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生态保护成果亮相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2025-09-22 15:38

来源:环球网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启幕。作为该大会首次落址亚洲的盛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保护、支撑和发展”为标尺,选择这座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城市,向世界敞开观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窗口。大会重要议程——第 37 届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会议,也将在临安天目未来谷召开,让生态秘境与全球智慧深度对话。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上,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展区以“‘电网+生态’协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为主题,全面展示公司深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电网建设、绿电供应、绿电场景融入、绿电兔IP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零碳办会的生态承诺

“这张绿电证书,是大会对自然的郑重承诺。”大会前夕,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史途嘉将绿色电力证书递交到大会主办方手中。79 个单位的2025年度国内绿色电力证书,对应7.9万千瓦时绿电,精准覆盖大会预计78200.15千瓦时的总用电量。作为大会重要考察承接地与分会场,天目未来谷内生态研学馆、考察展示区等核心场所也通过200张绿证的购入,与本地绿电协同发力,确保大会期间区域内每一度用电都符合绿色标准。通过“绿电供应+碳汇抵消”的组合方案,这场国际盛会实现100%绿电办会,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电的脉络早已延伸至生态深处。临安天目山,作为全国距大城市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进出“迎宾大道”天目山镇已完成强弱电“上改下”改造,田间地头的“蜘蛛网”被彻底清除,溪田风光重归清朗。为保障从主会场到天目未来谷的考察路线供电,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建立“统一指挥、网格管理”体系,以“一线一案”“一岗一案”实现“保电到灯头、插座、话筒”的全场景覆盖,让绿电保障无死角。

昌西溪畔的双溪口水库,藏着绿电与生态共生的密码。这座集防洪、供水、发电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两台水轮机组年发电量超 1000 万度,相当于培育40万棵绿树。泄洪时预留的生态流量滋养着下游鱼虾,改造后的堰坝为鱼类开辟洄游通道,当国际专家驻足坝顶,看到的是生态保护融入工程血脉的鲜活样本。而周边 70 余座小水电站,借助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打造的“水光储”智慧系统,与太湖源的光伏板形成协同:白日光伏发力时调减水电出力,暮色中储能释放补位供电,“山水共济”的能源图景,为生物圈保护区提供了可复制的 “杭州经验”。

电网融入的生态智慧

“铁塔穿绿装,飞鸟不慌张。”9月8日的桐庐大奇山生态保护区,云雾中 7 基绿色高压铁塔与樟木、杉木枝叶相融。项目负责人徐塑道出关键:“摒弃银色铁塔,采用绿色镀锌工艺,既消除视觉突兀,更解决了反光导致鸟类误撞的隐患。”这一幕,正是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全周期生态管控”理念的缩影——让电网建设与生态保护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规划环节的“精准避让”,筑牢生态防护第一道防线。杭州电网全面运用三维建模与卫星遥感技术,构建“生态敏感区数字地图”,线路设计优先避开自然保护区与敏感水域,精准绕开白颈长尾雉等保护物种栖息地。“生态评审一票否决制”更成为铁规:任何触碰生态红线的方案,无论成本与工期压力多大,必须重新论证。

施工中的“微创作业”,守住生态保护关键节点。富阳西北部的 220千伏湘主输电工程现场,没有大型机械的履带痕迹,无人机吊运绝缘子、索道输送钢材的身影穿梭山间。“这片区域有浙江楠等珍稀树种,机械进场会碾压根系。”现场负责人华凯凯介绍,采用“高低腿杆塔”设计后,塔基开挖面积缩减 60%,物料“离地运输”彻底避免植被破坏。施工区拉起生态防护网,表土按“腐殖质层”“淋溶层”分层存储;夜幕降临即停工静音,仅留感应式警示灯;杆塔建成后加装人工鸟窝、小动物庇护所等——每一步都在将生态干扰降到最低。

工程收尾则是生态修复的新起点。已完工的输电线路区段,表土回覆技术让裸露土地重披新绿,苦槠、木荷等乡土树种幼苗扎根边坡。曾经的“工程痕迹”,终化作草木共生的自然景致。

融入景观的生态实践

9月2日,钱塘湾湿地公园的滩涂上,数百只黑翅长脚鹬翩翩起舞,拉开了候鸟迁徙的序幕。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这里 44 平方公里区域已完成电力“上改下”迁改:33 根电杆、3838 米线路入地,为候鸟腾出安全栖息的天空。

西溪湿地的“水下隐形电网”则更显匠心。2003 年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后,原有电线杆全部拆除,改为地下电缆供电。为避免开挖破坏水底泥层与水生生物,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全面采用定向钻探、顶管牵引等非开挖技术,累计敷设 12 公里生态化水下电缆。电缆选用环保绝缘材质与防腐蚀铠装,穿越荷塘、芦苇荡时增设生物防护槽盒,既防渗漏又防啃咬,让电网与水体安全相融。

从“去工程化”到“再自然化”,电网设施正悄然融入景观。37 辆电瓶游览车、101 艘电瓶船取代了燃油车船,一年减少碳排放近千吨;“花园式” 变电站以通透围墙搭配乡土绿植,与景区风光浑然一体;施工原址复绿方案精准匹配原生植被,助力恢复生物栖息廊道。如今的西溪,电瓶船划过碧波,白鹭追随着船尾涟漪,鸟鸣与电机轻响和谐共鸣 —— 这正是电网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最美乐章。

像这样的实践在杭州随处可见,在环西湖、湘湖等区域,打造升级的全电景区,升级智慧照明系统减少光污染,为古建筑定制安全低碳用能方案;密布在杭州 191 个乡镇、1913 个乡村的充电网络,织密起低碳脉络……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这里的每一度绿电、每一个电网工程、每一个电网工作者,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电网与自然并非对立。以生态为魂、以科技为翼,定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让低碳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