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前高管拆台、关联交易依赖 斑马智行做好准备了?

2025-09-19 22:03

(来源:铑财)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上方蓝字关注铑财

独立 稀缺 穿透

恰逢其时又时不我待

风品:一然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AI时代已经到来,从医疗到手机再到汽车,渗透着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也让资本市场掀起又一轮狂欢。

  9月16日,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上,斑马智行CPO蔡明提出,谁能率先利用AI建立与用户的深度链接,谁将赢得更大的市场。

  8月20日,斑马智行上市申请文件在港交所披露,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金公司及国泰君安国际。

  次日,阿里巴巴公告称,拟分拆旗下斑马智行,将有助其展现独立市场价值,投资者可更清晰评估在汽车科技领域的业绩潜力。

  星辰大海振奋人心、等待描述。不想一位原高管的罕见拆台,率先吸引了舆论目光。据新浪科技、牛鞭士等消息,原斑马智行CFO夏莲在朋友圈发文,直言其离职“根本原因是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并批评“上市圈钱并非人生追求”,更对“部分高管的人品与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在其看来,没有门槛的座舱技术,车厂都可以自己干。

到底孰是孰非?站在上市关口,斑马智行实力底色如何、做好准备了么?

01

收入下滑、亏额增加

能否撑起高估值

LAOCAI

  基本面说话。据2025年6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斑马智行估值达到220亿元,位列榜单第331位。

  考量在于,业绩表现难言光鲜。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和8.24亿元,整体成长性一般、2024年还出现微滑。利润端压力更大,同期亏损额达8.78亿元、8.76亿元和8.47亿元。

  2025年前三月,斑马智行收入1.36亿元,同比下滑19.45%;年度亏损及综合开支总额15.82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2.04亿元。

  深陷亏损泥潭,主因研发投入巨大。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为11.11亿元、11.23亿元及9.8亿元,合计32.14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137.9%、128.8%、118.9%。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1.96亿元,占比进一步攀至144.7%。

  招股书坦言,自身在研发方面持续进行大量投资,但技术仍需长期大规模资金支持,且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大规模商业成功,甚至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必须要有紧迫感了,2025年第一季,斑马智行确认了其他无形资产减值损失18.41亿元,导致亏损进一步扩至15.8亿元。对此招股书解释称,减值主要与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相关的若干无形资产有关,这是公司战略评估的结果,决定重点发展AI业务,对过往操作系统相关的资产进行了价值减值。

  话虽如此,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斑马智行累计收入26.37亿元,亏损及综合开支则达41.83亿元。毛利率从2022年的53.9%降至2024年的38.9%。截至2025年6月底,斑马账上现金只剩3.16亿元。

  一边收入下滑、一边研发持续高位、亏额高企。抛开能否撑起220亿元估值,不断“烧钱”的斑马智行,上市补流似乎比想象中更加紧迫。

02

大客户集中依赖

关联交易面面观

LAOCAI

  据招股书,本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加强研发投入、扩大中国市占率、拓展全球业务、支持战略收购与扩张计划以及补充营运资金,展现出积极扩张的战略意图。

  实际上,背靠大树又占据热门赛道,斑马智行一直不缺资本青睐。公开信息显示,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共同孵化的互联网汽车基金投资设立,自诞生便兼具互联网与整车制造的基因。2018年9月宣布获得超16亿元的首轮融资,由国投创新领投,云锋基金、尚颀资本跟投。2021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上汽集团、国投招商、云锋基金等四股东又联合增资30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累计融资超46亿元。

  期许背后,斑马智行已在智能座舱领域建立先发优势。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市场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按搭载量计处于行业首位。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阿里巴巴持股约44.72%,上汽集团持股34.34%。两大股东不仅给提供资本支持,业务层面同样深度介入。

  2022至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上汽集团贡献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4.7%、47.4%、38.8%和47.8%。即上汽集团一家公司,就几乎占斑马智行总收入的近“半壁江山”。

  同期,前五大客户贡献总收入为7.49亿、7.84亿、7.29亿及1.25亿元,分别占比93.0%、89.9%、88.5%及92.2%,大客户集中度可见一斑,个中衍生风险不可不察。

  以应收账款为例,2022至2024年末分别为4.31亿、3.95亿和3.88亿元,2025年3月底仍达3.75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呈上升趋势,从2022年的155.9天增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265.6天。对此,公司主要归因于季节性因素导致的收入基数较低。

  再看供应商,斑马智行向上汽采购的金额为250万元、1080万元、1370万元及30万元,分别占采购总额的0.7%、2.2%、2.7%及0.3%。向阿里巴巴采购的金额占总采购额比达到53.5%、58.4%、50.5%及54.7%。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指出,应收账款高企,除带来现金流压力,还有坏账减值风险,折射出企业产品竞争力、市场话语权亟待提升。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大股东能带来资金、资源、业务支持,可过度依赖也会限制市场拓展力、经营独立性,关联交易过多还易引发公允性、利益输送等质疑。真正摆脱“输血求生”现状,斑马智行还需强化核心造血力,展现更多独立发展的确定性、可持续性。

