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达利欧解码大周期:五大力量与AI重塑全球秩序|格林威治经济论坛前瞻

2025-09-19 18:08

桥水基金创始人、《时代》“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瑞·达利欧(Ray Dalio),这位深耕周期规律的投资大师已确认作为重要嘉宾出席2025全球最具影响力另类投资论坛——格林威治经济论坛(Greenwich Economic Forum,GEF)。在全球债务风险未被市场充分定价、AI技术加速渗透的关键节点,达利欧的参会将为论坛注入独特价值——他将结合新书《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研究与最新市场动态,深度解析五大力量的当前演化态势,探讨AI如何重塑债务周期的化解路径,更可能针对中美科技竞争、储备货币体系变革等议题分享独家洞见。对于全球华人财富管理者而言,格林威治论坛将是直击周期本质的宝贵契机。

今年,诺亚ARK将第八年以全球合作伙伴(Global Partner)身份亮相格林威治经济论坛。论坛将于2025年10月6日至8日(美东时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盛大启幕。议题不仅覆盖宏观经济、资产策略与技术创新,还将影响全球资本的流向与投资回报。在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核心平台上,达利欧的分享将为我们在变局中把握投资原则、规避周期风险提供关键指引。

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

瑞·达利欧 | 著

N+之名,“N”源自Noah,“+”象征无限可能。我们致力于将N+打造为诺亚ARK客户专属的增值服务交互平台。

N+全球读书会活动,是我们与客户在智慧进阶与共识构建上的深度联结。每月我们将不定期精选并传递管理层的推荐书单与阅读感悟,期望在共读之旅中与客户深入交流思想,于字里行间映现诺亚的核心理念,从而在价值与知识的共享中一同前进,直抵认知共鸣。

我们始终坚信,客户不仅是财富的持有者,更是蕴含无限创造力的智慧主体——他们所拥有的,从来不止于财富本身,更有持续创造财富的智慧源泉。

大周期理论的核心框架

瑞・达利欧耗时数年梳理35个国家、近500年的经济与政治数据,最终提炼出“整体大周期”理论——国家的兴衰本质是债务/货币/经济、国内政治社会、国际地缘政治、自然、技术进步五大力量动态博弈的结果。这一框架打破了单一领域的分析局限,强调五大力量的“协同共振”才是推动周期更迭的核心动力:当经济繁荣与债务扩张同步、国内政治共识与国际地位稳固、技术突破对冲自然风险时,国家进入上升周期;反之,若债务失控、政治分裂、地缘冲突加剧,且技术进步乏力,则必然走向衰退。

他在《国家为什么会破产:大周期》中表示,这一规律并非现代产物,而是贯穿人类文明的“历史基因”。他以19世纪的大英帝国为例:工业革命(技术力量)推动经济腾飞,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货币力量),殖民扩张巩固国际地位(地缘力量),国内议会改革缓解社会矛盾(政治社会力量),五大力量形成正向循环,成就“日不落帝国”;而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地缘与自然力量)耗尽国力,债务/GDP比率飙升至200%以上(债务力量),国内经济停滞与社会分化加剧(经济与政治力量),技术优势被美国超越(技术力量),多重负向共振最终终结其霸权地位。

五大力量的作用机制与演化规律

债务/货币/经济力量:

周期的“发动机与刹车片”

这一力量是大周期最核心的驱动轴,由“经济增长—债务扩张—货币贬值—债务重组”构成闭环。达利欧将经济增长分为“生产率驱动型”与“债务驱动型”,前者依赖技术进步与劳动力质量提升,是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后者通过信贷扩张刺激需求,短期推高经济增速,但长期必然引发债务危机。

书中数据显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债务总额已从2008年的142万亿美元增至当前的300万亿美元,远超GDP增速。美国作为典型代表,正经历“债务驱动增长”的恶果:联邦政府年支出7万亿美元,收入仅5万亿美元,赤字率达40%,每年需支付1万亿美元债务利息,占财政支出的14%。达利欧警告,这种“债务复利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局面,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旦市场对国债的需求下降,美联储将被迫重启量化宽松,进而引发美元信用贬值,陷入“债务货币化—通胀高企—货币地位衰落”的恶性循环,这与17世纪西班牙银元、20世纪英镑的衰落轨迹高度吻合。

国内政治社会力量:

周期的“稳定器与分裂源”

达利欧指出,国内政治社会力量的核心是“财富分配与共识凝聚”。他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共识建设期”,贫富差距小,社会凝聚力强,政策聚焦长期发展;第二阶段“分化加剧期”,经济增长成果向少数群体倾斜,基尼系数突破0.4的警戒线,民粹主义抬头;第三阶段“分裂冲突期”,左右翼对立激化,政策短视化,政府丧失治理能力。

