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9 16:44
港股迎来今年第11家上市的创新药公司。
9月19日,劲方医药在港交所挂牌,首日涨幅接近110%、市值逼近150亿。上市前一日暗盘交易涨幅均超100%,且延续了今年来创新药企业火爆的打新行情,最终申购倍数超过2200倍,金额近3500亿。此外,公司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强大,包括RTW基金、OrbiMed、TruMed等,半数以上为专业医药投资机构,认购总额达到1亿美元,创下2022年以来18A创新药企中的新高。
IPO之前,劲方医药累计完成过7轮总计14.21亿元的融资,最终的C+轮投后估值达31.24亿元,背后的投资方包括华盖资本、鼎晖投资、百度风投、深创投等知名机构。
劲方医药备受资金追捧,除了得益于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复苏、上涨,也与基本面相关。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肿瘤药物研发,由海归科学家吕强创办。回国后,吕强曾先后在药明康德、扬子江、基石药业等企业任职,从业经历覆盖CXO公司、传统药企和新兴生物医药公司,对国内创新药生态拥有深刻认知。
业务上,劲方医药做的KRAS虽不是非常热门的靶点,目前这类产品的整体市场也刚刚起步,还没有进入爆发期。但公司胜在善于整合研发资源、效率高,2024年时就已有产品上市,成功挤进KRAS抑制剂的第一梯队;同时,劲方医药已在海内外取得多项BD交易,使得公司在上市前就拥有持续、稳健的现金流收入。这在港股创新药公司中十分难得。
海归背景创始团队、核心产品已上市销售、手握多项BD合作,可以说,劲方医药是最符合当下市场期待的那一类创新药公司。如今,在资本市场上取得阶段性成功之后,劲方医药的“模范生”表现是否还能继续?
“不可成药”抗癌靶点终上市,但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直以来,资本市场对创新药公司的诟病都在于变现速度太慢。但在劲方医药这里,“魔咒”已经被打破。2024年8月,公司旗下的核心产品氟泽雷塞就已经获批上市,而且从IND到获批只用了3年时间。目前,氟泽雷塞是这家成立7年的创新药公司的首个上市产品,也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三款获批上市的KRAS G12C抑制剂。
KRAS名为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该基因突变对肿瘤发生具有关键影响。有数据称,全球每年新增确诊的大约1800万癌症患者中,有约14%(260万)携带KRAS突变。但由于机制不明,KRAS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行业视为“不可成药靶点”。
直到2013年,海外科学家发现了利用小分子共价结合KRAS G12C突变的可行性,KRAS抑制剂的成药之路才走上正轨。而研究中提到的G12C,也是KRAS基因中最常见的突变点位之一,占比约15%。
比如,一项针对国内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就显示,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个“大癌种”中,约有10%存在KRAS突变,其中近30%携带KRAS G12C突变亚型。
正因如此,G12C也成为海内外药企开发KRAS抑制剂时的首选。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5款KRAS G12C抑制剂获批,另有20多款产品进入临床开发阶段。但问题在于,现有获批产品的适应症均为二线治疗,市场其实还没有被打开。
已上市KRAS G12C抑制剂示意(图源:劲方医药招股书)
有药企研发人士介绍,整体而言,KRAS靶点仍处在“刚上台表演、远远没到爆发”的阶段。“目前来看,KRAS单药效果是不够的,无论哪个突变,联用都是主流,我们把这称为第一代KRAS产品的探索方向。但哪怕是进展比较快的G12C,联用的一线治疗也还没推上去,进入临床阶段的只有5家左右,选择的联用药物也各不相同,比如化疗、PD-1等,但究竟哪个效果好,现在还没办法判断;至于第二代,比如要不要做成PROTAC、ADC,还处在更早期的研究阶段。”
“KRAS想要爆发,至少要等某个药企把销售额做到30亿美元以上。现在还远远不到。”该研发人士认为。
从现有销售表现来看,哪怕是相对早两年上市的海外产品,距离这个目标仍然很遥远。2023年,安进的Sotorasib和百时美施贵宝的Adagrasib的销售额分别只有3.5亿美元和1.26亿美元;国内方面,劲方医药没有披露氟泽雷塞的销售情况,但招股书中提及了一项2024年和今年前4个月的“销售商品”收入,各有1466.8万元和12.7万元。
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KRAS抑制剂的市场天花板,从研发角度,探索后续迭代产品成为各药企的下一步规划,比如开发突变占比更高的G12D(约29%)、G12V(约为23%)等亚型,或同时布局Pan-KRAS这种能覆盖更多突变类型的开发方向。
这同样也是劲方医药的选择。氟泽雷塞之外,公司的另一款核心产品是KRAS G12D抑制剂GFH375,预计在今年3季度进入3期临床。今年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劲方医药披露的有关GFH375数据称,26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7.7%、疾病控制率(DCR)为88.5%。
劲方医药产品管线(图源:劲方医药招股书)
已达成多项BD授权,贡献大部分收入
9月以来,港股官宣上市的医疗健康类公司不多,劲方医药因此成为颇为热门的一家。上市前一日的暗盘交易后,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40亿,超过了同样从事KRAS抑制剂研发、已在港股上市多年的加科思(约80亿)。
和同期上市的一些创新药公司相比,劲方医药手中的另一筹码在于BD交易。目前,公司两款核心的KRAS抑制剂氟泽雷塞、GFH375的权益均已被不同程度售出:其中,氟泽雷塞的国内权益在2021年时被卖给了信达生物,大中华区许可和中国境外的选择权付款分别为850万美元和1350万美元。随后的2022年和2023年,后者又相继支付了5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的研发里程碑付款。
GFH375被卖出的则是海外权益。2023年,劲方医药与同样专注于RAS通路研发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Verastem达成合作,授予后者GFH375等三款产品的海外权益,总价达到了6.25亿美元。今年6月,Verastem已经启动了GFH375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IIa期临床。
此外,2022年时,劲方医药还与SELLAS生命科学集团达成合作,将旗下一款治疗白血病的CDK9产品GFH009的海外权益卖出,首付款为1000万美元,后续还包括1.4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以及一定特许权使用费。
尽管在“天价交易”频出的这两年,劲方医药的BD交易金额整体不算非常大,但落实到财务层面,但这些BD授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劲方医药的核心收入来源,并为产品研发“回血”。
据招股书,2023、2024和2025年前4个月,劲方医药的收入分别为7373万元、1.05亿元和8215万元;对应亏损5.08亿元、6.78亿元和0.66亿元,主要由研发投入等原因导致。但公司称,得益于“知识产权授权收入”,2025年录得净亏损预计会减少。
不过,过度依赖于BD交易带来的收入还是存在风险,因为在后续执行阶段,有关产品开发、市场价值的判断随时可能会改变。
2024年年初,劲方医药就与信达生物签订补充协议,终止了氟泽雷塞在中国境外的选择权。劲方医药还需向信达生物支付总计2000万美元的不可退还终止费用,以及产品未来在海外销售时的收入分成。
劲方医药虽并未透露,交易终止是由于信达生物不够看好这部分海外市场,还是公司又重新找到了更好的合作伙伴,或准备独立开发,但终究还是让外界对这款核心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产生担忧。其后续发展也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