03

三重压力与价值自证

AI能否撑起第二曲线

LAOCAI

  深入业务面,公司以自研AliOS为核心,构建了智能汽车开放平台,为车载硬件提供底层系统支持,并逐步扩展至语音交互、视觉感知等AI功能,包含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车载平台服务三板块,是中国市场少数具备全自研汽车操作系统能力的第三方供应商。

  其中,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是第一主业,贡献近9成收入。尽管技术布局全面、饱有先发优势,斑马智行仍面临来自行业的多重挑战。君不见,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众多科技巨头与整车企业正纷纷加码自研或与成熟方案商深绑。

  例如,华为凭借鸿蒙OS构建跨终端智能生态,百度则依托自动驾驶与地图能力提供软硬一体座舱方案。同时,吉利、蔚来、理想、比亚迪等主流车企下场、推进自研系统。硬件趋同、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主旋律,智能座舱不再是简单“内饰+大屏”,而是整合高算力芯片、多模交互、整车OS、云端服务与生态运营的综合载体。

  激烈市场竞争中,斑马智行的竞争对手不仅技术实力强劲,且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力图在智能座舱新一轮竞速中抢占先机。如吉利发布AI座舱操作系统Flyme Auto 2与可大规模上车的超拟人情感智能体;千里科技联合阶跃星辰面向AI Agent原生打造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预览版);德赛西威推出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并获理想汽车新项目订单;极豆科技发布自研极豆沧海大模型......

  面对强敌环伺,斑马智行也没坐以待毙,正将AI业务作为破局的“第二增长曲线”,试图从传统一次性授权模式转向订阅制、服务分成及数据增值等更具持续性的盈利方式。

  不过,AI和传统操作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商业模式。行业分析师王彦博表示,以前斑马卖OS,更多是一次性授权,挣的是辛苦钱;而AI带来的是订阅费、应用分成、甚至基于用户数据的增值服务。尽管前景广阔,但落地速度如何,用户愿不愿意买单,都需时间市场来验证。

  不算多苛求。2022至2024年,斑马智行AI全栈端到端解决方案收入从0.16亿元增至0.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85.3%,智能座舱总搭载量从83.5万台增至233.4万台,覆盖超60个主机厂及800万车辆,业务扩展至14个国家。增速可圈可点,只是收入规模仍远未形成支柱,商业化进程尚待验证。

  较劲时刻,考验管理层综合破局能力。据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早在2019年,包括CEO、CTO、CFO及多位高管在内的核心团队相继离职,一度引发外界对战略连续性与技术路线的担忧。如今,随着前高管再度公开质疑,以及业内如吉利控股总裁安聪慧等提出“智舱技术高度同质化”的观点,斑马亟需证明其技术不可替代性与持续创新、卡位市场的能力。

  行业分析王婷妍指出,斑马智行具备全栈技术能力,这是资本看重的优势,但仍面临车企自研加速、生态型对手挤压与技术快速迭代三重压力。能否借AI突破商业模式、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增强变现造血力,以应对行业同质化与客户自主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短期关乎IPO成败、长期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04

千亿赛道+特色壁垒

贵在化危为机

LAOCAI

  当然,明眼人都知道,智能化大潮不可阻挡,今年以来诸多行业的全面AI,股市科技牛等都是明证,作为行业资深玩家,斑马智行仍有大把的翻身反转机会。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290亿元增至2030年的327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6.8%。其中,基于软件的座舱解决方案市场增长更快,预计从2024年的401亿元增至2030年的114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9.2%。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我国市场前装标配座舱域控的乘用车累计交付量(不含进出口)年复合增长率达97%;仅2025年前五月,交付量就达301.64万辆,同比增长53.52%,渗透率进一步提至35.58%。

  并且,斑马智行还有自身核心优势,比如阿里巴巴的生态赋能,AI大模型的技术积累,能够开发出更先进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从大模型技术到生活服务生态,从云服务到支付体系,拥有诸多丰富的想象力。

  2025年初,斑马智行与智己汽车、饿了么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出行业首个“AI生态座舱”,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以及AI服务生态的融合连接,以“No Touch & No App”的交互方式革新传统智驾系统。有助阿里系生态资源能无缝接入车载场景。例如,与饿了么合作的“AI外卖”功能,可实现语音点餐、车到餐至。

  3月,又与宝马集团达成重要合作,将其“元神AI”赋能的全新宝马智能个人助理部署于2026年起在中国生产的“新世代”车型7。斑马智行表示,基于通义大模型与斑马元神AI,宝马首批将推出两款针对中国用户需求的AI Agent:用车专家CarGenius和出行伴侣TravelCompanion。

  长坡加厚雪,可以发现,斑马智行正在优化业务、开拓市场、努力讲出更多新成长故事,这些都符合资本市场的胃口。整体看,公司已走到一个关键节点,挑战与底气并存,所有战略愿景目前仍建立在亏损基本面上,折射了此番上市的急迫性。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