当前美国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关键期:最富1%人群掌握40%的社会财富,基尼系数升至0.48,两党在财政政策、社会福利等议题上陷入“否决政治”,国会多次因债务上限问题陷入停摆。达利欧以1930年代的德国为例警示,当经济下行与社会分裂叠加,极易催生极端思潮,成为周期崩塌的“催化剂”。

国际地缘政治力量:周期的“外部放大器”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地缘政治力量对大周期的影响愈发显著,核心表现为“霸权竞争与秩序更迭”。达利欧提出“霸权国家生命周期理论”:霸权国通过经济、军事、金融优势建立国际秩序,随后因维护霸权的成本上升、新兴国家崛起而逐步衰落,最终通过战争或和平过渡完成秩序交替。

美国作为现有霸权国,在军事、科技、美元霸权上仍具优势,但经济增速放缓、债务高企;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经济总量占美国比重从2000年的12%升至当前的70%,在5G、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达利欧强调,这种“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竞争并非必然走向冲突,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新的合作与制衡机制”,而历史上的英德竞争因缺乏有效机制,最终引发世界大战,加速了英国霸权的衰落。

自然力量:周期的“黑天鹅与压力测试”

自然力量虽具有偶然性,却往往成为周期转折的“导火索”。达利欧在书中梳理了近百年的重大自然事件:1918年西班牙流感加剧一战后的经济衰退,2003年非典疫情延缓东亚经济增速,2020年新冠疫情直接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与债务扩张。

他特别指出,自然力量的影响并非短期冲击,而是会通过“供应链中断—通胀上升—政策加码”的链条持续发酵。以新冠疫情为例,全球供应链中断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各国央行被迫在“保增长”与“控通胀”间两难,美国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应对衰退,直接导致债务规模激增10万亿美元,成为当前财政危机的重要诱因。

技术进步力量:周期的“破局者与长期动能”

技术进步是唯一能对冲其他力量负向影响的核心变量,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达利欧将技术进步分为“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前者如电力、互联网,能重塑生产方式;后者如AI、大数据,能优化资源配置。

关键变量AI:

生产力革命与周期局限

在五大核心力量中,技术进步被达利欧视为重塑周期轨迹的关键变量,而AI更是其中的核心焦点。他明确指出,中美已成为AI、芯片、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唯二重要竞争者”,这场科技竞赛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秩序。从趋势判断来看,达利欧预见AI将引发研发周期缩短的“生产力革命”,但这种技术突破的价值实现,高度依赖于“培养顶尖人才、包容失败、激励创新”的生态环境。

短期来看,AI可在金融、医疗等领域提升效率,例如智能投研系统将数据分析周期从数周缩短至小时级,AI辅助诊断使癌症检出率提升30%;长期来看,AI将推动“生产要素重构”,劳动力结构从“体力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全球产业链将因“智能生产+远程协作”重新布局。但达利欧也提醒,技术进步的价值释放需要时间,且依赖制度环境——19世纪的中国虽有四大发明,但因缺乏“专利保护、市场化激励”的制度,未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而同期的英国正是通过《垄断法案》(专利法前身)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工业革命。

不过,作为审慎的宏观研究者,达利欧并未夸大AI的短期效用。面对市场将AI视为“债务危机救赎者”的期待,他客观指出AI虽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但在当前美国需每年发行12万亿美元国债的紧迫局面下,其创造的增量价值难以在关键时间窗口内扭转财政失衡的惯性。这种既重视技术长期潜力、又正视短期局限的判断,为投资者理解AI与宏观周期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参照。

当前周期的信号与应对

全球周期的三大危险信号

基于五大力量的分析,达利欧指出当前全球正处于“大周期末期”,存在三大危险信号:一是债务与货币危机风险,全球债务/GDP比率突破350%,10个主要经济体陷入“负利率陷阱”,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动摇;二是政治社会分裂加剧,全球30%的国家出现民粹主义领导人,政策极端化倾向明显;三是地缘冲突与技术脱钩,中美在芯片、AI等领域的技术竞争升级,全球产业链出现“阵营化”趋势。

“和谐的去杠杆化”与周期管理

针对债务危机,达利欧提出“和谐的去杠杆化”策略,核心是实现“债务增速低于经济增速+通胀温和上升”。具体包括四方面措施:一是债务重组,通过延长期限、降低利率减轻偿债压力;二是财富再分配,通过遗产税、资本利得税调节贫富差距;三是货币宽松,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四是结构性改革,通过减税、简政激发企业活力。

他以1930年代的美国和1990年代的日本为例对比: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施债务重组与社会福利改革,同时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和谐去杠杆”;而日本因过度依赖货币宽松、缺乏结构性改革,陷入“失落的三十年”。这表明,应对周期危机需“政策组合拳”,单一措施难以见效。

NOAH ARK

在声音里,遇见聪明财富

诺亚ARK播客栏目「诺亚方舟」

🎧长按扫码 即刻聆听👇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