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2 10:43
倒计时58天
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
暨十五周年庆典&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主办单位:高工锂电、高工产研(GGII)
协办单位:卡洛维德
总冠名:海目星激光
年会特别赞助:大族锂电
专场冠名:英联复合集流体、逸飞激光、华视集团、欧科工业空调
金球奖全程特约赞助:思客琦
时间&地点:2025年11月18-20日 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
会议合作:陈女士 13560731836(微信同号)
上篇的分析确立了一个基本事实:在储能与动力电池结构性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锂电行业已正式进入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
然而,若将此轮扩张简单视为上一轮周期的重复,将是一个严重的误判。
事实上,与2020-2021年那场以规模为核心的“产能军备竞赛”相比,本轮投资浪潮在地域布局、技术内涵和产业生态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新范式。
这些新范式不仅揭示了龙头企业在后价格战时代的生存智慧与战略远见,更预示着中国锂电产业正从粗放的规模增长,迈向一个以全球化、高技术和产业链协同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全球化:从“中国制造”到“全球布局”
本轮资本开支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从聚焦本土转向了全球多点开花。
中国企业的投资版图正在迅速越过国界,从产品输出阶段,历史性地迈入了资本与产业链输出的更高阶段。
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在2025年8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在境外的投资规模已首次超过其国内投资。
在这些已公布的海外项目中,高达74%的资金投向了电池工厂。这一数据雄辩地证明,“产能出海”已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核心战略。
这一轮全球化布局呈现出两个特点:
首先是地域的广泛性与战略纵深。
从东南亚的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到欧洲的匈牙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再到美洲的巴西,中国电池企业的建厂计划几乎覆盖了所有关键的海外市场。
例如,中创新航在葡萄牙的15GWh电池工厂已正式开工;宁德时代与瑞浦兰钧均选择在印尼投建新的电池产能;亿纬锂能(维权)在马来西亚的圆柱电池工厂投产后,又迅速宣布了新增储能电池基地的计划。
比亚迪也在慕尼黑车展期间明确透露了在欧洲独立生产汽车和储能电池的计划。
其次是产业链的协同出海。
电池厂的海外扩张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终端整车厂的全球化步伐紧密协同。如长城汽车和比亚迪均已在2025年新启动了其巴西工厂的生产工作。
电池企业通过在海外市场直接建厂,能够有效规避日益高企的贸易壁垒,并满足宝马、大众等国际汽车巨头对供应链本土化的要求,从而深度绑定全球产业链。
支持这一地理蝶变的,是电池企业海外营收占比的持续提升。
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海外营收占比已达34%,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国轩高科海外营收占比27%;亿纬锂能和欣旺达的海外营收占比则分别高达25%和40%。
走出去,已经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关乎未来增长的“必选项”。
高端化:从“规模复制”到“技术迭代”
如果说全球化是本轮周期的“广度”,那么技术迭代则是其“深度”。
与上一轮主要复制成熟的磷酸铁锂和三元产线不同,本轮资本开支中包含了大量面向下一代技术的投资,尤其是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先进产能。
这标志着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正在从“拼成本”转向“拼技术”。
随着主流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逐渐接近理论天花板,行业领导者们普遍认识到,必须通过前瞻性的技术布局来构建未来的护城河。
以产业界普遍预期的2027至2028年固态电池实现批量装车为时间点倒推,相关的中试线建设和量产线方案验证,必须在2025至2026年这个时间窗口密集进行。
今年的设备采购市场清晰地印证了这一趋势。大量针对固态电池工艺的专用设备订单正在密集落地:
如先导智能在半年报交流会上透露,其固态电池设备订单在2024年全年仅为近1亿元,而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4-5亿元,全年订单有望达到8-10亿元。
