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9 14:49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亮眼,恒生指数一度突破27000点。这背后,既是市场开放不断推进的结果,也得益于监管机构的协同发力。
但也应清醒认识到,港股市场中仍存在大量问题企业,部分公司高管未能遵守上市规则,严重损害投资者权益,扰乱市场正常秩序。
在此背景下,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00388.HK)在积极引入优质企业上市的同时,持续加大对违规行为和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
强势监管,问题公司面临持续压力
Wind数据显示,在港股2600多只个股中,超过1400只为股价低于1港元的「仙股」。问题公司往往集中在这一群体中。
从今年监管案例来看,多数被点名的公司来自创业板,普遍存在股价低迷、业绩持续不振、债务问题严重、财报披露「难产」等特征。
据港交所披露,今年上半年共开展86宗调查,其中主板75宗,创业板11宗。期内新启动调查28宗,完成调查14宗。
不仅如此,港交所还进一步对问题公司施加压力,同时对上市公司违规的人员进行纪律行动,这一举措在今年下半年以来力度更大。
财华社根据Wind资料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单是因「未能维持足够营运水平」原因而被港交所勒令停牌的港股上市企业就至少有6家。这些公司包括远东控股国际(00036.HK)、拉近网娱(08172.HK)、文业集团(01802.HK)、和嘉控股(00704.HK)和大地国际集团(08130.HK)。由于自身面临严峻挑战,上述企业股价表现糟糕,均为「仙股」,市场交投萎靡。
例如,7月31日,港交所认定远东控股国际因业务运营及盈利能力不足、财务资源紧张等,未能维持足够营运水平,不符合上市规则第13.24条,股份暂停买卖。若连续停牌18个月,港交所可将其除牌。
7月15日,港交所决定文业集团未能维持上市规则第13.24条所规定的足够营运水平及资产价值,股份将停牌。公告指出,文业集团唯一业务营运规模不断缩小,过去四年大部分时间录得亏损净额、负债净额及经营现金流出净额,港交所认为其业务不可行且无法持续。
这些被「点名」勒令停牌的公司,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扭转颓势极其困难,最终结局或将是被除牌退市。
这体现了港交所监管的主动化和「零容忍」态度:不再被动等待公司「自然死亡」,而是主动出击,清退已丧失持续经营能力、沦为「壳股」或「僵尸企业」的公司,坚定维护市场质量和投资者利益。
违规高管被「揪」出
在清退问题公司的同时,港交所也将监管矛头指向侵害投资者权益的个人——上市企业高管。
今年上半年,被港交所执行行动及制裁的主要是个人,其中被公开谴责的个人达18人(上年同期为13人);仅由规则执行部发出监管信函的个人为40人(上年同期为46人)。
根据港交所公开信息,年初至今,已进行19次针对上市公司个人的纪律处分。涉及的企业及个人包括:复宏汉霖(02696.HK)及一名前董事、百信国际(00574.HK)两名前董事、鑫苑服务(01895.HK)两名前董事、新世纪医疗(01518.HK)及六名董事以及万马控股(06928.HK)两名前董事等。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首次因上市公司两名前任董事均未配合港交所与证监会调查,而对万马控股的前执行董事马小秋及前独立非执行董事金来林采取纪律行动。
公司违规,根源往往在于相关个人的失职或不当行为。从「惩处公司」深化到「问责个人」,旨在大幅提高违规的「个人成本」,形成强力威慑。清退不合格公司与问责失职高管,构成相辅相成、高效的监管组合拳。
市场出清加速,港股迎来健康「新陈代谢」
在港股IPO市场热度不减的同时,港交所也在加速清理不良企业,提升市场整体健康度。
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已有38家公司退市(同期新上市企业为63家)。其中,有17家被港交所强制摘牌,19家为自愿退市。
强制退市公司多因经营困难、年报难产、长期停牌触发退市机制;自愿退市企业则多因股价低迷、成交不活跃或正在进行重组。
近期最受瞩目的案例,是昔日房地产巨头中国恒大。其股份因长期停牌超过18个月,且未能满足复牌指引以恢复交易,于8月25日被港交所强制退市。
中国恒大曾在2017年达到约4000亿港元的市值巅峰。然而,在严重债务危机及涉嫌违法犯罪等多重因素冲击下,公司经营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上市之路戛然而止。这一案例再次印证:资本市场不存在「大而不倒」的神话,唯有合规经营、稳健发展才是企业长久存续的基石。
总结
港交所通过强化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审查、加大对高管的个人问责、加速问题企业出清,正推动港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健康生态。
这一方面提升了市场整体质量,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也明确警示所有市场参与者:上市地位不是「免死金牌」,合规、诚信、可持续经营才是企业在资本市场存续的根本。未来,随著监管持续细化与落实,港股有望在高质量轨道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