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2 15:55
(来源:数据GO)
1、OpenAI 发布 ChatGPT更新通知: 提升搜索功能,结果更准确
OpenAI 宣布对其 ChatGPT 的搜索响应质量进行了多项重要改进。这些新升级旨在提升用户的搜索体验,使其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及时的答案。根据 OpenAI 的官方信息,ChatGPT 现在能够处理更智能的响应,适应更长的对话上下文,并且支持通过上传图像进行搜索。
2、GPT-5限时5折来袭!OpenRouter一周狂欢
GPT-5限时优惠!作为OpenAI迄今为止最先进的AI系统,GPT-5在推理、编码和多模态理解等方面表现出色,此次通过OpenRouter平台推出的限时折扣活动,将进一步降低用户接入门槛,助力全球开发者与企业探索其潜力。
据最新消息,OpenRouter平台从2025年9月17日太平洋标准时间上午10点起至9月24日上午10点止,提供GPT-5模型50%折扣优惠。该活动无需用户额外申请或选择,即可自动生效,使用户能轻松体验这一顶级AI模型。 具体而言,折扣适用于输入令牌0.625美元/百万个和输出令牌5美元/百万个的费率,但限速为每分钟20个请求(RPM),超过后将恢复标准价格。 此举旨在鼓励更多用户试用GPT-5,尤其适合需要高强度计算的任务场景。
3、谷歌 AI 推出 TimesFM-2.5:更小巧且具备长上下文的时间序列预测基础模型
谷歌研究团队近日发布了 TimesFM-2.5,这是一个具有2亿参数、解码器单一结构的时间序列基础模型。与前一版本相比,TimesFM-2.5在参数数量上大幅减少,从500M 降低到200M。同时,这款新模型的上下文长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了16,384个数据点。此外,TimesFM-2.5还支持本地概率预测,现已在 Hugging Face 平台上线,并在 GIFT-Eval 的准确性评估中名列前茅。
时间序列预测是指对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点进行分析,以识别模式并预测未来的值。它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零售商品需求预测、天气和降水趋势监测,以及大规模系统的优化。通过捕捉时间依赖性和季节性变化,时间序列预测能够在动态环境中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
4、Meta AI 发布 MobileLLM-R1:轻量级边缘推理模型,参数不足 10 亿
Meta AI 近日推出了 MobileLLM-R1,这是一系列轻量级边缘推理模型,目前已在 Hugging Face 上发布。该系列模型参数范围从140M 到950M,专注于高效的数学、编码和科学推理,且在不足10亿的参数规模下实现了优秀的性能表现。
5、腾讯全新AI绘画升级,微调技术让生成图像美感提升300%
近日,腾讯推出了一种新方法,旨在提升 AI 生成图像的真实感与美学评分。据悉,这一微调技术在仅用32块 H20显卡训练10分钟后就能实现显著的收敛效果,其人工评估得分甚至提升了300% 以上。
6、Anthropic 发布 LLM Agent 工具编写指南,助力开发者提升效率
近日,Anthropic 官方博客发布了一份详尽的指南,题为《Writing effective tools for LLM agents—using LLM agents》。该指南旨在帮助开发者利用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为 LLM Agent 设计高效的工具。文中提出了 “原型 - 评估 - 协作” 三步迭代流程,并总结了五大设计原则,以确保工具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7、阿里云开源通义DeepResearch:轻量级AI代理,性能比肩OpenAI
阿里云通义实验室今日宣布,已将通义DeepResearch完全开源。这款开创性的Web代理工具,以仅300亿参数(实际激活30亿)的轻量级规模,在性能上实现了对标OpenAI深度研究工具的突破。
通义DeepResearch在多项权威基准测试中表现卓越,包括在Humanity's Last Exam中获得32.9分,在BrowseComp上取得45.3分,并在xbench-DeepSearch中斩获75.0的高分,这标志着开源AI智能体在复杂信息检索和推理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8、腾讯重磅发布混元3D 3.0模型 建模精度提升3倍
在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正式推出了全新大模型 —— 混元 3D 3.0。这款模型在 3D 建模领域的技术革新备受瞩目,尤其是其首创的 3D-DiT 分级雕刻技术,让建模精度比前代提升了整整 3 倍,几何分辨率高达 1536 ,极大地丰富了 3D 创作的可能性。
新发布的混元 3D 3.0 模型已经集成在腾讯的 AI 创作引擎中,并向广大用户免费开放,同时也在腾讯云 API 上同步上线,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使用体验。这项技术的推出,标志着腾讯在 3D 创作管线的全面革新,涵盖了从组件生成到 UV 展开等七大核心环节,让专业艺术创作者得以轻松应对复杂的 3D 设计任务。
此外,腾讯还推出了混元 3D Studio,这一平台目前处于邀请制内测阶段,旨在为专业用户提供更为精细的创作工具,进一步提升 3D 艺术创作的效率和质量。更令人振奋的是,腾讯还计划近期开源支持多种条件控制的 3D 生成模型 —— 混元 3D omni,致力于加速这一技术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落地。
9、小米开源首个原生端到端语音大模型 Xiaomi-MiMo-Audio
小米公司宣布开源其首个原生端到端语音大模型 Xiaomi-MiMo-Audio,这一创新成果标志着语音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小米推出的 Xiaomi-MiMo-Audio 模型基于创新的预训练架构和上亿小时的训练数据,首次在语音领域实现了基于 In-Context Learning(ICL)的少样本泛化,并在预训练过程中观察到了明显的“涌现”行为。
