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上海车顶维权”最新进展/特斯拉被责令向车主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特斯拉自动驾驶数据透明度危机调查

2025-09-20 07:07

(来源:上林下夕)

引言:车顶维权与司法突破

      2025年9月16日,北京大兴区人民法院作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责令特斯拉向车主张女士提供其车辆在事故发生前半小时的完整行车数据。这起案件源于2021年2月的一起交通事故,张女士父亲驾驶的特斯拉Model 3发生追尾事故,家属质疑"刹车失灵"。历经四年的艰难诉讼,法院首次支持了消费者获取完整智能汽车数据的诉求,认定消费者的知情权应优先于企业的商业秘密主张。

      本案判决书明确指出:"涉案车辆系智能网联汽车,出现交通事故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汽车,在事故成因上仅需考虑车辆硬件的实时性能即可,智能网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行车数据对于事故成因分析愈发重要。"这一认定标志着中国司法系统对智能汽车时代事故责任认定和数据透明度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张女士案件只是全球范围内针对特斯拉数据透明度诉讼的冰山一角。从美国佛罗里达州2.43亿美元的天价赔偿案,到加州1.8亿美元的数据删除罚单,一系列证据表明特斯拉可能存在系统性的数据隐瞒和销毁行为。本报告通过深入分析中美两国涉及特斯拉的诉讼案件,旨在揭示特斯拉在数据提供方面的行为模式,评估其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不提供真实完整数据的行为,以及是否通过技术手段掩盖真相。

1 中国案例深度调查:张女士的四年维权路

1.1 案件历程与争议焦点

      张女士的案件始于2019年12月,她购买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轿车。2021年2月21日,其父驾驶该车发生车祸,张女士本人坐在副驾驶位。她认为事故原因是车辆"刹车失灵",致其父身受重伤,但特斯拉方面始终否认车辆存在问题。

     这起争议直接导致了2021年4月19日上海车展期间,张女士登上特斯拉展车车顶高呼"特斯拉刹车维权",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她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张女士屡次要求特斯拉提供完整行车数据,但始终未能获得关键信息。

      2021年4月22日,特斯拉曾向其提供事发前半小时的部分行车数据,但张女士指出数据存在缺失、不完整,并未接受该版本数据。她特别强调,刹车踏板位移、电机扭矩等关键数据都未提供,而特斯拉则声称"目前的数据已经足够我们判断真相"。

1.2 法律诉讼与双重判决

张女士的诉讼之路异常曲折,她实际上面临两起相互关联的诉讼:

数据诉讼:张女士起诉特斯拉要求提供完整数据和产品质量问题

名誉权诉讼:特斯拉反诉她侵犯名誉权

           2024年5月30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张女士"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案涉车辆确实存在刹车失灵",其行为已构成对特斯拉的诽谤,判令其公开道歉并赔偿172,275元。

      与此同时,张女士提起的数据诉讼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审理。她最初是以产品质量案去起诉特斯拉,但因数据不完整,无法进行鉴定,只好先将案由更改成了数据案。2025年9月16日,大兴法院作出判决,认定特斯拉作为经营者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责令其向张女士提供事故前三十分钟的完整行车数据。

表:张女士案件关键事件时间线

时间 事件 结果与影响
2021年2月 张女士父亲驾驶特斯拉发生事故 交警认定张父全责,家人认为刹车失灵
2021年4月 上海车展车顶维权事件 张女士被行政拘留5日,引发全国关注
2021年5月 特斯拉反诉张女士侵犯名誉权 索赔500万元人民币
2021年9月 特斯拉正式起诉张女士侵犯名誉权 在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立案
2024年5月 名誉权案一审判决 张女士被判赔偿17.2万元并道歉
2025年7月 名誉权案二审判决 维持原判
2025年9月 数据案一审判决 特斯拉被判提供事故前30分钟完整数据

1.3 判决依据与行业意义

大兴法院的判决依据主要是《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法院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行车数据对于事故成因分析至关重要,消费者有权获取这些数据以了解事故真相。

此案的意义远超出个案范畴。张女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加入了多个智能汽车维权车主群,每个群约有200多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所有人没有一个能拿到自己车辆的完整数据。"在她胜诉的消息传来时,维权群里沸腾了,"大家都特别激动"。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特斯拉车上的电脑系统,包括硬件系统,究竟是不是有'bug',是很难判别技术上面的限制。一般现在智能汽车的软件代码行数有1亿行,比波音飞机还要复杂,再加上特斯拉并未公开其源代码,因此第三方根本无法判断事故是否因系统失控导致。"若能完整公开事发时的行车数据,将极大有助于明确事故责任。

