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2 23:02
(来源:赶碳号)
弘元绿能,终于成了光伏行业自律、反内卷的负面典型?
9月18日,消息人士给赶碳号提供了一份会议记录。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的每月例会上,“弘元由于多项违规,将全环节踢出自律名单(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后续圈内企业采购弘元属于违规”。
一些参会的硅片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赶碳号证实了此事。弘元绿能相关人员也回复赶碳号:“这消息我也看到了,找机会我问问领导,协会的事情都是领导直接对接的。”
赶碳号判断,以上应该属于闭门会议上的内部通报,因为行业协会并未对此进行公开。讲真,赶碳号对于这个结果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事实上,一年多来,有点“反骨”的弘元绿能对于自律也好、反内卷也罢,一直保持着一种有点暧昧的态度。
俗话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弘元绿能这次算是一脚踢到铁板上了。更何况,配合“反内卷”行动是每一家光伏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关乎企业前途、行业健康,同时也是一件讲ZZ的大事。赶碳号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弘元绿能在这事上就这么犟呢?不管怎样,闻者足戒吧。
2024年6月15日,上海SNEC撤展中的弘元绿能
01
弘元为何被“踢”出了群?
由于行业协会尚没有官方文件公示,现在就断言弘元绿能被踢出光伏自律群,还为时尚早。或许,内部会议上相关方面的表态,既是给弘元一个警示和震慑,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企业感受到反内卷这项工作的严肃性:违者必罚、必究。当然,弘元绿能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弘元身上其实已经不止一次了。据了解,早在2024年9月,TCL中环、隆基、高景、双良、美科等几家硅片企业,成立“硅片OPEC”,在光伏制造四大环节中率先发起行业自律。当时,弘元绿能就没参加。
此后的10月14日在上海举行的行业自律闭门会,据说弘元亦未参与。当然,再后来宜宾的光伏年会关于行业自律的讨论,弘元参加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包括后来的硅料收储联盟,弘元也是动摇了很久、最后才决定加入。
至于这次,弘元在大会上被直接点名、踢出了自律企业名单,或许与协会推动的反内卷限产行动有关。赶碳号猜测,弘元对于这个方案不同意、不接受,然后就被“踢”了。
知情人士提供的会议纪要还显示:
1、“硅棒环节Q4配额:21%,155.5GW。
2、超配额、违规企业需要按期整改,提供书面整改材料给到监督单位。
3、国庆节前组织召开关于2026年需求的线上会议(组件-电池-硅棒-硅料)。
4、违规行为、配额(季度配额未用完的量是否可以跨季度流转使用)等规则细化,监督机制透明化(下次会议投票表决)。
反内卷工作不容挑战,行业自律不容“破坏”。求锤得锤,这样一个结果,或许也在弘元绿能的预判之中。
02
弘元“退群”的代价
弘元到最后真要退出光伏自律组织,需要付出代价吗?答案是肯定的。
明面上,以后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有关自律的讨论、行动、计划均不含弘元绿能。实际上,“后续圈内企业采购弘元属于违规”。这相当于,弘元绿能被整个光伏行业给拉黑了。
至于“圈内”这个圈的范围,自然会包括主材四大环节。但不知是否包括最上游的工业硅,以及平行的胶膜背板玻璃边框等辅材以及浆料?五大六小等下游电站?光伏行业第三方服务、认证等机构?所以,这个“圈”,仍需要界定清楚。
最关键的是,如果采购了,如果违规了,应该怎么处理呢?这看上去似乎很难。硅料环节的自律工作,有一个“举报”制度可供借鉴。硅料企业们只要发现谁家在低于现金成本出货,就可以向相关执法部门举报。今年7月,东方希望、其亚硅业就因为涉嫌低价销售被同行企业举报了。
弘元绿能可能认为自律行动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吧。
今年上半年,弘元绿能实现营收32.29亿元,同比下降19.52%;净利润亏损2.97亿元,同比减亏74.35%;扣非净利润亏损3.56亿元,同比亏损幅度缩小。特别是2季度表现亮眼: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15.7亿元,同比下降13.7%;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0.2亿元变为亏损2.35亿元,亏损额有所减少。
被踢容易入群难,否则每家企业都可以像弘元一样进进出出了。像去年10月的电池配额制度,后加入自律组织的企业拿到的配额就会比率先发起自律的企业拿到的少。
当然,如果只是在主材四大环节拉黑弘元,弘元还是不怎么怕的——其一体化程度很高,对外部企业的依存度并不大。不过,弘元绿能的硅片产能相较其它环节更大,拉通后是需要向其它企业卖硅片的。其它电池企业在采购弘元硅片时,或许就会受到行业自律组织的压力。光伏圈内相互采购这事,本身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前脚刚一下单,后脚整个行业就都知道了。所以,去年9月硅片OPEC的企业中,有人的产能开得高一点,其它几家迅速就能知道。另外,这可能也会成为同行到时候压价弘元硅片的一个借口,也未可知。
弘元绿能与行业自律的故事有一箩筐。公司前CMO杜青(据说后来已主动离职)在光伏行业自律公约签约的新闻下就曾留言“幼稚”。这传遍整个光伏圈。虽然弘元绿能后来解释这是行业误读,又表示愿意加入自律组织,但是总归时不时被人拿出来说事。总之,弘元绿能有点反骨,这是真的。
03
硅料收储,还有戏吗?