Xiaomi-MiMo-Audio 模型在多个标准评测基准中表现出色,其性能不仅超越了同参数量的开源模型,还在音频理解基准 MMAU 的标准测试集上超过了 Google 的闭源语音模型 Gemini-2.5-Flash,并在音频复杂推理基准 Big Bench Audio S2T 任务中超越了 OpenAI 的闭源语音模型 GPT-4o-Audio-Preview。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小米在语音技术领域的深厚实力,也为语音 AI 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10、中文互联网基础语料3.0助力AI发展,数据量高达120GB
在昆明举行的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上,中文互联网基础语料3.0正式发布。这一新版本的数据量达到了惊人的120GB,旨在为大模型训练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中文互联网基础语料3.0的发布,是在中央网信办的指导下,由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等单位协同合作的成果。此次语料的开发与构建,得益于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了网安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委会建立的语料共建共享机制。与前两版相比,3.0版本在信源范围上进行了扩大,进一步提升了数据的质量。
11、Ring-mini-2.0 震撼发布,性能超越10B模型
Ring-mini-2.0,这是一款基于 Ling-mini-2.0架构深度优化的高性能推理型 MoE 模型。Ring-mini-2.0的总参数量达到16B,但在实际运行中仅需激活1.4B 参数,便能实现相当于10B 级别以下的密集模型的推理能力。
这款模型在逻辑推理、编程和数学任务中表现尤为出色,支持128K 的长上下文,使得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中都能展现出强大的能力。此外,Ring-mini-2.0的生成速度也相当惊人,能够实现300+ token/s 的快速生成,经过优化后更是可以突破500+ token/s。
12、硅基流动上线蚂蚁百灵团队 Ling-flash-2.0,推理速度再创新高
近日,硅基流动大模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了蚂蚁集团百灵团队最新开源的 Ling-flash-2.0,这是该平台上线的第130个模型。
Ling-flash-2.0是一款基于 MoE 架构的大型语言模型,拥有100亿参数,并且在激活时仅使用6.1亿参数(非嵌入激活4.8亿)。经过20TB 以上高质量语料的预训练、监督微调和多阶段强化学习,该模型在激活6亿以上参数的情况下,展现出了媲美40亿参数 Dense 模型的卓越性能。
13、上海AI Lab推出Lumina-DiMOO,开创多模态生成与理解新局面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多所知名高校合作推出了新一代多模态生成与理解模型 ——Lumina-DiMOO。该模型以 “全方位扩散大语言模型” 命名,旨在推动多模态 AI 技术的发展。Lumina-DiMOO 采用了创新的 “全离散扩散架构”,突破了传统模型在文本与图像处理上的局限,提供了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
多模态 AI 的核心在于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有效整合。Lumina-DiMOO 通过将文本、图像和音频等数据映射到一个共享的高维 “语义空间”,使不同模态的数据能够实现更好的理解和生成。这种方法的成功依赖于强大的对比学习技术,让模型可以识别和对齐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
14、法国AI公司Mistral重磅推出开源推理模型 Magistral Small 1.2
法国公司 Mistral AI最近正式推出了其最新的开源推理模型 ——Magistral Small1.2。这款模型拥有令人瞩目的24B 参数,并且以 Apache2.0的开源许可方式发布,充分展示了 Mistral 在 AI 技术创新上的雄心与实力。
新版本 Magistral Small1.2不仅支持高达128k 的上下文处理,能够处理多种语言和视觉输入,还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创新特性 ——[THINK] 特殊 token。这一特殊 token 的设计目的在于包裹推理过程,从而提升模型的表现力和灵活性。相较于前一版本1.1,Magistral Small1.2增加了视觉编码器,使得它在处理图像和文本的综合任务上更具优势。
15、彭斯克集团起诉 Google,指控 AI 摘要侵权并威胁数字媒体未来
近日,彭斯克媒体集团(Penske Media)向美国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科技巨头 Google 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其新闻内容生成人工智能(AI)摘要。这起诉讼标志着美国主流出版商首次就 Google 搜索结果中现有的 AI 生成摘要提起法律行动。彭斯克集团旗下包括《滚石》(RollingStone)、Billboard 和 Variety 等知名媒体,每月吸引 1.2 亿的网络访问者。
彭斯克集团在诉讼中指出,Google 在生成 AI 摘要时使用了出版商的文章,但并未支付任何费用。他们认为,如果没有 Google 对出版商内容的使用,Google 本应向这些出版商支付相应的费用,以合法使用其内容或将其内容用于训练自己的 AI 系统。彭斯克集团强调,Google 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出版商的广告收入和订阅收入,还使得其网站流量大幅下降,预计到 2024 年底,该集团的关联收入将比峰值下降超过三分之一。