2 中国市场其他相关诉讼与监管态势

2.1 其他车主诉讼案例

张女士的案件并非孤例。在中国市场,已发生多起针对特斯拉的诉讼案件。其中最著名的是2019年韩先生诉特斯拉"退一赔三"案。

韩先生在特斯拉官网购买了一辆官方认证二手车,型号为Model S P85轿车。购买时官网承诺"无重大事故,无结构性损伤,无水泡火烧,200多项全车检测,车况良好"。然而在2019年8月,车辆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发生故障,"刹车、电门完全瘫痪"。韩先生委托鉴定机构检测后发现车辆后侧围板存在切割焊接痕迹,属于事故车。经过三年诉讼,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特斯拉公司的再审申请,认定特斯拉公司欺诈销售成立,被判退一赔三。此案成为特斯拉在中国首例"退一赔三"案。

2.2 监管部门行动与政策发展

面对智能汽车数据争议增多,中国监管部门也开始采取措施。2021年7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将新能源车纳入新版汽车"三包"范围。新规定明确将电动汽车专用部件纳入退换车条款,要求家用汽车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或行驶里程3000公里内,因质量问题出现动力蓄电池起火的,可免费退换车。

此外,中国政策法规更倾向于分级定责。2025年7月,科技部官网公布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明确指出,L0~L2级责任主体通常是人类驾驶员;L3~L4级"因场景而异"用户和自动驾驶系统都可能成为责任主体;L5级除非特殊情况下有用户主动介入操作,否则,无限制阶段自动驾驶的责任主体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主。

表:中国智能汽车诉讼案件主要特征与现状

案件类型 典型案例 主要争议点 当前状态
数据获取诉讼 张女士诉特斯拉案 是否应提供完整行车数据 一审胜诉,特斯拉需提供数据
产品质量诉讼 韩先生诉特斯拉案 销售事故车是否构成欺诈 特斯拉退一赔三败诉
名誉权诉讼 特斯拉诉张女士案 车顶维权是否构成名誉侵权 张女士败诉,赔偿17万元
自动驾驶责任 多起潜在诉讼 事故责任归属驾驶员还是系统 尚未有明确判例

3 美国案例深度调查:系统性数据操纵与致命后果

3.1 佛罗里达致命车祸与2.43亿美元赔偿

2019年4月25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一起致命车祸,一名私募基金合伙人George McGee驾驶着刚买的特斯拉Model S,开启了Autopilot辅助驾驶系统回家。途中,他打电话订机票,手机意外滑落。就在他弯身去捡的瞬间,Model S以超过60英里(96公里)/小时的速度冲进十字路口,撞上停在路边的一辆汽车和站在车旁的两人。事故导致22岁的Naibel Benavides当场身亡,她的男友Dillon Angulo头部重伤。

2025年8月1日,佛罗里达州联邦南区地方法院裁定特斯拉需承担33%的责任,并支付高达2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总赔偿金额达2.43亿美元。这起案件成为特斯拉在美国自动驾驶安全责任诉讼中的首次败诉,意义重大。

庭审过程中披露的关键证据显示,特斯拉可能存在故意隐瞒数据的行为。事故发生后仅三分钟,涉事Model S自动将包括视频、CAN总线流和EDR数据在内的关键数据打包上传至特斯拉服务器,并删除本地备份,使特斯拉成为这些数据的唯一持有者。遇难者家属聘请的事故重建专家Aaron Moore通过技术手段从车辆的自动驾驶ECU中恢复了相关记录,确认特斯拉从一开始就拥有名为"snapshot_collision_airbag-deployment.tar"的"碰撞快照",但公司将其与车辆"脱钩",使其在系统中看似从未存在。

3.2 加州诉讼与自动驾驶宣传争议

2023年11月,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DMV)对特斯拉提起诉讼,指控其在2021-2022年期间宣传Autopilot和FSD功能时存在"虚假或误导性"声明,声称车辆可在"无需驾驶员行动"下完成短长途旅行。2025年7月22日,此案在加州法庭开庭审理,加州监管机构要求暂停特斯拉的制造商和经销商许可证至少30天,并处以罚金。

