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华泰 | 光伏:美国市场抢装潮起,本土制造趋势升级

2025-09-23 07:0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强政策推力重塑美国光伏市场——补贴期限缩短,本土保护升级

美国光伏市场正面临着政策环境的重大转变。“大而美”法案将美国光伏ITC/PTC补贴期限从2032年缩短至2027年,刺激了美国光伏装机近两年的抢装潮,也带来了长期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美国供给溯源本土保护加剧,贸易壁垒持续升级,FEOC限制进一步封锁了中资光伏产能获得补贴的可能性,双反调查也从东南亚扩大至印尼、老挝和印度。一系列政策造成美国市场需求以及组件价格大幅波动,更迫使开发商加速转向本土供应链,美国光伏市场供需均面临着深刻的重构。

短期引发抢装潮,长期需求增长依赖本土产能与价格竞争力

“大而美”法案新规下,美国集中式光伏补贴提前至2027年终止,带来短期抢装潮。供需双因驱动下,美国组件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若后续对印尼/老挝的双反调查落地,而美国本土电池片产能掣肘仍未解决,未来美国组件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美国光伏需求增长的长期驱动力仍依赖本土产能升级,实现无补贴状态下的平价LCOE,以高收益率拉动终端光伏电站需求。

供应链重构下,中美光伏企业分化加剧

美国光伏本土化制造趋势愈发明显,美资本土产能优势显著,而中国供应链出口美国的空间正持续被压缩。本土企业First Solar短中期直接受益于抢装潮带来的订单量提升,PTC制造补贴保持不变,同时不受晶硅电池供应影响,相对受益明显。而逆变器企业如Enphase和SolarEdge则受户用市场疲软压制,业绩面临一定压力。对中国企业而言,双反调查和FEOC规则对产品出口美国以及产能落地美国的经济性打击严重,短期可抓住2025年FEOC未落地的黄金窗口期抢发,长期可寻求技术授权、股权代持、混合供应等破局路径。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1)美国长期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已转向本土产能升级与经济性提升,叠加AI算力爆发催生的清洁能源配置需求,将支撑无补贴时代的可持续增长;2)中企退出风险被高估——美国电池片产能不足,依赖进口,且技术迭代滞后于中国,目前中企仍通过老挝/印尼转口维持45%市场份额(2025年6月),长期通过技术授权和主权基金代持等模式有望形成新生态;3)First Solar(FSLR)的壁垒优势未被充分定价,其CdTe薄膜技术规避晶硅供应链,独家受益“大而美”法案前道制造PTC补贴(最高0.7美元/W),2026年本土产能达14GW,业绩可见度较为清晰。

风险提示:贸易风险加剧,美国光伏补贴政策变动,美国光伏装机不及预期。

概要

美国光伏市场正经历政策驱动的重大变革,“大而美”法案的出台重塑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该法案将ITC/PTC补贴期限从2032年大幅缩短至2027年,同时升级贸易壁垒,扩大FEOC限制。美国启动多晶硅232调查,以及将双反调查范围从东南亚扩大至印尼、老挝和印度。这一系列政策变化正在深刻重构美国光伏市场的供需格局,引发短期抢装潮的同时,也为长期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需求端,政策调整直接刺激了2025-2026年的集中式光伏抢装潮。由于户用光伏补贴将于2025年提前终止,集中式光伏补贴也将在2027年终止,开发商争相在补贴窗口关闭前完成项目并网。SEIA已将2025年美国集中式光伏装机预测上调11%至48GW,预计2026年仍将维持高位。但抢装潮后的2027-2029年,市场预期装机量将回落至39-43GW区间。而长期需求增长将主要来自两个关键驱动力:首先是AI数据中心等新兴电力需求爆发带来的清洁能源配置需求;其次是本土制造降本带来的无补贴经济性提升。

供应链重构下,中美光伏企业分化日益明显。美国本土企业First Solar凭借CdTe薄膜技术路线以及“大而美”法案补贴利好成为最大受益者。而中国企业的出口空间持续被压缩,短期或只能抓住2025年FEOC未落地的窗口期抢发,长期则需寻求技术授权、股权代持等迂回路径。但美国本土电池产能严重不足,仍高度依赖进口,这为中国企业维持一定市场份额提供了机会。