Google 对这一诉讼做出回应,表示其 AI 摘要提升了用户的搜索体验,实际上能够为更多类型的网站带来流量。Google 发言人何塞 卡斯塔涅达(Jose Castaneda)指出,AI 摘要使得搜索功能更实用,并创造了新的内容被发现的机会,Google 将会为这些 “毫无根据的指控” 进行辩护。
在此之前,在线教育公司 Chegg 也曾起诉 Google,认为其 AI 生成摘要削弱了用户对原创内容的需求,损害了出版商的竞争力。彭斯克集团的诉讼反映了当前媒体行业对 Google 垄断地位的担忧,认为其在搜索市场接近 90% 的份额使得出版商处于弱势地位。新闻 / 媒体联盟也对此表示关注,认为这一情况导致出版商无法拒绝 Google 使用其内容进行 AI 摘要生成。
此事件不仅涉及媒体行业的生存问题,也引发了关于数字版权和 AI 技术合法性的重要讨论,显示了出版商与科技巨头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16、USA Today 推出生成式 AI 聊天机器人 “DeeperDive”,迈入 Gen AI 时代
美国 USA Today(隶属 Gannett 集团)于 2025 年 9 月中旬宣布推出一款名为 DeeperDive 的新聊天机器人工具,该工具基于生成式 AI,功能包括为用户总结新闻内容、回答事实问题、并推荐旗下媒体发布的新内容。此举是其应对 Google 等搜索引擎摘要功能带来的流量冲击的战略动作之一,并期望借此提高用户互动与留存。
17、全国发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推动安全可信的 AI 生态建设
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于9月15日正式发布。这一新版框架是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背景下,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牵头,联合多家人工智能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而成。
自2024年9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领域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框架》2.0版不仅在1.0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还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实际应用经验,持续跟踪相关风险的变化。这一版本还特别强调了风险分类的完善与优化,并进行了风险分级的研究探索,以动态调整和更新防范治理措施。
《框架》2.0版希望能够实现全球技术成果的普惠共享,确保人类社会能够共同享有人工智能发展的红利。这不仅是对国家网络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的积极推动。
此次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治理能力与实践的不断提升,未来有望为人工智能的安全与伦理问题提供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解决方案。
18、国内首个AI大模型众测结果出炉!发现281个安全漏洞
在第22届中国网络安全年会(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协同防御分论坛)上,国内首次针对AI大模型的众测结果揭晓。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指导,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主办,吸引了559名白帽子安全专家参与,对15款AI大模型和应用产品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漏洞测试。
这项测试涵盖了从基础大模型到智能体和模型开发平台等多种产品,旨在从攻击者的角度发掘潜在的安全隐患。结果显示,共发现各类安全漏洞高达281个,其中大模型特有漏洞就有177个,比例超过60%。这说明,AI 大模型在安全性方面面临着传统安全领域之外的许多新兴风险。
19、迪士尼等三巨头联手起诉MiniMax,索赔金额或达天文数字
迪士尼、华纳兄弟、环球影业三大好莱坞巨头联合向洛杉矶联邦法院提起诉讼,将矛头直指中国AI独角兽MiniMax,指控其通过海螺AI服务大规模侵犯著作权,未经授权使用知名电影角色进行AI训练和商业化运营。
这起诉讼的核心争议围绕MiniMax旗下的海螺AI服务展开。根据长达119页的起诉书,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描述,比如"达斯维德在死星上行走"或"蜘蛛侠在摩天大楼间摆荡",系统就能生成包含这些受版权保护角色的高质量视频内容。
三大影视集团指控MiniMax采用了所谓的"盗版商业模式",系统性地复制蜘蛛侠、蝙蝠侠、小黄人等热门角色,将它们用于AI模型训练,进而生产未获授权的影片内容进行商业化牟利。这种做法被认为完全规避了正当的授权程序,严重损害了原创作品的著作权益。
诉讼的经济后果可能极其严重。三家公司不仅要求MiniMax返还所有侵权所得,还按照每项著作权最高15万美元的标准请求法定损害赔偿。考虑到涉及的角色数量庞大,总赔偿金额可能达到天文数字。同时,原告还寻求法院颁布永久禁令,彻底禁止MiniMax未经授权继续使用任何受保护内容。
这起诉讼的背景颇为复杂。MiniMax作为中国AI产业的新兴力量,估值约40亿美元,已获得8.5亿美元风险投资,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然而,起诉书显示,好莱坞公司此前已多次就侵权行为向MiniMax发函要求停止,但对方始终未给出实质性回应,也未停止相关行为。
这种对峙反映出AI时代版权保护的复杂性。传统版权法在面对AI生成内容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界定训练数据的使用边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球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