2024年10月17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缺陷调查办公室对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FSD)功能启动调查,涉及约241万辆特斯拉汽车。该调查针对FSD在能见度降低区域发生碰撞并造成人员伤亡的报告,评估FSD的工程控制检测和适当应对道路能见度降低情况的能力。

2024年4月26日,NHTSA还宣布对特斯拉此前对其车辆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进行的功能升级召回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展开调查,主要针对2023年12月宣布召回超过200万辆车辆并安装新的Autopilot安全措施"是否足以解决其自动驾驶功能构成的安全威胁"。

3.3 特斯拉的数据处理模式与系统性风险

综合分析美国多起诉讼,特斯拉的数据处理模式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车辆发生碰撞后,会在约3分钟内自动将包含视频、CAN总线数据、EDR(事件数据记录器)和Autopilot遥测信息的"碰撞快照"文件上传至特斯拉私有服务器,并立即删除本地存储副本。这使得特斯拉成为事故数据的唯一持有者。

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后,特斯拉会通过后台系统将其与车辆记录"脱钩",使其在内部查询系统中显示为"不存在"。这一操作并非技术故障,而是有目的的信息隔离,为后续声称"数据已损毁"或"不存在"提供掩护。

对于事故前更长时间的完整系统诊断日志(如AI算法决策过程、传感器原始数据等),特斯拉工程师被证实在部分案例中通过OTA(空中升级)指令或远程操作进行主动覆盖或格式化,而非简单的存储循环覆盖。

4 特斯拉的数据处理行为模式分析

4.1 技术机制与设计选择

特斯拉建立了复杂的技术流程来控制事故数据。其系统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自动上传与本地删除:车辆发生碰撞后,会在约3分钟内自动将"碰撞快照"文件上传至特斯拉私有服务器,并立即删除本地存储副本。这使得特斯拉成为事故数据的唯一持有者

后台"脱钩"操作: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后,特斯拉通过后台系统将其与车辆记录"脱钩",使其在内部查询系统中显示为"不存在"。这一操作并非技术故障,而是有目的的信息隔离,为后续声称"数据已损毁"或"不存在"提供掩护。

远程深度清除:对于事故前更长时间的完整系统诊断日志,特斯拉工程师被证实通过OTA指令或远程操作进行主动覆盖或格式化,而非简单的存储循环覆盖。

    这些技术机制表明,特斯拉的数据处理方式并非偶然或无意之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系统化流程。

4.2 应对调查与诉讼的策略

在多项调查和诉讼中,特斯拉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

对执法部门虚假陈述:在2019年佛罗里达州的致命车祸中,特斯拉技术人员在陪同警方读取车辆数据时,谎称数据"已损坏,无法读取"。但后来的法证分析证实,当时数据完整可访问。

长期否认数据存在:在法庭和监管机构要求提供数据时,特斯拉多次坚称某些关键数据"不存在"或"已损坏",尽管其服务器日志证实数据自事故发生后就一直存储于其AWS服务器。

选择性提供数据:特斯拉通常仅提供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要求的11项基础数据(如车速、制动状态),而拒绝提供更丰富的原始数据(如摄像头原始图像、雷达点云、神经网络置信度评分等),这些被删除的数据往往是验证系统是否真正安全的核心依据。

    4.3 法律合规与伦理争议

特斯拉的数据处理行为可能违反了多项法律和规定:

违反NHTSA 2024年新规:该条款明确要求车企在事故后必须完整保留所有与自动驾驶系统相关的原始数据至少30天。特斯拉删除完整系统日志的行为直接违反了此规定。

妨碍司法公正:在法院已启动调查并要求保留证据的情况下,特斯拉仍删除关键数据,并提供虚假陈述,这可能构成了妨碍司法程序。

《联邦虚假陈述法》:特斯拉向警方和法院多次声称"数据不存在"或"已损坏",但服务器日志证实其拥有数据,此行为涉嫌故意提供虚假陈述,误导调查。

    表:特斯拉数据管理行为模式与争议
行为模式 技术手段 目的与影响 涉嫌违规
本地数据删除 碰撞后自动删除本地存储 使特斯拉成为数据唯一持有者 违反消费者知情权
数据脱钩操作 后台系统使数据"不可见" 为声称数据不存在提供依据 可能构成欺诈
远程深度清除 OTA指令覆盖或格式化数据 销毁可能不利于公司的证据 妨碍司法公正
选择性提供 仅提供11项基础数据 控制事故信息的解释权 违反监管规定