不同于市场的观点

1)市场担心美国光伏需求在2027年补贴退出后将面临下跌,但我们认为美国市场长期需求增长依赖本土产能升级与价格竞争力,同时不可忽略AI算力爆发带来的清洁能源配置需求。

2)中企在美国市场的退出风险被高估,实际在前道电池环节美国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美国电池技术迭代滞后,完全“脱钩”难以实现。尽管东南亚双反导致组件进口骤降,但中企通过老挝/印尼转口仍维持45%的进口份额(2025年6月);长期来看,技术授权模式和主权基金代持有望形成小规模新生态。美国光伏市场更可能走向保留关键环节限制,但默许中企通过第三方技术合作维持间接供应的新模式。

3)我们认为“大而美”法案后First Solar(FSLR)的超额优势仍未被市场充分识别。“大而美”法案虽收紧终端项目补贴,但对前道制造环节的PTC补贴(最高0.7美元/W)仍保留,FSLR作为美国唯一具备规模化电池生产能力的本土企业,直接受益于每瓦制造补贴。且其CdTe薄膜技术路线完全规避了中国主导的晶硅供应链,在贸易壁垒升级下形成独特护城河。公司2026年本土产能将达14GW,且薄膜组件溢价能力强劲,在抢装潮中订单可见度显著高于同业。

政策挑战加剧,能源政策转向与贸易壁垒升级共振

美国对华贸易制裁措施复盘

2011第一次双反调查开始,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制裁措施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1-2015):2011年11月及2014年1月美国商务部先后发起两次双反调查,并最终决定向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出口的光伏电池片、组件征收高额双反关税,直接导致头部组件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地区,由于产业链及时应对,在此期间美国光伏装机未受到明显影响。

2)第二阶段(2017-2019):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为促使海外制造业回流先后引用“201条款”、“301条款”发起调查。其中201条款面向包含东南亚在内的全球大部分的国家,2018年税率为30%,之后每年递减5%,同时每年给予2.5GW的免征限额。受此影响,2017-2018年美国装机出现下滑,2019年双面组件通过豁免申请后装机重新恢复增长。2020年11月双面组件豁免一度被特朗普取消,但在2021年11月又重新恢复。2022年拜登政府上台后宣布201关税再延四年,并保留了双面组件的豁免权利。

3)第三阶段(2020-2023):2020年3月,美国国会议员发起UFLPA法案,并最终于2021年12月经由参众两院投票及总统签字通过生效。2022年6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发布暂扣令(WRO),禁止合盛硅业及其子公司生产的金属硅以及相关衍生光伏产品进口,并在下半年扣押超过4GW的组件。自此美国全面禁止从新疆进口所有产品,除非证明与强迫劳动无关。而原本新疆生产的多晶硅供应量占到全球50%,导致2022年美国光伏装机因组件供给不足而出现下滑。

4)第四阶段(2024-2025.7):2024年5月,美国商务部再次启动对东南亚四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的双反调查。2025年6月,美国商务部公布东南亚四国双反税率终裁结果,终裁的反补贴税率如下:柬埔寨最高,四家企业的反补贴税率高达3403.96%,其他均为534.67%;越南单列企业在68.15%至542.64%之间,其他企业均为124.57%;泰国有两家企业为799.55%,其他均为263.74%;马来西亚单列企业在14.64%至168.8%之间,其他企业为32.49%。反倾销税率如下:柬埔寨为117.18%;越南除单列企业为52.54%~120.38%,其他企业为271.28%;马来西亚除个别企业为81.24%,其他为1.92%;泰国除个别企业为172.68%,其他为111.45%。在此税率下,想要维持美国市场超额利润水平需要依靠美国本土产能或绕道其他海外非东南亚四国产能。

5)第五阶段(2025.7-今):2025年7月,美国太阳能制造与贸易联盟向相关部门提交请愿书,针对印尼、老挝的中资制造商及印度企业,列举多项所谓非法补贴,指控印尼、印度、老挝产品的倾销幅度分别为89.65%213.96%245.79%-249.09%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已经启动调查,预计将在2025年9月至2026年4月期间发布初裁决定,若均证实,将对此等国家销往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类似东南亚四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税,进一步收窄中企绕道出口电池片/组件至美国的途径。

