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十一”长假里体验下低空经济?对话亿航智能COO王钊:除了旅游,eVTOL最快商业化场景还有什么?

2025-09-22 19:05

每经记者|吴泽鹏    每经编辑|文多    

今年以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陆续在国内部分景区投入运营,让游客抢先体验低空经济。2025年5月11日,亿航智能等多家eVTOL生产商与国内众多景区受邀,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推动100家景区落地eVTOL低空观光项目。“十一”长假即将到来,不知出行者们届时是否也会抢先体验一下“空中汽车”的未来感。

9月中旬举行的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第21届夏季年会上,亿航智能(Nasdaq:EH)首席运营官王钊就eVTOL的未来发展趋势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

据他介绍,亿航智能现在的主要客户是政府、景区运营方及企业,其中尤以文旅方面的客户为主。低空旅游正成为eVTOL先期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场景。此外,与通勤和城市交通相比,应急救援领域可能更早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运营。

尽管技术逐步成熟,但王钊也表示,eVTOL要实现大规模商业运营仍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需配套低空基础设施、完善监管体系,还需加强低空经济相关人才培养、科普工作,以及提升公众接受度。

王钊认为,相比“有人驾驶”这一路径,亿航所选择的“无人驾驶”技术路线为公司赢得差异化优势。王钊认为:“即便后来者转向无人驾驶,也需重新走完适航审定、规模量产与商业运营的全流程。”

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记者了解到,eVTOL的技术路线可分为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在无人驾驶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走在全球前列,亿航智能是其中一家。

为什么选择“无人驾驶”路径?王钊介绍,通过“预设航线、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可以实现低空飞行的安全与有序。

他具体阐述道:首先,用无人驾驶代替人工驾驶,可以降低因人为失误造成事故的风险;其次,无人驾驶技术也可以更安全、更高效地实现集群管理,这将是未来飞行运营的重要保障;再次,“无人驾驶加智能化集群调度”将是未来实现空中交通常态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公共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EH216系列是亿航智能的旗舰产品。王钊坦言,EH216-S作为一个全新类型的航空产品,其技术架构、产品构型及性能均与传统航空器存在巨大差异。“此前,这类航空器的适航标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片空白,没有完全可参考的依据和标准,需要‘从0到1’地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科学严谨的体系。”王钊介绍。

王钊介绍,这一过程涉及的内容繁多、周期长、成本高,且目前eVTOL的适航标准仍在完善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差异也给企业的海外认证带去了一些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的决心、耐心和资金实力都是巨大考验。此外,低空空域资源分类管控和协调统一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VTOL的规模化运营效率。

王钊称,亿航智能选择了“直接无人驾驶”路线。“我们相比全球同行至少赢得了三年半的差异化领跑窗口。”他称,这段领先期不仅带来监管与数据层面的积累和护城河,更使亿航智能率先完成“适航—量产—运营”的全闭环能力建设。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从订单角度看,国信证券研报统计,自取得适航认证(TC)至今年6月底,亿航智能的国内新增采购订单及预订单数量已达千架。王钊透露,目前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ToB(对企业)和ToG(对政府部门)领域,初期以落地文旅场景为主。

“相较于直升机,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应用于空中游览的成本优势显著。”王钊介绍,相较于传统的单旋翼直升机,多旋翼、纯电力驱动的航空器灵活小巧,且占地面积小、机动性较强,还可以根据预设航线实现定点高频的集群调度飞行,符合未来景区实现智能化、提升观光体验的趋势。

王钊还说,无人驾驶航空器还有利于减少飞行员的培训和薪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亿航智能计划先通过空中游览的场景作为切入点,不断积累飞行数据和运营经验,为全面城市空中交通应用场景奠定基础。王钊还介绍,航空器在通勤场景、城市交通中的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起降点密度、数字通信网络建设)以及监管法规完善程度有关,而应急救援领域可能更早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运营。

据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聚焦在各类自然灾害、城市特殊场景火灾、各类事故、紧急生命救护等重点场景应用的重点安全应急装备,力争到2025年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尽管技术逐步成熟,但王钊也谈道,eVTOL要实现大规模商业运营仍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对于其中的基建因素,王钊介绍:“低空基础设施既包括地面飞行起降场、充电设备、候机楼、消费功能区,也包括未来更多航空器同时在天空飞行时,能保障它们安全有序飞行的低空域数字化管理网络。”在飞行空域审批、航空器飞行监管、低空经济立法执法、地面基建用地规划等方面,也需要出台更为细致规范的政策,加速促进行业普及发展。

在公众认知层面,王钊呼吁加强低空经济相关的人才培养与科普工作。他认为:“需要加大对技术类、运营类、服务类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加强行业科普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普及工作。”

王钊表示,未来,eVTOL一定会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像地铁、公交一样“无感存在”的基础出行方式。尽管“打飞的”像叫网约车一样普及仍需时日,但王钊认为,随着技术、基建与政策的协同推进,低空经济正加速从蓝图飞入现实。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