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1 20:07
(来源:上观新闻)
“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它们是当前科学前沿的关键领域,正跨越传统技术的极限,为信息科技注入新动力。”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AI量子智能”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量子科技领域专家,探讨人工智能与原子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科学、量子线路优化、量子算法应用的交叉融合,研判量子人工智能领域当下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这里,无处不在的量子与无所不能的AI相撞,有关未来的创新变革诞生。
量子与AI各自“突破”
还在20年前,量子与AI仿佛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学科里岁月静好,孤独又“无名”。1950年,图灵提出“图灵测试”,为机器模仿人类智能立下首个标杆;1986年,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出现,让AI从抽象概念向技术落地迈出关键一步。进入本世纪,AI迎来“爆发期”:2016年至2018年,“阿尔法狗”击败世界围棋冠军、“阿尔法折叠”破解蛋白质折叠难题,完成了上世纪“想都不敢想”的任务;2022年,OpenAI推出的ChatGPT实现接近人类的语言交流能力,达到“能像人一样普通交流,甚至更聪明一点”的水平;2025年,开源大模型的推出更具里程碑意义——它成本低、易开发,打破了大模型的技术垄断,让全球研究者能共同推进创新,是行业里非常重要的时刻。
当AI从理论到实用步步跨越时,量子领域的突破同样步步扎实。一个世纪前,科学家完成量子力学的复数定义,为理解微观世界搭建理论框架;1981年,研究者意识到“传统计算机无法推演量子效果”,提出需构建遵循量子逻辑的新型计算机;1994年,量子算法可破解RSA密码的发现,让各国政府开始重视量子计算研发。“传统计算机靠0和1的经典比特,量子计算机用量子比特,虽算力更强,却有个大问题——量子比特易受环境干扰出错,早年很多科学家觉得‘实现实用量子计算机不可能’。”姚期智院士坦言,直到1996年量子纠错原理被发现,这一困局才出现转机;而去年谷歌量子芯片实现“指数级错误降低”,错误率降至0.1%以下,“第一次突破关键门槛,给了行业巨大鼓舞”。
一边“补短板”一边“拓边界”
“将量子与AI这两项颠覆性技术结合,或许能推动人类突破现有知识极限,实现系统能力的跃升。”在姚期智院士看来,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赋能的“化学反应”。
最典型的突破在量子纠错领域。谷歌去年推出的量子芯片,正是借助AI技术解决了量子计算的核心痛点。其设计de基于神经网络的解码器,采集数千个量子模拟样本,用机器学习训练模型,最终实现错误率大幅下降。”姚期智院士解释说,这就像给量子计算装上“智能纠错系统”,让原本易出错的量子比特能稳定工作,“这是AI赋能量子的关键一步,也为实用量子计算机研发按下‘加速键’”。
在前沿科学探索中,这种融合更展现出惊人潜力。2015年,LIGO探测器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证实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而近期谷歌DeepMind与相关研究院合作,用AI强化学习治理引力波探测系统的噪声,“就像擦掉眼镜上的灰尘,原本模糊的宇宙信号变清晰了,观测边界也更远了”,姚期智院士形象地比喻,这项突破“开启了新一代引力波研究,能更有效地检验物理学和宇宙学基础理论”。与此同时,量子计算未来可能破解现有RSA加密,而AI为“后量子密码”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AI量子:基础扎实潜力无限
量子材料应用分析,量子算法在优化计算中的应用,量子控制和量子计算中的捷径方法,高轨道量子模拟……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新加坡量子技术中心、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卢森堡大学等的科学家们,分享了各自量子算法、AI物理学、量子计算、量子加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在量子纠错、AI赋能量子等领域紧跟国际前沿,最新研究进展在部分方向上已经具备了“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可能。
“中国在量子与AI融合赛道上有优良基础,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中科院院士俞大鹏指出,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以深圳为例,过去10年量子研究从零起步,不仅吸引大量国际化人才,还收获多项关键成果,其中“证明复数量子必要性”的研究,为全球量子计算算法设计与硬件研发提供重要依据,成功跻身国内量子研究“国家队”行列。
在上海,复旦大学成功研制出中性原子量子计算系统,制定高效并行量子计算指令集;开发ai+量子调控方案,实现了大规模原子系统的自动校准、优化,为量子计算增效提速;自研物镜的性能也已支撑万比特级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近期在量子优化算法上又取得新突破,大幅提升np问题的量子计算效率……
展望未来,姚期智院士认为,量子与AI的融合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例如,在医疗领域,二者结合能精准模拟分子结构,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能源领域,可优化能源分配与利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信领域,后量子密码能保障信息安全,应对量子计算带来的加密挑战。
不过,量子人工智能仍有未知待探索,比如AI早年靠大数据才展现优势,量子AI何时能在数据需求上体现优势,还需要更多研究。“可以确定的是,这一领域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必须重视原创技术研发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资源投入,让中国在量子与AI融合的时代浪潮中保持领先。”姚期智院士说。
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与产业布局完善,量子计算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而中国在这一赛道上的每一步突破,都将为全球量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原标题:《AI“碰撞”量子 一场颠覆未来的创新变革在这里诞生》
栏目编辑:易蓉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