其客户不仅包括国内龙头,也涵盖多家海外企业。公司已成功交付了适配固态电池规模化产线的干法混料涂布设备,以及被视为全固态路线核心设备的600MPa等静压设备。
这类似投资已遍布固态电池生产的各个环节。
海目星已手握价值4亿元的2GWh固态电池量产设备订单;赢合科技(维权)向头部客户交付了用于中试线的固态湿法涂布与辊压设备;杭可科技获得了欧洲顶级车企的固态电池中试线后段设备订单。
利元亨承接的国内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整线项目预计在今年三季度交付。
从电芯装配、激光焊接到化成分容,几乎所有头部的设备企业都已实现固态电池相关设备的客户交付。
这种对先进产能的投资,是上一轮扩张周期中完全不存在的变量。它深刻地改变了本轮资本开支的内涵。
至此,龙头企业“双轨并行”的战略变得清晰可见:
一方面,在海外市场“规模化扩张”,将经过国内市场激烈竞争验证的、具备全球成本和性能优势的成熟LFP和NCM技术快速复制,抢占当前确定性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技术性升级”,集中资源投建固态、半固态等下一代技术的试验线和首批生产线,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这种“左手抓当下,右手抓未来”的双轨策略,使得本轮周期的内涵比上一轮更为复杂和深远。它是一次兼具市场广度与技术深度的立体式扩张。
生态化:从“环节博弈”到“链式共振”的健康传导
本轮资本开支的第三个新范式,在于其展现出的、更为健康的产业链传导机制。
上一轮周期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各环节各自为战、甚至相互博弈的色彩。
而本轮扩张,则更多地表现为由终端需求驱动、自下而上、有序传导的“链式共振”。
首先,复苏的涟漪已清晰传导至上游材料端。上篇中“产能利用率提升->头部企业扩产”的逻辑,正在磷酸铁锂等关键材料领域重演。
截至2025年6月,头部LFP材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普遍超过80%,部分企业甚至达到90%以上,这直接触发了新一轮的扩产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端的扩产同样体现了“高端化”和“全球化”的特征。
湖南裕能布局西班牙、龙蟠科技布局印尼,是中国材料企业全球化的缩影。
而在国内,龙蟠科技、川发龙蟒等公司的新建项目,则明确对标“第四代超高能量密度”、“高压实密度”等高性能产品,旨在强化差异化优势。
最能体现产业链健康度的信号,来自于头部企业间的深度绑定。
近期,宁德时代向上游的富临精工旗下子公司预支付高达15亿元的款项,以“锁定”其高压实铁锂材料在2026年底前的供应。
这种基于长期订单和预付款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材料端的扩产是基于真实、确定的需求,有效避免了盲目投资,形成了健康的供需关系。
其次,设备端迎来了“新增+更新”的双轮驱动。除了受益于上述新增产能投资外,设备行业还迎来了上一轮扩产周期的“设备更新”需求。
锂电设备的通常使用寿命约为5年,2020年作为上一轮产能扩张的高峰,意味着从2025年起,大量设备将进入更新换代周期。
据行业机构测算,设备更新需求占锂电设备总需求的比例,将从2020年代初的约15%,逐步提升至2025年的20%、2026年的35%乃至2027年的43%。
这将为设备市场提供一个长期、稳定且具备刚性的“基线需求”。在新增与更新的双重驱动下,2025年上半年,先导智能、海目星等多家头部设备企业披露的新签及在手订单总额已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70%至80%,行业的景气度得到了充分验证。
从“内卷”到“超越”
回到那个根本性问题:新一轮的资本开支,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内卷”?答案是否定的。
本轮扩张的种种新范式,恰恰是对上一轮周期“内卷式”竞争的系统性修正与战略超越。
空间维度上,“产能出海”是对“国内内卷”的战略突围。它将国内市场的存量博弈压力,转化为开拓全球增量市场的动力,从红海拼杀转向蓝海布局。
技术维度上,“先进产能”是对“低端内卷”的迭代升级。对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投资,是用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增量,去逐步替代和升级存量的同质化产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上游移动。
格局维度上,“头部集中”是对“无序内卷”的自然整合。本轮扩产的主体,是经历过市场残酷洗牌后胜出的少数龙头。它们的投资行为更具理性,是市场完成自发“出清”后的有序扩张,而非新一轮的“一哄而上”。
总而言之,2025年开启的这轮新周期,其核心已不再是单纯的规模竞赛。它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转型,其驱动力已从单一的“规模”转向了“全球化”与“高技术”的双轮。
通过产能出海开拓新空间,通过技术升级建立新壁垒,中国锂电产业正在坚定地执行“反内卷”的宏大战略,迈向“又大又强”的全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