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2 12:2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截止到9月21日,年初至今,尽管速腾聚创(02498.HK)的股价已经累计上涨了40.13%,但持有速腾聚创的中小股东们其实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一方面,由于2025Q1五界全面采用华为全自研体系、以及小鹏汽车选择跟随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方案,华为系和小鹏汽车的丢单,以及比亚迪“天神之眼”的落地进度不及预期,使得速腾聚创的持股体验极差。
另一方面,自己的失败固然心痛,但是竞争对手的成功更让人破防。
随着禾赛科技(02525.HK)于9月16日在香港成功二次上市后,禾赛科技(HSAI.US)年初至今股价已累计上涨110.20%,总市值来到了45.36亿美元(约354亿港币),而速腾聚创仅26.80亿美元(约208亿港币),截止到9月21日,禾赛科技总市值高出速腾聚创约70%。
截止到9月21日,速腾聚创收盘价43.02港币/股,相比于2024年1月IPO时的发行价43.00港币/股,几乎没有变化。
图片说明: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过去两年的市值变化,数据来源于Wind
激光雷达:资本市场上最“不团结”的板块
如果要评选科技行业里最“不团结”的细分行业,那么一定是激光雷达。
如果要评选科技行业里最“团结”的细分行业,那一定是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在这个板块里,既不需要订单验证,也不需要理性思考,很多时候一篇小作文就足矣。例如,大约有30家做丝杠的上市公司,但根据不同券商对每家公司的份额统计,这30家上市公司合计的丝杠份额早就已经超过了100%。
尽管逻辑上存在巨大漏洞,但挡不住人形机器人板块的“团结”,无需验证谁真有两把刷子的、谁是纯粹蹭概念的,大家一起大涨就对了。反观激光雷达的“不团结”,支持禾赛科技的和支持速腾聚创的,都是踩一个捧一个,谁也看不上谁,甚至互相攻讦。尽管作为头部机器人厂家的宇树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激光雷达方案,但资本市场显然不愿意为速腾聚创与禾赛科技支付更高的溢价,即便激光雷达的竞争格局在人形机器人里是最好的。
图片说明:激光雷达方案逐渐成为人形机器人标配方案,数据来源于交银国际
有意思的是,根据新浪科技7月7日的报导,作为唱空激光雷达第一人的马斯克,在Robotaxi路试遭遇事故后,被眼尖的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民,发现了大量头顶激光雷达的特斯拉测试车,尽管这并不能证明特斯拉要放弃纯视觉方案,但不排除Robotaxi事故频发的背后,纯视觉方案存在缺陷的可能性。
受该消息影响以及军方订单刺激,美国激光雷达上市公司Ouster、Aeva等纷纷大涨,其中OUSTER的市值已接近速腾聚创。熟悉激光雷达的投资者知道,Ouster、Aeva、Velodyne、Luminar、Quanergy等公司,都是过去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的手下败将,然而奇怪的是,面对手下败将Ouster、Aeva等,美股市场也能表现的更加“团结”,唯独面对赢家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显得非常“不团结”。
图片说明:美股激光雷达公司OUSTER股价大涨,数据来源于Wind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9月11日速腾聚创官宣EM4、EMX和E1加入NVIDIA DRIVE AGX平台,成为NVIDIA DRIVE生态合作伙伴。即便成为英伟达生态合作伙伴与加入英伟达供应链不是一回事,但英伟达生态也不是谁想加入就能加入的,这是对速腾聚创技术实力的一次重要肯定和背书,但资本市场仍然选择了视而不见。
图片说明:速腾聚创加入NVIDIA DRIVE生态,数据来源于速腾聚创微信公众号
激光雷达市场实在太大,大到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完全垄断
奇怪的是,面对激光雷达星辰大海般的天花板、以及非常良性的竞争格局,很难找到踩一个捧一个的理由。可以肯定的是,激光雷达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足够装得下两家独立第三方激光雷达企业。
但资本市场似乎不愿意这样思考问题,资本市场对速腾聚创与禾赛科技的定价逻辑似乎非常简单粗暴:业绩Miss一两个季度就被打入地狱,而业绩Beat一两个季度就被捧到天上,使得两者市值差异达到70%之多。
这就好比两名小学生,家长普遍预期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都是80分的水平,但禾赛科技连续两次考试都考了90~100分,速腾聚创连续两次考试都考了50~60分。尽管禾赛科技表现更优异,但这毕竟是小学阶段,后面还有中学和大学阶段,现在一两个季度的差异其实长远来看并不重要。
事实上,这种小学、中学、大学的比喻并不夸张,激光雷达目前也就处在小学阶段。
从车载市场看,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4年国内车载激光雷达装机量仅约154万台。目前国内一年乘用车销量约2800万辆,可以假设新能源汽车的终局渗透率为80%,随着智驾平权趋势演进,假设激光雷达终局渗透率80%,即便按照1辆车配1台激光雷达的极端保守假设,终局角度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的天花板不会低于:2800×80%×80%=1800万台,这还仅仅是国内市场,没有计算空间更大的海外市场。也就是说当前百万台级别的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和天花板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图片说明: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于禾赛科技港股招股书