弘元只是当下光伏反内卷的一个缩影或者插曲。各家企业的经营质量、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财务抗压水平都不一样,对于开工率、技术标准肯定也是众口难调。但必须服从于大局。这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处理企业与行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说完弘元,再说说整个行业。光伏反内卷进行到哪一步了?虽然会议纪要显示国庆节前光伏行业还会召开关于2026年需求的线上会议,平衡产能与需求关系。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光伏反内卷进行并不顺利,硅料有谈崩的风险,硅片有弘元这样退出的企业……
硅料“收储”正面临三大阻力,硅料“收储”谈判不利,数次传出谈崩的消息。这并不意外。
第一,买卖双方意见不统一。甚至买方团内部也难以达成统一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低谷救市还好,现在硅料价格反弹再收购就近乎打劫”。
正是因为看好硅料去产能后,“拥硅为王”的预期,因此原来意向的卖方,现在也舍不得卖了,转变成了买方。最初计划由6家老企业组成收购团,后又传出来参与收购的企业增加到11家。弘元就是最后决定加入买方阵营的。当然,现在已经退群了。
今年9月4日,大全能源CFO杨明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谁会退出、谁将留下的讨论还在进行中。”
一位硅料企业的工作人员说:“参与方多了,想法就多了,不容易达成统一意见。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提出反对声音。
在硅料四个环节中,过去几年硅料环节招商引资最不激烈,因此从表面上,我们不能看清楚哪些地方政府在硅料项目付出了“真金白银”。
但是,我们都清楚地方政府为了这些项目在路条、土地、便宜的电费方面有所付出,前提是这些项目未来都是要促进当地经济、就业、税收的。
根据现在的硅料收储计划,一旦硅料项目被出清,就意味着项目被废止,不可能再复工复产。对此结局,一些地方政府较难接受。
第三,社会舆论亦有不同声音。
硅料收储,这类事情此前并没有先例,也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并且有“大锅饭”、“齐步走”的嫌疑。
虽然谈判艰难,但是仍然在持续谈判中。有硅料企业表示,在协会组织下,硅料企业们每周都在开会,主要是讨论、完善细节,这些细节包括如何为该计划提供资金,以及以何种价格收购即将关闭的产能。
收购价格,仍是买卖双方谈判的重点。
一位熟悉这次硅料“收储”的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收购价格基本上已经接近硅料项目的建设成本。”
虽然对于投资方、持有方来看,现在的收购价格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亏损的,但是肯定是高于市场评估价。这样,被出清的硅料产能持有方仍然会亏损,但是能按“建设成本”来退出,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结局了。
之前有传言称,9月底硅料收储的方案将会出台,现在综合来看难度较大。
至于收购基金,根据现在的方案,大部分资金是来自金融机构。参与收购的企业也出一部分,作为大基金的劣后。
大家都知道,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东方希望都不差钱,其他企业也已在为大基金筹措资金了。
协鑫科技最近表示,公司将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向认购方无极资本募集54.46亿港元(约合7亿美元)。认购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53.92亿港元,主要用于供给侧改革资金储备,强化第二曲线,优化资本结构等。看起来,这笔钱或许就是用来参与大基金了。
需要说明的是,协鑫科技去年12月也有5亿美金的可转债融资计划。在中期业绩交流会上,协鑫科技首席执行官兰天石表示,这5亿美金的融资计划终止,同时去中东、美国的建厂计划也终止。
04
硅料去产能,还有什么其它手段?
假如这次硅料收储计划流产,硅料去产能将何去何从呢?
能耗、碳值将成为新门槛。
今年9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多晶硅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兰天石在协鑫科技的中期业绩交流会上预测,能耗指标预计在今年年底出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分析认为:该标准正式实施后,多晶硅单位产品能耗不达基准值要求(6.4kgce/kg)的企业将被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后未达准入值(5.5kgce/kg)的企业将被关停。
初步统计,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减少31.4%。因此,随着能耗新标的严格执行,多晶硅供需格局将得到实质性改善。
假如,硅料收储计划流产,那么有些企业估计会倾向于更低的能耗指标,利用能耗指标去洗产能、洗市场。
当然,通过计划改造是可以降低能耗,但是有的企业、有的项目可能也没有新增资本开支的动力和能力。
有的企业也建议,应该把碳值纳入技术优劣、产品竞争力的考虑指标。这主要源于外部环境。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碳排放更低的产能也代表着更符合行业趋势、代表着新的技术方向。但是,国内政策并没有对碳排放做出规定或限制。
总之,硅料去产能有3种手段:市场化的“剩者为王”式的竞争、自律收储式的“齐步走”、宏观调控式的“技术指引”。
不论哪一种方式,总归要近一半的硅料产能退出市场。
现在,整个光伏行业都在看硅料这个牛鼻子。只有硅料的产能控制住,达到供需平衡,电池、组件的产能才有可能控得住。
因此,在同样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去年组件的生存质量略好一些;今年硅料价格大涨,而终端硅料价格涨不动,电池、组件的生存质量比前两个环节要差。
因此,光伏产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组件的价格也涨不起来,国内大型地面电站的需求可能也不会释放。若是现在组件价格涨起来,全行业有合理利润了,那么出清产能就变得更困难了。行业都好了,现金能打平了,为什么还要死呢?
千头万绪,做坏一件事很容易,干成一件事很难。赶碳号充分肯定光伏反内卷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正在为其它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目前,汽车、锂电等其他行业都认为,光伏反内卷有声有色,是各行各业的表率。
革命尚未成功,除了弘元,你我皆须努力!
编审及统稿:侦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