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9 14:58
(来源:十五的投资笔记)
大概是2022年下半年的一张PPT,是对交银基金公司的介绍,其中有一页如下:
这张PPT,介绍了当时交银的权益投资团队,那时的交银权益产品熠熠生辉。
当时银河的统计数据:
这几年交银权益滑落不少,看看近期国泰海通对公募基金权益排名看得出来。
交银在13家权益大型公司之列。在近十年业绩排名第1把交椅,最近一年,最二年,已经滑落到中位以下。可以想见,在2023年之前的业绩是多么好。
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滑落呢?
第一张PPT或有一些线索。
这里面有几位基金都离任(也可能离职)了,如陈孜铎、田彧龙、陈俊华,剩下的人都在。
略微回顾一下交银投研的历史。
交银的投研往事
2009年负责投研的李旭利离职,与裘国根创建了重阳投资。投资副总监郑拓也离职,创立私募好望角公司。总经理莫泰山也在2010年加入了重阳任总经理,还带走了销售总监沈斌,此后又创立了博道投资。2013年交银的权益总经理史伟加入博道,2024年,史伟离开博道基金,于5月10日入职国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在另一位明星基金经理赵枫则在2014年奔私,此后兜兜转转去了睿远基金。
那几年,高管成立的私募如重阳投资、好望角、博道投资吸走了多位交银基金投研人员。交银基金也经历了几年的调整,重整投研团队。从信诚挖来了明星基金经理管华雨,一开始是权益总经理助理,后接任史伟成为权益总经理。接下几年又引进了王少成、唐倩任投资副总监,在原来自上而下投资框架基础上,融合管华雨等人自下而上的成长风格选股思路,逐渐改良交银基金的人才培养与投研体系。2015年,管华雨也离职奔私,不过他建立的投研体系逐渐结出果实,王崇、何帅、杨浩、沈楠等逐渐崭露头角,此后公司一直有新人不断涌现出来,如韩威俊、刘鹏等。
这几年“交银三剑客”的业绩并不出彩,自立门户管华雨的合远这几年业绩也不理想,与交银一样,管华雨在私募的高光也是在19-21年(那时在彤源)。
这种“巧合”,恰好又说明了管雨华与交银三剑客的投资方法之间的渊泉。他们都倾向于成长股的景气投资。景气投资看的是行业壁垒,基本算得过账,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指标代表其方法的话就是PEG,即通常说的价值成长派。
合远的网站上,标明着自己的风格:
可是市场在2022年先是泥沙俱下,都跌了一遍,23-24年3季度前,基本走的是红利风格。在今年4月份后的市场上,走的是“宏大叙事”风格,机器人、AI接连起舞,但凡掰起指头算个帐的功夫,已经落后于起跑线了。
这些,其实并利于价值成长派。
管华雨在交银管理的产品是交银成长,后来由王少成接任,可惜没有接住。交银成长在王少成管理期间业绩垫底。
归因之难
上面所分析的,也是一种归因。基于基金经理投资风格对于业绩的归因。然而,这是一种视角,也仅是一种视角。
看到一些文章对目前情况的归因,也不是如有道理:
他们说,业绩的落后,可能来源于管理风格的变化,由开放到封闭。
交银基金创立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总经理,包括莫泰山、谢卫等,其实都没有交行背景,而主要的投研团队,更多也是市场化选聘的结果。而目前, 2024年8月,董事长阮红退休,前交银理财董事长张宏良接任。今年6月,袁庆伟接棒谢卫担任总经理,唯一的副总经理马俊主管研究也来自交行,首席信息官周云康也来自交行总行金融科技部。交银基金新一代领导班子中,几乎尽是交行背景。
但近年来,因为银行系背景,交银基金在激励上并不占优,逐渐出现人才流失和外部引入断档的情况。
归因总是很难的。特别是不顺的时候。正如公司业绩向下走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抓考勤,并不是考勤对业绩有多少作用,而是它比较容易抓。对于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归因更是如此。到底是风格的不顺呢?还是从组织上都坏掉了?这其实是值得慎重对待的。不同的病因,药是不一样的。
据十五过往整理各基金公司的投研情况来看,在公募这20年不到的历史上,基本上一届投研体系管5年。那些错过发展的公司,基本上就是两届投研不行。
现在交银投研如何应变,可能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业绩。
法律声明: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十五的投资笔记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不构成十五的投资笔记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十五的投资笔记不对任何依赖于本资料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