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港股|筑底企稳,转机可期:2025H1财报回顾与展望

2025-09-19 16:34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CITIC Think Tank)

陈采赋  徐广鸿

港股25H1业绩筑底企稳,实现正增长,而净利润率及ROE维持阶段高位,经营效率稳健。分行业来看,科技、医药与原材料高景气,支撑港股上半年业绩,非银行业与部分消费行业业绩也向好;但能源、公用事业、地产产业链与多数消费行业的业绩压力仍存。结合财报披露前后的业绩预期,港股业绩展望向好,且我们测算25H2港股的业绩增速将迎来拐点,其中预计原材料、医疗保健与科技板块继续维持高景气的同时预期上修,预计部分上半年景气度低迷的板块如能源、必选消费等,也将在下半年迎来业绩反转。在流动性驱动至今的港股牛市,基本面预期向好的板块或继续享有市场关注。

港股25H1筑底企稳,业绩实现正增长。

截至9月15日,按照最新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统计,港股25H1业绩增速虽较前期(24H2,下同)放缓,但仍维持正增长,营收与盈利增速分别录得1.9%与4.6%。在业绩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港股整体的净利润率仍同环比上行,而ROE则同比小幅下滑至5.2%,整体经营效率稳健。另外据有中报有效彭博一致预期的个股(107只,占恒生综指市值56.5%)统计,整体营收略不及预期,盈利方面整体符合预期,且超预期的个股比例接近50%,除金融的EBIT超预期且个股超预期的占比接近60%,港股业绩情况较市场预期的更好。主要大盘指数来看,恒生科技指数再次印证其“高成长”本色,盈利增速虽下滑但仍达11.2%,显著跑赢盈利增长停滞的恒生指数与恒生国企指数。

科技、医药与原材料业绩高景气,其余行业压力仍存。

行业方面,营收增速超10%的行业仅资讯科技与可选消费;盈利增速超过10%的行业仅原材料、医疗保健、资讯科技与工业,其余行业的业绩增速放缓,能源、地产建筑、公用事业与综合行业的业绩压力最为明显。港股行业业绩变化趋势是结构性的,高景气的科技、医药与原材料维持景气度甚至加速,能源、地产建筑、公用事业与综合的业绩压力最为显著。落到经营效率,医疗保健与原材料无论是在净利润率还是ROE都呈现同环比上行的靓眼表现,资讯科技的净利润率同样上行,而微降的ROE仍保持在行业前列水平,均与业绩的突出表现相匹配;可选消费、能源、地产建筑与公用事业等则显颓势。

  • 周期板块业绩分化,原材料与工业工程业绩增速上行。需求低迷的背景下,能源相关的石油与天然气和煤炭板块业绩持续承压;而能源价格下行打开了原材料板块的利润空间,同时供给端扰动叠加全球宽财政、降息预期、关税问题等,推动原材料相关板块触底回升与景气加速。工业业绩分化,运力进入扩张周期的运输板块业绩增速大幅放缓,建筑与综合板块在地产低迷的情况下业绩仍然承压,而工业工程业绩则增速上行。农业产品继续磨底。

  • 防御板块中,公用事业业绩转差,必选消费相关板块业绩出现拐点。公用事业业绩承压,当中电力企业表现较差,面临需求不足与电价下行的量价双压,再叠加补贴退坡,业绩增速下滑显著。而降本增效下,电讯行业盈利仍维持5%左右的增长,必选消费板块也迎来盈利增速转正,当中饮料和啤酒企业业绩拐点相对明显,牛奶企业的业绩压力仍存。

  • 大金融板块业绩增速稳健,非银金融业绩继续高增。在股市火热的背景下,券商与多元金融业绩向好,加上特定企业资产重组带来利润释放,其他金融业绩表现靓眼。保险虽然因会计规则变化带来的业绩高增效应已过,但分红险转型、银保渠道高增贡献保费增长,叠加投资端受益支撑盈利表现,业绩仍有中高个位数的同比增长。银行业绩则继续维持低个位数增长,净息差缩窄、非息收入承压的情况仍持续。地产业绩持续低迷,业绩仍负增长。

  • 成长板块的科技与医药业绩高增,可选消费相对承压。硬件与半导体推动科技行业业绩增长,当中消费电子的需求上行支撑硬件板块的业绩,也导致半导体企业产能满载。另外游戏企业与软件企业业绩增速均向好,仅互联网企业业绩增速放缓,但仍相对高增。医药当中,医保设备与服务业绩稳健上行,而生物科技制药进入业绩兑现期,贡献板块主要的业绩增长。成长属性的消费二级行业中,家电与用品在降本增效与国补助力下业绩增速上行;媒体娱乐降本增效,叠加AI赋能,市场需求回暖等因素,业绩增速也上行;其余消费二级行业利润端压力仍存。

中报季后全年业绩预期上行,下半年景气有望回升。

当前更新的25Y业绩预期对比财报前的预期(彭博一致预期与更新预期的均值),整体向好趋势显著。恒生综指、恒生指数与恒生国企指数的全年营收与盈利预期均上修,仅恒生科技指数业绩预期下修。多数行业的全年业绩预期在财报披露后出现上修态势,也反映港股业绩回暖的趋势显著,以原材料、医疗保健与金融行业盈利预期上修最为显著;仅消费、科技、公用事业与综合行业盈利预期下修。通过全年业绩预期与上半年的业绩结果,我们测算港股下半年或迎来业绩增速回暖,仅恒生科技在互联网平台的影响下盈利或呈现同比收缩。我们预计原材料、医药与科技板块下半年业绩增速放缓但仍维持高景气,而地产建筑、必选消费、公用事业与能源等或在基数效应下料将迎来业绩增速反弹回升,推动港股25H2业绩增速上行。

投资策略:关注景气度高位或上行,以及预期上调的行业。

最终,我们结合25Y上下半年的业绩景气度(含预期),与财报前后的业绩预期调整,整理出港股细分行业的景气度分布表,筛选出在下半年维持高景气或景气预计向好的,或业绩预期调整向上的细分行业,包含金属、商贸零售、制药、生物科技、半导体等。在流动性驱动至今的港股牛市,基本面预期向好的板块或享有市场关注。

风险因素:

1)业绩预期或与实际结果存在偏差;2)中美科技、贸易、金融领域摩擦加剧;3)我国政策力度、实施效果及经济复苏不及预期;4)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5)我国房地产销售量价回稳不及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9月18日发布的《港股业绩跟踪系列:2025H1财报回顾与展望—筑底企稳,转机可期》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