美国本土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政策——ITC/PTC补贴

对美国光伏行业影响最大的能源政策莫过于“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政策。该法案自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经历届政府数次改革,20年间促使美国光伏装机增长了两个数量级。“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政策创建了一个激励机制,有针对下游电站客户的投资税收抵免(ITC)和针对光伏制造环节的生产税收抵免(PTC)。

IRA时期

投资税收抵免(ITC方案:ITC允许投资者获得其投资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成本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首次ITC补贴自2006年开始实施(《能源政策法案》),主要针对大型项目,抵免额度为投资成本的30%。该政策经多次延期后于2020年开始退坡(《2016年综合拨款法案》):在2019年之前开工的项目继续享受30%的抵免比例,在 2020年-2022年开工的项目退坡至26%。20228月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对ITC补贴机制进行重新设计,延长ITC补贴时间至2035年(2033年开始逐步退坡),并引入工资及劳动力要求,允许符合附加条款的项目继续享受30%抵免比例,而不符合附加条款的项目则仅有6%。如果项目同时满足本土制造/能源社区/环境正义等其他要求,每满足一项额外补贴10%-20%。此外,户用光伏项目的ITC补贴统一为30%。

补贴升格条件方面,IRA本土制造要求规定对于光伏组件、支架、逆变器等产品来说,需要使用美国本土制造原材料占比超过40%,而地面电站中的钢架本土制造要求需要达到100%。能源社区包括三类地区:(1)可能因危险废物存在而被开发商避免的地区(即“brownfield sites”,棕地),(2)化石燃料相关产业就业水平高的地区和(3)以前由煤电设施占据的地区。

生产税收抵免(PTC)方案:IRA法案规定,在清洁能源生产合格设施投入使用后的10年内,每生产和销售单位电力或单位功率,将按照制造环节不同获得不同比例的税收抵免。此部分PTC制造端税收抵免政策相当有力,组件环节单瓦补贴7美分,叠加电池端单4美分的补贴。光伏产业链相关的具体PTC抵免政策如下:

“大而美”法案时期

补贴力度主要变化为:①户用光伏项目补贴原于2033年开始退坡,2035年补贴终止,现于2025年末所有补贴直接终止。②集中式光伏项目ITC以及PTC补贴原均于2034年开始退坡,2036年终止,现于2027年末直接终止。③光伏制造厂商PTC补贴力度不变,维持与IRA同水平。

补贴条件大幅收窄,拓宽FEOC范围。除上述针对新能源产业链相关优惠政策时限的调整外,“大而美”法案还在原IRA及相关法案通过FEOC限制税收抵免政策取得条件的基础上,引入了更大范围的“被禁止外国实体”(Prohibited foreign entity ,“PFE”)的概念,涵盖“特定外国实体”(Specified Foreign Entity)与“受外国影响实体”(Foreign-Influenced Entity)。一旦被“大而美”法案列入“被禁止外国实体”,则无论税收优惠是否到期,相关产品均将无法取得税收抵免的优惠。

政策实际落地执行有一定窗口期和缓冲时间。

根据现行政策,光伏项目开发商可通过“安全港”条款锁定ITC和PTC税收优惠资格,2026年7月4日前均可申请安全港备案。在不同规定时间内完成安全港备案的光伏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投产运行缓冲期,以应对供应链延迟/审批延误等突然情况,同时不丧失ITC和PTC税收优惠资格。触发安全港的主要方式包括物理建设启动、一定比例的成本投入等。在2024年内完成安全港备案的项目,在满足本土制造比例40%的条件下,实际投产窗口期可至2028年底,仍可获取税收补贴;2025年6月16日前内开工并完成备案的项目实际投产窗口期延长到2029年底,但6月16日后备案的项目本土制造比例要求提高到45%。2026年7月4日前开工并完成安全港备案的项目,投产窗口期可至2030年底,本土制造比例要求提高到50%,同时增加实质性协助不得超过40%要求。2026年7月4日后开工项目无法再申请安全港备案,需要在2027年之前投产并满足其他条件才可获得ITC/PTC补贴。