从机器人市场看,这是一个比车载激光雷达规模更大、增速更快的市场,从目前已经能够看到快速上量的割草机器人、无人叉车、AGV、无人物流车RoboVan等等,再到远期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的放量,当前几十万台级别的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跟天花板相比更是不值一提的。
图片说明:机器人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及增速,数据来源于禾赛科技港股招股书
另外,Ouster股价的暴涨,也告诉市场,除了车载市场和机器人市场,还有巨大的军工场景、无人机场景等有待开发。
面对如此大的潜在市场,足够容得下两家独立第三方激光雷达企业,除非出现巨大的技术代差,否则当悬殊的市值差异出现时,或许就意味着错误定价机会的到来。事实上,即便技术代差强如英伟达,一样出现了通过ASIC另辟蹊径的博通,这既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同样符合下游企业的导向和诉求。
芯片化的激光雷达与一眼低估的速腾聚创
对于产业发展初期的企业来说,仅仅用财务数据来给企业估值,显然是不够的,科技企业估值的第一要素是科技,在这个角度下,速腾聚创是一眼低估的。
换句话说,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的定价逻辑不应该仅仅基于当期的财务表现,而更应该聚焦于技术层面,尤其在进入L3级别后,谁的技术可以走在更前面。
激光雷达从早期的机械式发展到今天,激光发射器、激光扫描仪、激光探测器这三个核心部件都扩散出了多条技术路线:例如激光发射器有EEL和VCSEL两种技术路径,熟悉AI产业链或者光模块和光芯片的投资者对EEL和VCSEL应该非常了解;激光扫描仪(半固态)主要分为MEMS和转镜式,其中速腾聚创聚焦MEMS,禾赛科技聚焦转镜式;激光探测器主要有APD、SiPM(硅光电倍增器)、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三种技术路线,主要用于接收和处理反射回来的激光。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激光雷达发展到现在,激光发射器和激光探测器的技术路线正逐步从“多路线并行探索”走向“主流架构收敛”。
图片说明:激光雷达行业的价值链,数据来源于禾赛科技港股招股书
首先是激光发射器的技术路线收敛。根据Yole发布的《LiDAR for Automotive 2025 Report》,基于加工更容易、成本更低、以及可以采用“多结”工艺的原因,VCSEL替代EEL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结论是明确的:VCSEL份额逐渐增大,技术路线收敛趋势明确。
图片说明:VCSEL已成为行业共识,数据来源于公众号雪岭飞花
其次是激光探测器的技术路线收敛。根据Yole发布的《LiDAR for Automotive 2025 Report》,由于SiPM和SPAD具备更高的灵敏度和集成度,可实现200~250米的远距离探测,APD正逐渐被SPAD和SiPM取代。
图片说明:SiPM和SPAD共同取代APD,数据来源于公众号雪岭飞花
SiPM和SPAD的差异如下图所示,简单理解,SiPM方案是未集成为SoC的模拟方案,输出的是模拟电流信号,需配套跨阻放大器+多路比较器+ADC+FPGA等复杂模拟链路来还原信号。由于受限于模拟结构,很难将前端接收与后端处理整合,导致系统分散、连线复杂。这种架构存在几个明显的弊端:成本高、系统大、抗干扰差。
SPAD方案是集成为SoC的数字方案,SPAD-SoC采用背照式3D堆叠工艺,将感光阵列与数字电路堆叠为SoC,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芯片级雷达探测器”,因此SPAD-SoC具有高集成、高分辨率、低功耗等优势。
图片说明:SiPM和SPAD的差异,数据来源于速腾聚创公众号
根据Yole发布的《LiDAR for Automotive 2025 Report》,目前以速腾聚创为代表的激光雷达品牌,正在最新产品设计中应用了SPAD-SoC芯片。Yole认为,通过将VCSEL与SPAD-SoC芯片组合,激光雷达将实现最远测距和最高分辨率,突破性能天花板。
图片说明:SPAD-SoC在分辨率和探测距离上都表现更优秀,数据来源于Yole
速腾聚创率先实现自研SPAD-SoC并实现量产,具备较强的技术先发优势。禾赛科技则在2023年底通过并购瑞士Fastree3D快速切入SPAD领域。华为当前采用索尼IMX459作为过渡方案,同时积极推进自研SPAD芯片。图达通也已明确规划,未来产品将全面向SPAD技术架构转型。因此,结论是明确的:SPAD-SoC份额将逐渐增大,技术路线收敛趋势明确。
换句话说,速腾聚创是除索尼外,唯一实现SPAD-SoC完全自研且量产的激光雷达公司,先发优势非常明显,并已经适配在E系列的激光雷达中,根据2025H1中报业绩交流会,放量在即。基于SPAD-SoC和VCSEL的方案,可以实现超高线数、智能、灵活可定制、小体积等优势,满足所有形态激光雷达(半固态和全固态)产品设计的需求,如果进入L3级别,速腾聚创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从激光雷达的技术发展路线中能够看到一个显著的客观事实:激光雷达似乎已经从过去的一种精密仪器,慢慢的变成了一张芯片,当你用芯片的逻辑去看待激光雷达时,你还会担心比亚迪等下游客户自研激光雷达的风险吗?
最后,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都是很好的公司,从财务表现上看,禾赛科技远远胜过速腾聚创,但从技术角度看,速腾聚创一眼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