中国中铁积极响应产业援藏号召,立足卡若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实际,系统开展引资引优。

2024年11月2日,中国大唐西藏公司在西藏阿里地区投资建设的大唐阿里独立构网型储能保供项目并网投产,标志着西藏自治区第一批独立构网型储能电站正式投运

深入调研后,中国中铁整合内部产业链资源,精准引入多家下属专业单位:中铁二院协助优化区域基础设施规划,中铁科研院导入土壤修复、良种选育和农产品经营销售等资源,中铁文旅则参与乡村文化、旅游及康养等领域设计与运营。

既要“请进来”,也要主动“走出去”,中国中铁援藏工作队累计拜访企业超过20家,邀请8家企业赴卡若区实地考察,组织参与4场区外推介会,并赴福州、泉州、龙岩、厦门、拉萨等地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6批次,成功引进优质企业10家,签约金额上亿元。

2024年,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卡若区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成投用,填补了藏东地区冷链物流的空白;建成达因卡“一刻钟”便民商圈工程;牵头建成昌都市首条独具特色的城市经济文化娱乐街区——“缘来夜市”,组织卡若区第二届年货节等,吸引本地群众和游客近20万人次。

不同于中国中铁在卡若区精准招商和区域旅游的探索,中国石化先后选派11批22名援藏干部长期扎根藏北羌塘草原,与班戈县干部群众共同开创了“产业赋能+消费牵引”双轮驱动模式。

在藏北高原,以农牧业为基础培育产业并不少见,但中国石化并未局限于传统路径。除了支持青稞、牦牛肉等特色产业外,他们选定了高原天然饮用水——卓玛泉为突破口,让雪域高原的优质水造福广大百姓。

卓玛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高山阻隔、销售渠道匮乏,长期不被人所知。中国石化以“代销—贴牌—入资”三步走策略,系统推进卓玛泉产业化与品牌化:先依托全国3万余座加油站和2.8万余家易捷便利店进行渠道铺货,迅速打开市场局面。2016年,实现年销量3亿瓶、销售额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97%,并成为世界田径锦标赛指定用水。此后产品逐步进入中国香港、新加坡、科威特等市场,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一瓶卓玛泉,浇灌出产业援藏新世界。通过中国石化自有销售网络和外部合作渠道,实现了水源地到消费终端的高效对接,显著带动了品牌增值和产业升级。在中国石化的持续助力下,“卓玛泉”已经从产品成长为当地的产业,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路。

产业支援的重大突破,来自西藏“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中国宝武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投入生产。

锂被誉为绿色能源金属,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蓬勃发展,全球锂资源需求爆发式增长。2022年6月,宝武西藏扎布耶盐湖绿色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启动。该项目采用“膜分离+蒸发”绿色工艺,由中国化学承担建设任务。项目最大的技术亮点是“零污染零水耗”,不会给盐湖带入新的物质,同时自产淡水,也不消耗水资源。目前“零碳提锂”综合能源项目入选了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工程。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年产电池级碳酸锂9600吨、工业碳酸锂2400吨,可供20万至30万台电动轿车使用。按每台轿车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相较于燃油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0万吨。还可副产氯化钾15.6万吨,为当地带来极大的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近年来还有多家央企结合当地优势、发挥企业特长,精准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中国中化、中粮集团、国药集团推动青稞、牦牛、藏药材的全产业链开发,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等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吸引海内外游客进藏观光旅游等。

惠民生:携手建设美好生活

圆满完成墨脱电力援建后,中国华能没有匆匆离开,而是选择扎根当地、持续帮扶,先后派出多批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坚定助力当地发展。

从“同舟工程”救急难、“祝福工程”助力产业发展到饮用水净化、入户浴室及厕所修建、村内道路硬化、供电线路改造……一桩桩民生“小事”悄然改变村子的面貌。在中国华能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帮辛村、帮果村、宗荣村早已实现了整村脱贫,稳步走向新发展。

在藏北那曲市尼玛县,中国海油是一个“流行的词”,它不仅代表着一系列标志性的援建工程,更是与当地群众息息相关的温暖改变。援藏期间,中国海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导向,围绕“水、电、路、医、学、住”等核心领域持续投入,把资金支持与代建相结合,系统推进饮用水净化、村内道路硬化、供电线路改造等一批项目,构建以干部援藏为龙头,经济、科技、就业以及医疗教育“组团式”相结合的援藏模式,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

中国海油援助的尼玛县新建申亚乡小学教学楼投用

中国海油援助的尼玛县新建申亚乡小学教学楼投用

同样深度参与支援的中交集团,接连几年派出50多名援藏干部驻村,他们以“以工代训”“师带徒”等模式,累计解决或带动就业超3万人次,其中农牧民就业超1.5万人次。

这些只是央企系统性援藏的一部分。近年来,央企结合自身优势,在雪域高原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工作。2021年以来,央企在藏投入无偿援助资金47亿元,采购帮销农产品52亿元,在教育、医疗、人居环境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当前,新型的“民生基础设施”——数字网络正接续发力。中国移动作为信息通信领域的主力军,持续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项“看不见”的民生工程,带来了很多“看得见”的实效:助力100多所医院实现“远程医疗”;助力牧区从“靠天畜牧”到“数据导航”;推动纳木错景区环湖一体化智慧旅游服务体系落地等,带来了民生领域的数字生活。