5 法律与监管挑战

5.1 全球监管框架差异

      中美两国在智能汽车监管框架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采取谨慎推进策略,优先确保公共安全与责任可追溯,通过中央统一标准和地方严格试点,为商业化铺路。美国采取创新驱动策略,通过政策松绑和地方灵活性,鼓励企业快速迭代和部署,但面临法规碎片化和数据透明度不足的挑战。

      这种差异在数据管理要求上尤为明显。中国2021年发布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要求重要数据依法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美国则依靠NHTSA制定的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2024年新规要求车企保留自动驾驶相关原始数据至少30天。

5.2 举证责任与技术黑箱

       智能汽车事故责任认定面临巨大挑战。传统汽车事故鉴定主要依赖物理证据和车辆硬件状态检查,而智能汽车事故需要分析软件算法、传感器数据和系统决策过程。由于特斯拉未公开其源代码,第三方根本无法判断事故是否因系统失控导致。

      这种情况下,举证责任分配成为关键问题。在中国张女士案中,法院虽然未完全采纳"举证责任倒置",但认定特斯拉作为数据持有方有义务提供完整数据。在美国佛罗里达案中,法院则允许原告聘请第三方专家提取数据,突破了特斯拉的技术壁垒。

6 结论与建议

6.1 调查发现总结

基于对中美两国多起特斯拉诉讼案件的深入分析,本报告发现:

特斯拉存在系统性的数据管理行为:通过自动上传、本地删除、后台脱钩和远程清除等技术手段,确保公司对事故数据的绝对控制权,并限制外部访问。

特斯拉多次提供虚假陈述:在多个案例中,特斯拉向执法人员、监管机构和法庭声称数据"不存在"或"已损坏",而后来的法证分析证明这些陈述与事实不符。

特斯拉选择性提供数据:仅提供符合其利益的基础数据,拒绝提供可能揭示系统缺陷的原始数据、算法决策日志和传感器置信度等关键信息。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事故调查:特斯拉的数据控制行为阻碍了对多起事故的公正调查,使消费者无法获取足以证明车辆是否存在缺陷的信息,破坏了责任认定的公平性。

    6.2 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为解决智能汽车数据透明度问题,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立法明确数据所有权:应通过立法明确车辆生成的行车数据所有权属于消费者,车企仅享有有限的使用权,无权未经同意删除或拒绝提供数据。

建立独立数据存证机制:强制智能汽车安装独立于车机的"黑匣子"设备,参考航空领域建立自动驾驶数据司法鉴定规程,确保数据不被单方篡改或删除。

完善监管与惩罚机制:监管部门应建立车企数据透明度评级制度,对隐瞒、销毁或拒绝提供数据的行为实施严厉惩罚,提高违法成本。

推动技术标准统一: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智能汽车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内容和存储要求,使不同车企的数据能够被第三方机构公正解读。

    智能汽车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判断事故责任的关键证据。车企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控制者和解释者,这种多重角色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数据透明度问题。通过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和技术创新,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智能汽车数据环境,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健康发展。

数据的本质并非比特流,而是生命尊严的数字化印迹,它必须被置于商业利益之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领先为规则制定赢得先机,构建以公平正义为底色的数字文明,或许正始于对每一次异常数据删除的彻底追查。

附录:关键案例时间线

时间 事件 地点
2019年4月25日 佛罗里达州致命车祸,特斯拉Model S撞车致行人死亡 美国佛罗里达州
2021年2月 张女士父亲特斯拉Model 3追尾事故,特斯拉拒绝提供完整数据 中国北京
2021年4月 上海车展车顶维权事件 中国上海
2021年5月 特斯拉反诉张女士侵犯名誉权,索赔500万元 中国上海
2021年9月 特斯拉正式起诉张女士侵犯名誉权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立案
2023年11月 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起诉特斯拉自动驾驶宣传误导消费者 美国加州
2024年4月 NHTSA对特斯拉Autopilot召回效果展开调查 美国
2024年5月 名誉权案一审判决,张女士败诉 中国上海
2024年10月 NHTSA对特斯拉FSD功能启动调查 美国
2025年7月 加州DMV诉特斯拉案开庭审理 美国加州
2025年7月 名誉权案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中国上海
2025年8月 佛罗里达州法院判决特斯拉赔偿2.43亿美元 美国佛罗里达州
2025年9月 北京大兴法院判决特斯拉提供30分钟完整行车数据 中国北京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