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9 17:05
(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浙江省将“编制沿海港口布局规划、集装箱码头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现代化内河航运示范省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旨在推动全省港口协同发展。
十年协同,众港竞发。以宁波舟山港为战略枢纽,嘉兴、温州、台州、义乌等地港口各自发挥区位优势,共同汇聚起浙江港口的强劲动能,串联起产业、物流与腹地,一张全域互联、立体通达的港口网络,正在东海之滨渐次成型。
温州港向“浙南近洋航运中心”迈进
曾经,温州地区货物需耗时8至10小时陆运至宁波舟山港中转;如今,打造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集装箱枢纽港的温州港,近洋航线从2016年仅有的2条激增至目前的18条,航班密度提升逾两倍;联动中欧班列的海铁通道延伸至义乌、永康等多个节点城市,运输网络加速外拓;榴莲、锂电池等新货类频繁进出港区,新增的进口肉类、水果指定监管场地及危货堆场投用后,口岸功能日益完善。
十年间,温州港新增万吨级泊位9座、码头岸线超2500米,集装箱吞吐量从56.2万标箱跃升至145.3万标箱,外贸箱量翻两倍以上。
更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温州外贸出口客户的账本上:出口东南亚货物时间缩短1至2天,单箱节省500至1000元,可助力年出货2000标箱的企业节省百万元。浙南近洋航运中心日渐崛起,港口带动效应持续释放。
台州港各港区“握指成拳”
资源统筹优化赋予了发展新动能:十年来,台州港头门港区泊位和堆场大幅扩建,大麦屿港区建成多个万吨级泊位,设施设备全面智能化升级,“滩涂小港”蝶变为现代化区域枢纽。
一体化管理让台州港港域业务开拓、航线布局等实现统一运营,货主企业只需对接台州港务一个主体,各港区实现错位发展。
数据显示,台州港务货物吞吐量已超29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已超70万标箱,均是浙江一体化前的5倍以上。
临港产业也因港而兴,金台铁路上岛、中国·印尼“两国双园”红狮水泥项目相继落地头门港区,港产联动格局初步成型。
随着口岸开放和直达日韩、东盟等近洋航线的开通,“陆改水”模式可为企业单箱节省成本约400元,“家门口做全球生意”已成为台州制造的新常态。
嘉兴港海河联运箱量突破百万箱
依托独特的“全国内河主要港+沿海重要港”双港优势,嘉兴港精准把握“航运浙江”战略机遇,重点建设“三横三纵一通道”高等级航道网络。特别是杭平申线航道,已成为直接连通嘉兴港三大港区的海河联运主动脉,千吨级船舶在浙北区域得以畅行无阻;鱼腥脑航道的顺利通航,成功打通了杭州湾海上交通瓶颈,成为与宁波舟山港之间最便捷的联络通道,为嘉兴港提供了新的出海途径。
2024年,嘉兴港在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升至第60位,其海河联运箱量突破百万箱,增速全省第一;“海河联运在线”数字化平台更是实现全要素协同智慧服务,助力企业轻松选择降本方案。
如今,12条近洋航线、14条内贸航线、41条内河航线在嘉兴港交汇,海河联运的“黄金效益”充分释放,“蓝色引擎”动力澎湃。
义乌港“第六港区”模式创新迭代
义乌港这座无水港曾经面临年末高峰期日均1.5万车次的拥堵困境,新上线的“第六港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如同精密的中枢,将海运订舱、集卡运输等全链条功能有机串联,实现资源整合与全程可视,让拥堵成为历史。
无水港智能闸口可自动识别抬杆,集卡运输量从每天25车激增至300车,集装箱业务办理时间从每箱15分钟缩短至3分钟内。目前,该平台用户已突破1万,2024年通道流量突破60万标箱。
更重要的是,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已于今年6月底开港运营,一条连接“世界小商品之都”与全球第一大港的高效物流大动脉宣告诞生;“第六港区”模式创新迭代,“浙江e港通”加快推广,“本地签发、一单到底”模式让海运提单前移,货主企业告别繁琐对接环节,单箱物流成本直降数百元,通关效率显著提升。义乌港的蓬勃发展,让“世界超市”加速奔向“买卖全球”。
整合效应深入内河港口网络
肩负“北提升、南畅通、东通海、西振兴”的使命,浙江省海港集团内河公司通过收购、新建、轻资产合作等模式,先后在湖州、嘉兴、衢州、绍兴等地的内河港区落子布局,在浙北航道、杭甬运河、京杭运河沿线运营50余座泊位。
其中,长兴港区2024年成功开通“浙江e港通”,启用内河港CCA模式,让内陆码头直接跻身国际航运版图。如今,已有7家外贸一线船公司签订以长兴港区为“始发港/目的港”的CCA协议,覆盖众多全球主流外贸航线。
作为“喂给+中转”港,浙江省海港集团所辖内河码头扬通江达海之长,连接80余条适水航线,服务客户覆盖17省80市,成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器”。
从沿海到内河,从港区到腹地,一体化之下的浙江港口,不再是“合在一张图”上,而是真正“跑在一张网”里。港口之于浙江,不再只是交通节点,更是推动地方经济格局跃迁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