民生暖民心。广大央企援藏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干事创业,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2021年以来,央企选派1985名干部人才援藏。这项事业中,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海油援藏干部孙鹏,在尼玛县支援期间,多次奔波于内地各大羊绒企业和市场,不断探讨、推广尼玛白绒山羊绒的优势。他邀请一线设计师打造产品形象,精心构建新零售路径。2025年春天,带着尼玛县的希望亮相杭州的中国服装供应链展会,孙鹏向全国企业家热情推介,那份为尼玛县牧民寻找产业出路的执着与热忱,打动了现场观众,也温暖了尼玛的牧民。

在当地孩子们眼中,孙鹏是亲切的“猴叔”。走进校园时,他常被孩子们欢呼着扑上来。孙鹏策划了“大美尼玛”摄影展,推动“100个故事——太阳之乡儿童画展”全国巡展,让尼玛县的“小画家”带着童年的梦想,来到珠海,来到宁波,又来到北京,向全国展示太阳之乡的灿烂图景。他创作的《羌塘没有树》一书,记录了这片土地上坚韧的生命力。援藏任期结束,感情没有结束,正如他在述职报告里写道:“援藏任期结束后,将带着对尼玛县的责任,对羌塘高原的情感,对藏北青少年的热情,尽个人的微薄之力,继续为尼玛县贡献价值……”

这样的事迹,在雪域高原数不胜数。2025年7月,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向中国中铁发来了感谢信,高度评价了该公司选派的援藏干部:

“韩博同志一进藏就立即投入住建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扬老西藏精神,始终以饱满热情、忘我态度投入工作。三年来,在西藏的每一天都把自己当成西藏人、住建人,积极推动构建西藏自治区住建领域创新科技,开展系列重大课题……来自中国中铁工业的韩博,用实干诠释了央企援藏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来到西藏、建设西藏、爱上西藏。”这不仅是中国能建的援藏干部罗春林和李海鹏的心路历程,也是广大援藏干部共同的心声。一批批干部接力奔跑、扎根奉献。他们以真心映照初心,用实干书写担当,为雪域高原带来了发展与活力,更铸就了血脉相连、团结奋进的深情厚谊。这条路,仍在延伸;这份情,永远温暖绵长。

向未来:绿能发展共创明天

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南市加娃村的山谷,“丁零当啷”的骡马铃声由远及近。一支马帮运输队正沿着陡峭的山脊缓缓前行,他们承担着为西藏最大光储发电项目——华能加娃一期输变电项目运送塔材的重任。

在华能加娃一期光储电站建设中,八成以上施工现场位于车辆无法通行的高山沟壑。面对运输挑战,最传统的运输方式成为支撑这个工程的关键力量。2025年3月该项目顺利投产,开始源源不断输送绿电,截至今年8月下旬累计发电3200万千瓦时。

西藏地广人稀,能源发展曾面临结构性问题。当地电源以水电为主,所以“丰余枯缺”现象突出,运用风光水一体化是当地清洁能源资源建设的最优路径。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一基地、两示范”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清洁能源步入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央企纷纷加大清洁能源布局,成为清洁能源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电网全力以赴支持西藏清洁能源发展:重点工程有序实施,500千伏芒康—澜沧江—波密输电线路工程提前投产,500千伏拉萨输变电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拉康及湘河水电、措美哲古风电等送出工程按期投运,为清洁能源送出打牢“通道”基础;关键领域科研加力,国家电网积极开展新型电力系统配套科研课题研究,深入开展西藏微电网、构网型储能、重力储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等。

2020年7月,国家电网建设的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线贯通

2020年7月,国家电网建设的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线贯通

国网西藏电力推动西藏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联合发电企业形成40余项共建意向项目,完成清洁电能外送17.91亿千瓦时,覆盖全国多地,减排二氧化碳约137万吨,全区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9%,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省级电网。2025年5月,依托全国大电网统一调节和大市场资源配置优势,西藏绿电交易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

中国大唐集团五年累计投资超过130亿元,其中援助民生投资38亿元,涉及电力保供、道路设施、救灾重建、教育帮扶及山体绿化等领域。中国华电曲松堆随40MW风电项目,2025年8月项目机组全部完成吊装,为后续并网发电筑牢支撑。

目前,西藏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已突破1000万千瓦,已建、在建装机容量接近3000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呈现出高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绿色交通领域,东方电气集团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的西藏首台氢能重型卡车,近日在林芝经济开发区圆满完成试车任务,标志着我国氢能装备技术实现高原适应性重大突破,为青藏高原探索绿色低碳交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东方方案”。

2025年7月20日,国资央企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拉萨召开。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所属单位在藏投资兴业的积极性主动性,精心谋划实施一批务实管用、互利共赢、带动效果好、可持续发展的投资项目,高质量推动项目落地,打造一批标志性精品工程。

会上,16家央企与西藏签署75个产业项目投资协议,有关央企还与西藏方面签署了就业援藏、金融援藏和消费帮扶援藏协议。此次签约的产业项目主要集中于当地最急需的清洁能源、绿色矿产、电力通信、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面向未来,央企将以更大的力度与当地群众一起同心筑梦,更好地服务西藏高质量发展,共绘永续发展的美好图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