对进口多晶硅的232调查

7月14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告启动针对多晶硅的国家安全调查。美国商务部长预计将在 270 天内公布调查结果。如果调查得出结论,受审查商品的进口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特朗普可以对这些进口商品征收关税。

截至2024年底,海外硅料产能合计约15.2万吨,可满足约63GW的组件需求。其中美国现有本土多晶硅产能25GW,光伏组件需求50GW,除去薄膜组件产能(12GW),仍有10GW+的多晶硅需求缺口。

该调查主要影响美国以外海外硅料产能供应以及美国晶硅光伏组件价格,对中国供应链输美无边际影响。由于美国相关政策限制,自2022年6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暂扣令以来,中国硅料几无进入美国的可能性。

短期存在抢装潮虹吸效应,绿色能源配置驱动远期需求

美国抢装潮需求集中在2025年兑现,2027年后可能回落

25Q1户用光装机下降,集中式光伏观望情绪明显。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太阳能行业新增装机容量达10.8GW。尽管同比和环比均出现下降,但该季度仍位列历史第四高。集中式太阳能新增9 GW,同比降7%。工商业新增486 MW(同比+4%),是唯一增长的细分市场,主要受加州NEM 2.0政策项目并网推动(净计量电价计费模式截止前集中并网)。社区太阳能装机244 MW(同比-22%),因缅因州净计量政策截止和纽约州并网积压缓解后需求骤降。户用光伏受经济不确定性和税收抵免政策风险影响,装机1,106 MW(同比-13%),创2021年Q3以来最低值。

法案对户用光装机带来负面影响,集中式装机产生抢装潮虹吸效应参考Wood Mackenzie与SEIA预期,“大而美”法案颁布前后,市场对2025-2029年美国户用光伏装机量预期分别下调18/30/29/29/19%;对2025-2026年集中式装机量预期分别上调17/1%;2027-2029年集中式装机量预期分别下调6/0/2%。

基准情景下年均新增43 GWdc,但2027-2029年或因政策不确定性年均降7%2030年后预计年均增3%美国光伏装机集中式占比较大,总体需求主要受集中式驱动。对比“大而美”法案颁发前后SEIA(美国光伏行业协会)对未来五年光伏装机量的预测,ITC补贴窗口期的缩短促使2025-2026迎来抢装潮,对2027-2029年的光伏装机需求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具体而言,目前市场预期2025年美国光伏总体装机量有望来到48GW,而在“大而美”法案颁布前,市场对25年美国光伏装机总量预测均在40GW左右;26年预测基本持平;对27-29年美国光伏装机量的预测则从45GW左右下降到39-43GW区间内。2030年后受AI与数据中心用电增长驱动,需求回升。

双反裁定推升组件价格及光伏系统均价。据SEIA,截至2025Q1,所有细分市场组件价格上涨2-5%,主要源于美国商务部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光伏电池的双反裁定带来的供应链变化。户用环节受影响最显著,组件价格上调引起平均系统价格上涨3%至3.36美元/W,工商业光伏系统价格同比下降2%至1.47美元/W,公用事业1.18美元/W。工商业以及集中式光伏系统价格未有明显变化原因主要系TOPCon组件效率提升有助于节约电气平衡设备成本,抵消组件涨价对总成本的影响。

组件价格仍面临政策风险带来的较大不确定性。据PV infolink报价,目前美国非本土光伏组件均价上涨至0.28美元/w,本土组件均价来到0.3美元/w区间,高点达0.4美元/w。对东南亚四国的双反终裁落地后,美国光伏电池片主要进口来源转向老挝及印尼(仍主要依赖中国产业链)。鉴于印尼、印度、老挝的光伏产品仍在被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推进双反调查中,若对此三国的双反税率最终落地,美国光伏电池片供应将面临较大缺口,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价格有进一步大幅升高的风险,亦对光伏发电经济性有一定影响。

实际内在驱动1:AI/互联网云巨头对清洁能源的配置比例需求

尽管特朗普政府以传统能源为重点的政策对光伏电力终端需求造成一定打压,但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带来的能源需求激增,以及燃气轮机供应链问题的存在,我们认为配储的集中式光伏仍为美国电力市场需求的重要配置部分。

