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9 14:52
(来源:储能世界)
政策护航: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这意味着,中国储能将在2年半的时间内将装机规模"翻一番",实现从9491万千瓦到1.8亿千瓦的跨越式发展。
在考虑与"十五五"能源规划有效衔接的前提下,统筹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需求和各类调节性资源规划建设情况,研究提出2025-2027年新型储能发展目标,预计三年内全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这一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政策层面对储能产业发展的坚定支持。
技术创新驱动:电芯产业进入大容量竞赛时代
300+Ah电芯成为市场主流
据CNESA统计,宁德时代连续四年保持第一名,维持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料冠军。2024年储能电芯出货约在100GWh级别,与竞争者拉开断层式差距。当前储能行业的核心技术竞争主要集中在电芯容量的不断提升上。
300Ah及以上容量的电芯在储能市场中的占比正在迅速增长,不断突破20尺集装箱更大容量、更高密度的极限边界。截至2024年9月,300+Ah电芯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50%。
远景动力是全球最早发布、最早交付300+Ah储能电芯的企业。2021年,远景动力率先推出305Ah储能电芯,正式开启行业"300+"时代,随后又发布315Ah、350Ah两款电芯。截至2024年12月底,远景动力累计交付超30GWh的300+Ah储能大电芯。
500+Ah超大容量电芯引领未来趋势
储能电芯正从300+Ah时代向500+Ah超大容量时代演进。在这一轮技术升级浪潮中,各大头部企业纷纷发布超大容量产品规划。
宁德时代在2024年4月对外发布天恒储能系统,20尺集装箱内实现6.25MWh的容量,外界推测采用587Ah电芯。2025年6月10日,宁德时代在"2025储能587技术日"上宣布,旗下587Ah储能专用电芯正式开启量产交付,目前在宁德时代济宁基地生产。
亿纬锂能作为市场上最早推出560Ah储能电池的供应商,2024年1月25日明确公布了628Ah储能电池Mr.Big的技术路线,采用第三代高速叠片技术,能量效率达到96%。
海辰储能此前披露其587Ah储能电池已于2024年4月开始全球送样,将于2024年下半年实现量产。同时,海辰储能于2023年年底发布的长时储能专用电芯MIC1130Ah,这是280Ah电池容量的四倍,也是目前已发布的最大容量的储能电芯。
远景动力沧州工厂于2025年5月底率先下线500+Ah储能电芯,为行业首个。蜂巢能源660Ah和710Ah电芯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
安全标准升级:强制性国标筑牢发展基石
GB 44240-2024正式实施
2025年8月1日,中国首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储能安全标准体系正不断完善。
GB 44240-2024多项测试条款对标IEC 62619、UL1973等国际标准,且更聚焦于储能电芯的安全特性,在部分安全测试项目上的要求更为严苛,同时新增电芯层级的振动、浅刺、强制放电等极限测试。
2025年2月,远景动力获得北京鉴衡认证中心(CGC)颁发的中国首张GB 44240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标准认证的企业。截至目前,远景动力储能专用电芯已累计出货超50GWh,通过全球200多项安全测试验证。
消防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据报道,GB/T 46261-2025《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监测预警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已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电化学储能电站早期火灾监测预警产品标准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储能设施消防安全领域迈入系统化、规范化新阶段。
过去一年内,阳光电源、华为、远景能源、比亚迪、海辰储能、阿特斯等主流系统集成商均完成了烧舱测试,进一步验证了储能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产业格局重塑:头部企业竞争优势凸显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2025年1月15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2024年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榜单,前十名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储能、海辰储能、比亚迪、瑞浦兰钧、中创新航、远景动力、楚能新能源、力神、赣锋锂电。
InfoLink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储能电芯总出货CR10达90.9%,相较2023年同期(CR10 92%)的行业集中度虽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高位,且龙头企业优势依旧明显。
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海外签约订单规模超150GWh,仅电池企业订单规模就有100GWh。
远景集团早已在海外布局多年,建立了成熟的本地化策略,如在海外进行研发、生产制造、缴税,融入当地,使得出海更具优势。截至目前,远景动力的储能电芯已在20多个国家超过200多个储能场站交付使用。
市场前景广阔:供需矛盾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产能供给面临新挑战
据行业机构寻熵研究院统计,2025年8月,国内储能市场共计完成25.8GW/69.4GWh储能系统和含设备的EPC总承包招标工作,同比分别增长522%/517%。
当前储能行业正处于产能供需阶段性错配期。从需求侧来看,国内储能在相关政策实施后加速市场化,多省出台容量补偿、容量电价等收益政策,储能项目收益确定性提升。从供给侧来看,储能电芯正处于从300+Ah向500+Ah升级的代际切换期,新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短期内加剧了供需矛盾。
技术路线多元发展
《行动方案》明确"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多元技术协同发展"的路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
尽管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据主导地位,但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创新技术正在加速突破,为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储能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结语:规模赋能技术,安全融入基因
《行动方案》提出的1.8亿千瓦装机目标,意味着2025至2027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将超过1亿千瓦,相当于当前规模的近2.5倍。按每千瓦投资成本1200~1500元测算,直接投资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
未来两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储能不仅需要实现规模的"翻番",更要完成质量的"跃迁"。只有将规模赋能于技术,将安全融入进化基因,才能真正引领全球储能产业走向成熟与可靠。
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相关文章