AI数据中心驱动的电力需求将在未来5高速增长。Semi Analysis预期OpenAI需要3617个英伟达HGXA100服务器以支持ChatGPT的交互,包含28936个GPU,对应约564MWh/天的用电量。AI需求的增长也将驱动更多的进入者与持续的需求增长,以谷歌搜索为例,若每次搜索中都嵌入AI应用,则对应需要约40-51万套英伟达HGXA100服务器以支持,对应约62-80GWh/天的用电量。根据信通院预测,到2028年/2030年,全球算力需求将分别达到30,000/100,000EFLOPS,对应全球电力需求在2030年将超过1000TWh。

北美互联网与云巨头积极响应零碳目标美国科技公司一方面数据中心消耗的能源非常巨大,另一方面零碳目标约束较强,AI及科技产业的大公司都在致力于运营和供应链的绿色能源化。如亚马逊表示到2040年实现零碳排放,苹果公司则计划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Facebook计划到2030年实现“价值链”的零碳排放。

要在电力供给上追求清洁性,光伏配置必不可少据SEIA,美国光伏容量排名前十公司有六家为AI公司/科技巨头,数字技术、AI产业对电力的需求尤其对光伏等清洁能源的需求可见一斑。其中Meta,亚马逊,谷歌,苹果拥有1.2-5.2GW不等的光伏容量,居于美国前列,2025Q1签约项目达5.7 GW(同比+2%),Meta、亚马逊和威瑞森等大企业购电协议占55%。

光伏+其他多能源搭配是远期适配AI电力需求的可选方案。在目前AI创造出的巨大电力缺口的解决方案中,SMR核电高能量密度,但部署周期较长,天然气发电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可作为基础能源快速响应负载需求,但长期来看碳排放较高,而AI科技产业公司大多面临着较为严格的环境约束。光伏+多能源组合既能满足AI数据中心对稳定供电的需求,又在碳排放和成本之间提供平衡,将是远期数据中心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

实际内在驱动2:光伏电站IRR收益率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

ITC补贴取消削弱美国光伏项目收益率。我们在美国融资贷款利率为6.5%的假设下测算IRA补贴在不同水平下美国光伏大型地面电站资本IRR的不同表现。结果表明,在光伏PPA电价为48美元/MWh的情况下,当IRA补贴分别为30%/10%/0%时,美国光伏大型地面电站IRR分别为6.1%/3.8%/3.0%;在光伏PPA电价为60美元/MWh的情况下,当IRA补贴分别为30%/10%/0%时,美国光伏大型地面电站IRR分别为8.7%/6.1%/5.1%;在光伏PPA电价为66美元/MWh的情况下,当IRA补贴分别为30%/10%/0%时,美国光伏大型地面电站IRR分别为9.9%/7.1%/6.1%。

组件价格上涨亦对光项目收益率有所损害。以当前贷款利率6.5%,光伏PPA电价57美元/MWh计。当前组件价格为0.28美元/w,对应有IRA补贴的光伏项目收益率为8.1%,无IRA补贴的光伏项目收益率为4.6%。若组件价格受政策影响进一步涨至0.36元,27年前开工的有IRA补贴的光伏项目收益率为7.4%,28年后无IRA补贴的收益率仅为4.1%。考虑若印尼/老挝/印度双反实施的极端情况,组件价格可能上涨超过0.4美元/w,届时无IRA补贴的光伏项目收益率区间降至3.3%-3.8%。

美国降息预期对光项目收益率的影响较为有限。在组件价格28美分/W、PPA电价57美元/MWh的基准条件下,当贷款利率从6.5%下降至5.3%时,不同IRA补贴比例下的光伏项目IRR变化幅度均未超过0.2pct。无IRA补贴时,IRR仅从4.6%微降至4.5%;30%补贴情景下,IRR稳定维持在8.0%-8.1%区间。各补贴档位的IRR波动幅度明显小于补贴政策本身带来的收益率差异,IRA补贴力度仍是决定项目经济性的核心因素,降息的边际影响相对稍弱。

受政策、供应链及需求推动,PPA价格短期或继续震荡上行。短期受抢装潮影响,2026年后开建的项目需在2028年前投运,否则失去税收优惠。开发商可能加速2025-2026年的项目签约,推高短期PPA需求,有助于支撑价格,成本端组件价格上涨亦有影响。若政策进一步收紧(如FEOC限制扩大),涨幅可能进一步扩大。而长期来看,高需求市场数据中心、AI算力扩张持续推高电价,光伏PPA价格有望保持坚挺。政策限制州若出现社区反对或并网延迟情况,可能导致需求分化。

伏技术降本迅速,边际成本低微,LCOE较传统能源有显著优势。天然气发电成本受燃料价格波动主导,发电成本高度依赖燃料市场价格,而近年来美国天然气价格受地缘政治、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波动明显,即便美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开采、运输、储存等环节成本仍会传导至发电端。而光伏发电以一次性投入为主,成本集中在设备安装(组件、支架、逆变器),后期仅需少量运维费用,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不同于天然气等商品依赖型能源,光伏发电是技术驱动型能源,过去十年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骤降推动光伏LCOE迅速来到平价时代(过去10年组件价格下降超80%),其零燃料成本、低运维特性使其在LCOE竞争中具备天然优势,经济性超过传统化石能源。

光伏PPA上涨削弱LCOE相对优势,但较传统能源仍有较大经济性。纵向对比,对企业用户,若PPA价格涨幅超过其电力预算,可能推迟签约,转而购买现货市场电力或短期绿证(RECs)以满足ESG目标。部分企业可能转向风电PPA或依赖现有煤电/天然气机组。长期来看,光伏发电厂商需寻求技术降本 + 储能配套提升竞争力,或提供更灵活的PPA模式(如混合购电)。横向对比,光伏LCOE相对传统能源仍有较大经济性。

供应链重构下,中美光伏企业分化加剧

美国本土组件产能充足,其他环节较贫瘠,电池仍依赖进口

美国本土组件产能已可覆盖国内需求。美国2024光伏组件产能同比增长190%,从2023年底的14.5GW增长到2024年底的42.1GW。25Q1新增8.6GW组件产能,总产能达51GW,已基本可覆盖美国本土光伏需求。

本土电池产能仍是关键掣肘,仍需依赖进口。除组件外,美国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产能较为贫瘠,目前除First Solar的10.6GW薄膜电池产能,仅有2GW晶硅电池产能,分别为Suniva的1GW佐治亚州工厂(2024年启动),以及ES Foundry南卡罗来纳州电池工厂(2025年1月启动),其他计划在年底前开始生产电池的厂商推迟或取消了投产计划。美国光伏组件生产仍高度依赖进口电池片。

硅料及硅片产能建设尚未有进展2024年美国尚无公司完成规划的硅片产能建设,多家公司取消了或缩减了相关产能规划。2024年底,美国政府开始推进鼓励本土硅片制造的政策,包括允许硅片制造商在45X PTC外额外获得25%的48D ITC补贴,并纳入安全港相关条例。硅料方面,REC Silicon的摩西湖产能由于多晶硅纯度不达标,仅重新开放一年后即停产。

组件进口总量同比大幅下滑,双反后主要来源转向印尼/老挝

双反前东南亚四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稳居美国光伏组件进口来源的前列,其中越南2023/2024年分别输美4.88/19.28GW,泰国输美4.11/13.37GW,马来西亚输美2.69/7.67GW,柬埔寨输美2.37/4.84GW。2025年6月双反实施,东南亚四国面临高昂税率,输美光伏组件骤减,以25年6月单月来看,目前光伏组件出口美国TOP5产地分别为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印度及马来西亚,单月分别输美1.42/0.88/0.63/0.52/0.26GW。

总量方面,2025年美国光伏组件产能大量释放,美国组件进口量从2024年的平均每月3.8GW暴跌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每月1.1GW。由于面临双反税率最高,来自柬埔寨的组件进口在2025年下降为0。2025年1月-6月,美国光伏组件进口量分别同比下降67/58/40/46/42/30%。

光伏组件输美中心从东南亚四国转向老挝及印尼,主要仍为中企供应2025年Q1,来自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的组件进口份额已增长到34.6%,2025年6月这一比例扩大至58%。印尼及老挝产能仍主要由中企供应链主导,非中国供应链来源主要为韩国/印度的部分产能,占比约14%。

光伏电池片进口量仍持续增加,老挝及印尼成长为主要供货地

2024年,光伏电池片输美居于首位的是韩国,共出口4.57GW至美国,由于2024美国组件产能尚不足以覆盖国内需求,直接进口组件比例较多,因此电池片进口数量远远不及组件。韩国之下为东南亚三国,其中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分别输美4.38/2.77/1.08GW,老挝电池片从年末开始出口美国,全年出口量居于第五位共计0.78GW。至双反税率公布后,老挝及印尼同样成为光伏电池片输美核心产区,出口量大幅增加,2025年6月单月老挝电池片出口美国1.38GW,印尼电池片出口美国0.83GW,此外泰国、马来西亚、韩国亦有少量电池片输美。

总量方面,不同于光伏组件,美国对国外电池片的需求持续快速上涨,以满足国内组件产能的释放。2023年美国光伏电池平均月度进口量仅为60MW,到2024年月度平均进口增至1.2GW,2025年翻倍至月均2.24GW。2025年1月-6月,美国光伏电池进口总量分别同比上涨14/233/99/270/122/152%。

美国绝大部分光伏电池片供应目前仍依赖中企供应链。老挝及印尼光伏电池产能出口能力快速起量,从2024年10月的71MW上涨至2025年6月的2.2GW,占比63%。东南亚四国中马来西亚与泰国仍保留少量电池片输美,占比31%,预计Q3该比例将进一步下降。目前供应美国光伏电池片大部分仍由中企供应链供应(94%),美国想摆脱中企电池片供应的掣肘仍面临着漫长的技术突破与产能升级。

利好美国本土光伏制造企业,不依赖中企电池供应的制造能力为核心竞争力

具体公司分析,请见研报原文。

中企可短期抓住2025年窗口期抢发,长期寻求技术授权/股权代持等路径

短期电池产能缺口无法快速添补,可抢抓政策窗口期输美。虽然美国组件产能已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但前道环节产能突破难度较大。中国目前主导全球80%以上的硅料、硅片产能,而美国本土电池产能仅能满足其2026年需求的30-40%。2025年将是中国光伏企业抢发的黄金窗口期,非中国供应链比例要求尚未执行,中国企业可在窗口期内通过安全港条例完成订单集中交付,同时利用现有豁免条款(如部分双面组件关税豁免)扩大出货。

长期中企输美空间压缩,不应期望过高,可寻求技术授权/股权代持等路径曲线获益。美国对中国光伏供应链的脱钩决心明确且政策工具不断升级,IRA新规将"外国敏感实体"扩大到所有中资持股25%以上企业(含第三国子公司),并严查技术授权的核心IP转移,长期来看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空间有限。部分光伏中企已开始调整在美布局。或可通过技术授权或主权基金代持维持部分供应。

贸易风险加剧。美国对光伏产品的贸易限制持续升级,包括扩大FEOC限制范围、启动多晶硅232调查,以及将双反调查延伸至印尼、老挝和印度。若针对这些国家的双反税率最终落地,可能导致美国光伏电池片供应缺口扩大,进一步推高组件价格,影响项目经济性。此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扰乱供应链规划,增加开发商的采购成本和项目延期风险。

美国光伏补贴政策变动。“大而美”法案已缩短ITC/PTC补贴期限,但未来政策仍存在进一步调整的可能,例如安全港条款变动、FEOC实际执行力度或本土制造要求提高等。若2026年后政策风向转变,可能影响无补贴项目的收益率预期。此外,各州政策差异及并网规则变化也可能增加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

美国光伏装机不及预期。抢装潮后,2027年起补贴退出可能导致需求阶段性回落,若本土产能扩张或技术降本不及预期,装机增速或显著放缓。此外,高利率环境持续可能抬高融资成本,抑制光伏电站投资意愿。供应链瓶颈(如电池片短缺)和并网延迟问题也可能拖累装机进度,导致实际装机量低于市场预测。

研报:《光伏全球巡礼美国篇:政策窗口开启抢装潮,本土制造趋势升级》2025年9月20日

申建国 分析师 S0570522020002 | BSK177

边文姣 分析师 S0570518110004 | BSJ399

周敦伟 分析师 S0570522120001 | BVE697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